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开发国际人才资源要从“分蛋糕”转向“做蛋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子倩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国际学生流动受到大范围冲击。不止中国学生留学海外面临困难,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也受到影响。以印度为例,今年以来,印度媒体记者不止一次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就本国学生返华复课问题提问。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有海外留学生陆续返校复学,投入到线下校园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人文交流活动中,但大部分留学生仍滞留海外。

全球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兴起的时代。在人才竞争中,各国除了加紧吸引成熟型人才,也将更多注意力转向了学习成长中的国际学生,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为吸引国际学生设定了量化目标。2021年7月,为扭转特朗普时期的一系列对国际学生的排斥政策,美国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联合声明,承诺将采取措施推动国际学生赴美学习、鼓励全球学者到美国参与学术交流。

对中国来说,习主席曾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在2020年、2021年三次回复在华国际学生、国际青年的来信,一再表示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并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化智库(CCG)近日发布新书《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与发展》,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依托大量数据,对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意在为塑造更好的来华留学引才、用才环境提供参考。

国际学生数量值得重视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留学目的国。但研究发现,近几年来华留学生增长率处于连续下降态势,2018年国际学生年增长率已降至0.62%,远低于21世纪初以来全球1%-7%的国际学生年增长率。受疫情影响,到目前为止,大量来华留学生仍滞留海外。因此,如何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巨大挑战。

该书指出,提升数量不能以牺牲质量为基础。国际学生的质量问题,并非仅通过提高选拔标准即可解决,更应该从源头出发,加快海外中国学校和中国国际课程的建设,为来华留学积蓄人才。从“数量为重”走向“质量为重”,将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

国际学生生源地结构需稳中求变

从生源地区来看,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0年-2018年间,各大洲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亚洲学生人数最多,2015年-2018年韩国连续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非洲学生增速最快,2018年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近5倍。研究分析指出,未来来华留学生生源地结构应继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资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之一。

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生源地结构应稳中求变。除了继续保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支持力度。中国还应确定一批国际影响力大、地缘战略位置重要的国家,例如美国、印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越南、巴西等,提升这些国家奖学金留学生的获奖比例。

“长三角”等优势地区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来华留学教育在各地的发展并不均衡。该书提出,各省市高校在招生时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定特定区域的国际学生作为重点招收对象。例如,四川、广西、云南靠近东南亚,可以加大对东南亚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度;陕西、新疆、宁夏等省份可重点面向中亚、西亚地区招生;山东、辽宁两地高校则可继续增强对韩国学生的吸引力。

还应发挥来华留学优势地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比如,长三角区域可以以上海为辐射中心,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辐射中心,加强优秀来华留学毕业生共享,一方面为优秀来华留学毕业生发挥作用提供更大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储备优秀国际人才。

从“分蛋糕”思维转向“做蛋糕”思维

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的留华工作意向、在中国驻海外机构就业的意向均较高,就业意向也比较多元。因此,该书认为,目前来华留学正经历重要转型,即从以前仅关注学习和生活,转向重视发挥优秀来华留学生这一潜在人才资源的作用,建议从“分蛋糕”思维转向“做蛋糕”思维,持续开发国际人才资源。

从2016年起,一些促进国际学生在华工作的出入境、居留政策开始施行,全国各地也涌现了一些鼓励国际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就业能力的支持措施。从形式上来看,提升国际学生就业能力的各类实践,主要包括开设讲座或课程、设立实习基地或项目、构建对接企业渠道、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组织社会文化考察等。

来华国际学生不仅能够推动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也可以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更好帮助优秀的国际留学生在华工作,该书认为一些政策文件亟待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性有待提高,工作许可政策可以更灵活,保障性政策也应加强重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31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