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我参与援建贵州;今天,感谢贵州医护救治我”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吴蔚 张鸿杰)“感谢贵州!感谢贵州援沪医疗队!16岁时,我从上海到贵阳支援三线建设,在贵州柴油机厂工作。感染新冠肺炎后,感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5月20日,78岁老人胡招娣接受采访时说。

几天前,贵州援沪医疗队医疗救治六队驻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九病区医护人员收到一封出院患者的来信,写信人叫胡招娣,曾在贵阳工作30年。
当天,多彩贵州网记者电话联系上了该病区来自贵州航天医院呼吸科的护士长马光凤,以及写信人胡招娣等,他们讲述了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4月26日,马光凤和队友抵达上海,5月1日接管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九病区,胡招娣是该病区收治的新冠患者。
胡招娣告诉记者,1965年,她来到贵阳,在贵州柴油机厂工作30年,退休后回到上海。
“看见医护人员的工作牌上写着‘贵州’两字,我兴奋地说我也是贵州人。”胡招娣说,她听见医护人员用贵州话讨论工作,更是觉得亲切。
她告诉记者,2009年和丈夫、女儿到贵州旅游,行程结束后,丈夫和女儿飞回上海,而她坚持多留了一周。
“贵州的变化真大,路更宽了,车更多了,尤其是金阳(观山湖区)建了很多高楼大厦,我都快不认识了。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我怎么能不爱她。”胡招娣说,全家人的身份证都是贵阳的“520”开头,她希望将来再到贵州。
马光凤介绍,病区收治的90岁以上患者有30多名,还有两三位百岁老人。多数患者听力不好,再加上部分人只听得懂方言,最初医患沟通时遭遇不少障碍。
“这时候,胡招娣老人站了出来,给我们当翻译。”马光凤说,胡招娣老人的举动也在温暖着医护人员。

贵州医护人员看望胡招娣
和胡招娣老人一起住院的还有她88岁的丈夫。由于床位紧张,他们没有分到同一病房,而是间隔两个房间。
“两位老人都有基础病,而胡招娣因过于牵挂丈夫,整日茶不思饭不想。”马光凤说,每天她都会相互转达两位老人的情况,减少彼此间的担忧。
除了丈夫,胡招娣与马光凤聊得最多的就是女儿朱晓宇。马光凤还特意加了朱晓宇的微信,每日将胡招娣的照片和视频传给她,以解女儿对母亲的思念。
“母亲不怎么用微信,且总报喜不报忧,我就拜托马光凤护士长,每天告诉我母亲的情况。”朱晓宇在电话那头告诉记者。

贵州医护人员记录胡招娣的病情
相处几天后,胡招娣越来越依赖医护人员。“可能是年纪大了,加上记忆力不是特别好,她特别依赖那些能叫出名字的医护人员,像廖江荣主任、蒋婷副主任、罗晋荣副主任等。”马光凤说。
“贵州援护医疗队来了后,我真切感受到母亲脸上的笑容变多了。每天她都将他们的名字挂在嘴边,出院后还叫我将她的感谢写下来,发到马光凤护士长的微信上。”朱晓宇说。
表达感谢的不止胡招娣一人。记者了解到,病区的患者大多患有基础病,贵州援沪医疗队在治疗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基础病进行管控。
“我们主治医师很有经验,尤其是在呼吸与危重症救治这一块。当我们了解到病区的情况后,立马调整工作方案,以此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贵州援沪医疗队驻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九病区主任、贵州航天医院呼吸科主任廖江荣说。
5月10日,胡招娣老人“转阴”出院进行居家隔离。据了解,目前贵州援沪医疗队驻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九病区接收的第一批患者中,已有六七十位患者“转阴”出院。
一审:丁 憐
二审:李 蓓
三审:彭奇伟
感谢三线建设时期上海的牺牲与付出
向老人家致敬!贵州是你的第二故乡,贵柴永远都是你的家,欢迎你及家人常来贵州走亲串戚。
三线建设,助黔发展谢谢老前辈,贵人知感恩第二故乡,欢迎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