隔辈亲!爷爷日搬25吨水泥,筹钱救患癌孙子

大象新闻记者 朱久阳 通讯员 孙朋辉/文图视频 记者 夏雨/ 剪辑

视频加载中...

日前,河南省平顶山市。老裴正吃力地用肩扛着一袋一袋的水泥,他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后,脸上的汗水和水泥粉尘早已经融为一体,身上也早已经汗透。平日里,老裴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都会来到水泥卸车点,此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他已经连续忙碌5个小时,上百斤的水泥已经卸了150多袋,折合15吨重。因为7岁的孙子硕硕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在医院等救命钱,所以老裴一刻不敢停歇。

提及硕硕患病,还要从2021年7月份说起。“当时孩子出现脸色发黄、嘴唇发白、不想吃饭的症状!”父母以为儿子就是普通感冒,便到诊所拿些药吃,但吃了几天药也不见好转。8月1日,硕硕在当地县医院做完血常规检查,显示疑似血液病血项,同时,医生建议去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最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经过了骨穿活检、基因检测等检查,硕硕被确诊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孩子的病很危急,不过好在发现得早,先安排输血和血小板住院治疗,后期还要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才能治愈……”医生介绍说。听到是这样的结果,孩子妈妈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瘫坐在地好几分钟都不说话,直到被丈夫拉起才回过神来,随即忍不住哭出了声……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硕硕的父母含泪签过化疗同意书,本来活泼乱跳的孩子接下来要面对的却是在医院里与病床为伴,要遭受无法形容的病痛折磨。治疗期间,硕硕一次又一次地抽血,一次又一次地骨髓穿刺、活检检查,输血和输血小板过敏更是不计其数,严重的时候,口鼻出血如水龙头般,让人触目惊心。

硕硕的爸爸在12岁的时候突然就听不到声音了,后被诊断为神经性失聪,由于耳朵听不到,在医院沟通不便,出去打工也没人雇用,只能在离家近的一个加油站给人洗车,月工资仅一千多元,开始化疗后,医院的账单如潮水般袭来,一家人商量之后,孩子妈妈去外地打工挣钱,由孩子奶奶来医院照顾。

“孙子是我一手带大的,从确诊到现在这半来年,孙子的病已花16万了,现在医院每天催缴费用,我已经走投无路了。”2月21日,满面愁容的奶奶坐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的走廊里,焦虑又无助地说。

一个没出过远门的老人带着孙子在郑州求医,艰难可想而知。奶奶人生地不熟,每天除了买饭其余时间都是守在孙子病床前。她说:“我高兴的是孙子的病终于有了好转,我难过的是实在没有钱给孙子看病了。化疗3个疗程已经花费了十几万,后面怎么办呀,家里已经拿不出钱。”

为了省钱,奶奶每顿饭都是一个馒头,一杯开水,然后蹲在墙根艰难地咀嚼着,常常一个馒头能吃好半天。“我有时边吃边想,想想自己一家人的遭遇,儿子12岁时突然就听不到声音了,现在孙子又得重病。孙子是我们家的希望啊,我就靠这点希望活着呢!”奶奶在经历了这些生活的变故后,瞬间苍老了很多。

奶奶说已经欠医院3万多块钱了,现在家里的积蓄都花完了,还向亲戚借了3万多元,经过治疗,现在孩子病情已经有所好转,但后续还要进行骨髓移植,光进仓费用就要30万元,“这么多的费用,我去哪里找啊?”(全文出现姓名均为化名)

举报
评论 5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