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多维”融合 提升宣讲工作“时度效”

平原县立足宣讲工作弘扬主旋律、展现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的使命任务,从做好宣讲工作的各个维度出发,充分把握宣讲全程的“时度效”,不断推动理论宣讲常态化、长效化、大众化,不断增强宣讲“好声音”的穿透力、到达率、普及率,在全县汇聚起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凝聚力和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找准“时”的宣讲“机遇”。平原县从宣讲的“时间”维度出发,充分考虑和把握“时地”的宣讲因素,在宏观上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不断延伸拓展,形成制度化安排,微观上体现时机和时效,掌握宣讲切入点。做到“时时宣讲”,体现常态化。整合县乡村三级宣讲力量,以“宣讲走亲”品牌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宣讲阵地,教育、团委等各系统单位为宣讲聚落,形成“雁阵效应”,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展各区域、各乡村、各社区巡回宣讲走亲,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接续开展志愿宣讲,推动各系统单位在内部开展各具特色宣讲活动。“实时宣讲”,体现互动性。宣讲进小院,精神送上门。与平原县政协联合开展“微宣讲”进小院活动,组织政协委员进村入户宣传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30余次,围绕村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保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把全会的精神传达到基层。书画送下乡,文化暖人心。组织县美术家协会会员,走进腰站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现场挥毫,与群众交流互动,赠送中国梦主题作品。“时事宣讲”,体现时效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开展各具特色又具有时效性、时代性的主题宣讲活动。每逢重要会议、作出重大决策和部署,第一时间开展集中宣讲,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宣传宣讲的格局,抢占舆论阵地制高点。疫情期间,平原县积极开展抗疫主题线上宣讲,组织拍摄的抗疫微视频,转发总量达10万人次,阅读量总数达200万人次。在学雷锋日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朗诵进校园系列活动,五四青年节组织乡镇青年进行主题演讲比赛,激发青年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通过集中宣讲和各类主题性宣讲活动,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宣讲的热潮,壮大了主流舆论声音。

聚焦“度”的宣讲“形式”。平原县从宣讲的“空间”维度出发,关注宣讲工作的对象化和分众化,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掌握宣讲“尺度”,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无论是宣讲成就、分析形势,还是展望前景、解读举措,都要确保宣讲基本内容和精神不跑调、不走样。对中央推出的重大举措、重大政策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宣讲,全面准确、科学严谨,防止片面性,避免简单化。注重宣讲“温度”,宣讲是“声音”的艺术,坚持群众立场,“真情实感”,才能具有说服力和穿透力,“宣讲语言”要朴实真诚,宣讲人员要有宣讲热情,宣讲内容要充分贴近受众,才能使宣讲工作“如人饮水,知其冷暖”。

平原县充分落实做好宣讲“度”的要求,加强宣讲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广泛吸收党校、各单位业务副职等理论专家,建立理论宣讲队伍,吸收党史研究中心、学校思政课老师建立党史宣讲队伍,推动县乡两级、各系统单位组建百名基层党组书记宣讲团,在各辖区、系统内开展集中巡回宣讲,建立了8支宣讲队伍,分批次、分层次在全县开展分众化宣讲活动,使理论宣讲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

把握“效”的宣讲规律。平原县从宣讲的“能量”维度出发,遵循传播学规律,以传播效果为导向,丰富传播宣讲手段,有力推进理论宣讲的大众化和普及度。提高宣讲“效果”,与传统文化做好结合,以曲艺形式,民族文化价值观为理论宣讲“赋能”,组织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曲艺协会志愿者在全县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同时送去理念,拉近距离。制作山东快书《久违的“妈妈”》,快板《我是防疫宣传员》,抗疫歌曲《逆行者》,诗朗诵《爱的同心圆》,征集发布各类歌曲、图片、绘画、剪纸、快板抗疫主题文艺作品150余件。在防疫抗疫关键时刻以艺术形式与受众产生共情共识,凝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抗疫精神。提升宣讲“效力”,正视理论宣讲的网络化优势和“碎片化”效应,依托“平原宣传”公众号积极刊发百姓宣讲员,文艺爱好者宣讲作品,选登优秀理论文章,开辟“新风平原,每周一星”栏目,广泛平原文明典型,弘扬文明新风,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出《青言·青语微讲吧》,五四青年节微宣讲栏目,每周推选两位青年干部,谈感受感悟,分享心得体会,打造青年干部学习交流,展现风采平台。

激发宣讲“效能”,发挥好典型宣传,榜样引领力量和作用,在全县组织开展“凝聚榜样力量 弘扬平原精神”抗疫英雄事迹报告会暨巡回宣讲启动仪式,打造坚韧、团结、厚德、朴实四个篇章的主题宣讲,广泛宣传平原人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以英雄的精神召唤奋斗力量。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