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年代

每每听到罗大佑的《告别的年代》总是感慨万千,在这个迷惘的世纪末,怀旧已经成了温暖我们心灵的一剂良药,一个虚拟的避风港。人是情感的动物,都有怀旧的情绪,难怪听到陈年老歌能够引起强烈共鸣。歌曲尚且如此,更加直观的电影更会让我们想起逝去的流金岁月,要知道当年的电影是人们精神生活中是何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影是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文艺形式。观赏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60年代出生的朋友颇有进入角色的感触和冲动,马小军后悔自己没能赶上战争年代的想法,玩《列宁在1918》中瓦西里的游戏,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中的"战士一颗火热的心,我们热爱你"的旋律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那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们会在影片中看到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惨绝人寰、拨乱反正、高考、改革开放......,似乎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可以在电影中得到应证,"插队落户","反击右倾翻案风","黄帅","王张江姚","存在主义","60分万岁","托福考试","小平您好","春天的故事"和"国际互联网"乃至"同居"、"同性恋"......

当年看过的老电影印象深刻的东西很多,首当其冲的是样板戏和革命色彩浓烈的片子,如《红灯记》、《杜鹃山》和《金光大道》、《艳阳天》等。再就是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时期的作品,电影《苦恋》遭到禁演,《第二次握手》改编自手抄本小说;《大众电影》封底王子与穿水晶鞋的女孩接吻的剧照竟招来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全国性大辩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喜欢观看反特片和战争片。《秘密图纸》、《看不见的战线》、《南征北战》一看再看。因为喜爱电影,台词都能背得很溜,当然当时只知道《秘密图纸》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生"是特务的接头暗号,十几年后才知道是一首著名的古诗;《智取威虎山》中的精彩对白我们经常引用,"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白了,防冷涂的蜡",甚至北京人都用到了纽约(《北京人在纽约》),《决裂》中马尾巴的功能的理论和《春苗》中"这硬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的话语也至今记忆犹新。当然当时的电影都是不能涉及爱情的,以至于现今谢晋导演还在后悔没有让洪常青和吴琼花恋爱(《红色娘子军》),直到78年刘心武的小说《爱情的位置》好象是第一次在小说中写到了情感问题。之后才逐渐有了后来被人唾弃的太过泛滥的男追女跑。夏夜,我们还会在户外观赏露天电影,冬夜在雪地里观赏《白毛女》,银幕上下都是白茫茫的情景恐怕现代人永远都无从体会。

一等票的价格也就两毛五分钱一张,在没有肉吃的时代也不算便宜,实在舍不得买,不能看电影就听电影。记得每个周日下午1:30都会准时恭候在收音机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影录音剪缉节目,再就是租看和电影有关的连环画,花一分钱看一本,就算看了一场电影。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