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自叙年谱第25集,憨山回家探望父母,洪氏开心乐个不停

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中的故事。上集讲到憨山大师开始兴建海印寺,到了万历十四年冬天的十一月,海印寺的第一期的工程基本竣工了,盖好了几间禅房。憨山师徒可以乔迁新居了,心情都很愉快。

《年谱》写道:“是冬十一月,以予自辛巳以来,率多劳动,未得宁止,故多疲倦。至今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花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归室中,案头见《楞严经》,忽展开,即见‘汝心汝身,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随命笔述《楞严悬镜》一卷,烛才半枝已就。时禅堂方开静,即唤维那入室,为予读之,自亦如闻梦语也。”

有一天晚上,憨山大师开始跏趺坐,坐完后起身,去外面散步经行。只见湛蓝的大海,澄彻的夜空,憨山大师的整个身心变得清朗明净,了无一物,大光明藏洞然出现在他的眼前。憨山大师随即口诵一偈: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花落,大地都归寂灭场。

随后憨山回到了禅房中,看见桌子上放着一本《楞严经》,于是他就随手展开,正好看到了一行经文,写的是:“汝心汝身,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意思是:所有内外身心的境界,包括山河虚空大地,都是每一个人的妙明真心所化现的。也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物一元”的道理。

于是憨山大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证,拿起毛笔开始写作,当蜡烛燃烧到一半的时候,一篇文辞精美,义理深刻的《楞严悬镜》已经完成了。这个时候已经来到凌晨时分,僧人们都开始起床做早课了,憨山把维那师唤进来,将文稿交给他,让他高声朗读了一遍,憨山闭目静听,仿佛如闻梦中语。

接下来到了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丁亥年,憨山四十二岁了。这一年,海印寺开始修建大殿。憨山大师开始登坛说法以及传戒等事。海印寺吸引了很多远近的僧俗,成为了当地一个著名道场。《年谱》写道:“予四十二岁,是年修造殿宇,始开堂为众说戒。自是,四方衲子日益至,为居士说《心经直说》。秋八月,胡中丞请告归田,乃携其亲子,送出家为侍者,命名福善”

憨山大师又为居士们讲解《心经》,弟子们用笔记录整理成了《心经直说》。到了这年秋天的八月,他的老朋友胡顺庵大人,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回到了山东老家东莱县。他听说憨山大师正在崂山说法,就专门上山前去探望,并且带着一个亲戚的孩子,让他来海印寺出家,给憨山大师当侍者。憨山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法名叫做“福善”。福善后来成了憨山的著名弟子,一直与师父患难与共,生死相随,这篇《年谱》的文稿,就是由他负责记录的,阐述的是另一名弟子福征。

接着来到了万历十六年,也就是1588戊子年,憨山四十三岁了。海印寺的工程仍然在继续进行。憨山给弟子们讲解了自己创作的《楞严悬镜》,并且在众人的请求之下,开始编写《楞严通议》。因为《楞严悬镜》虽然写得很精彩,但是初学者不太容易领悟。弟子们希望师父慈悲再撰写一部《楞严通议》,逐字逐句加以解释,利益后人。

《年谱》写道:“予四十三岁,时,学人读予《悬镜》,请曰:此经观心具明,第未全消文字,恐后学不易入。愿字字消归观心,则莫大之法施也。予始创意述《通议》,已立大旨,然犹未属稿。”于是憨山大师开始写《楞严通议》,已经确定了全书的宗旨,但因事务烦杂,没有立即动笔。

接着到了万历十七年,也就是1589己丑年,憨山大师四十四岁了。藏经阁也修建完毕,李太后钦赐的《大藏经》,终于妥当安奉了。憨山大师开始阅读《大藏经》,并且给弟子们讲授《法华经》和《大乘起信论》。

《年谱》写道:“予四十四岁,是年阅藏,为众说《法华经》、《起信论》。予自别五台,有省亲之心,但恐落世谛也,姑自念之。一夕,静坐中,偶有偈曰: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镜中。昨夜忽沉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乃疾呼侍者曰:吾今得归故乡,见二老矣。”

憨山自从离开五台山后,一直就有回家省亲之心。但恐落在世俗谛影响修行,就姑且独自挂念父母。有一天晚上他静坐之时,偶得一首诗偈:“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境中。昨夜忽沉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憨山大师就把侍者叫了进来,说道:我现在可以回乡去探望父母二老了!侍者也为师父感到高兴。

现在的憨山大师,通过这么多年禅修实证,他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睹诸善恶境而如如不动”的境界,无论是青灯古卷,还是滚滚红尘。就如同鱼鸟同游一境中,孤明应自混骊龙。这次回乡去探望父母,憨山的本心并不会随着外境,而有丝毫动摇。也就是《坛经》上所说的:“于境而离境,于相而离相。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年谱》继续写道:“先是,为报恩寺乞请大藏经一部,冬十月至京请藏,上即命送之。赍行,十一月至龙江,本寺宝塔,连日放光。及迎经之日,塔光如桥,北向迎经,僧自光中行。及安经,建道场,光相日日不绝。瞻视者,日万余人,以为希有之瑞。”

憨山大师这次回家乡的因缘是这样的:自从和皇室有了联系后,他就向朝廷提出一个请求,就是希望也能给南京的大报恩寺,颁发一部《大藏经》。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同意。到了这年冬天的十月,皇帝命令憨山亲自护送《大藏经》,到南京去妥善安奉,十一月憨山回到了南京城。

大报恩寺自从遭了雷火后,虽然烧毁了大部分房屋,但是琉璃宝塔一直存在,寺里还有一些其他的殿宇,是可以安奉《大藏经》的。就在憨山运送大藏经的这段期间,有一件异事发生,那座琉璃宝塔竟然开始晚上放光,一连好几天,南京城里的官员和百姓都看到了,面对如此瑞相,大家都赞叹不已。随后憨山大师把《大藏经》安奉完毕,又举行了法会,人们纷纷前来瞻仰观礼。

憨山护藏回南京,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盛大之事。住在全椒县的蔡彦高和洪氏夫妇,自然很快就得到了这个消息,分别多年,他们又如何不想念儿子呢?现在的憨山大师,已经是全国闻名的高僧,老两口都感到脸上有光彩。洪氏先让人找到了憨山,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中来?

憨山告诉来人:我这次回到南京城,主要任务是为朝廷安奉《大藏经》的事情,并非私人回家探亲。如果父母您二老在和儿子相见之后,还能够高高兴兴的不要悲伤,和没有分别的时候一样,那我就回家中住两天吧!母亲洪氏收到口信后,说道:分别都这么多年了,就好像隔了一世,我高兴都高兴不过来,又哪里会悲伤呢?如果能够相见一面,我就知足了,更何况是还要住两天呢!

于是憨山大师,终于回到了自己家中,拜见了父母。憨山的父亲蔡彦高,不如母亲洪氏那么开朗,他的脸上还是有一点悲伤之感的。而母亲洪氏却显得非常快乐,一直不停地哈哈大笑。憨山看到母亲竟然有如此豁达的心胸气度,既感惊异又感到佩服,他觉得母亲真是太了不起了。

当天晚上,蔡氏家族的那些长辈们,都聚集到了憨山家里,嘘寒问暖,问长问短。憨山面带微笑,都很有礼貌地一一认真回答。有一位长辈问道:“德清啊!你这次回家,是坐船来的,还是从陆地来的呢?”憨山正要回答,母亲洪氏却开玩笑地说道:“某某阿公,我儿子他既不是走旱路,也不是走水路,他是从空中回来的!”旁边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

憨山一听,更加惊异,心想:难怪当初,母亲能够那么痛快就答应我出家,原来她有这种非凡见识!于是憨山就问母亲道:“母亲,自从分别之后,您想念我了吗?”洪氏回答道:“想念当然是有了,你是我的亲生儿子,为娘怎么会不想呢?”憨山又问:“那您想我的时候,怎么办呢?”

洪氏回答:“开始我也不知道你去了什么地方?后来有人说你在五台山,我又问五台山在什么地方?人家告诉我,北斗星的下边,就是五台山,你儿子就在那里。从那时起,我就每天晚上礼拜北斗星,并且念诵观音菩萨的名号,慢慢也就不再想你了。今天你能回家来,一定是修道有成,应该是你的化身回来了吧?”憨山听了,内心十分感动和高兴,也懂得了母亲经过这么多年,独自念观音菩萨名号修行,成了一个有修为之人,深明佛家因缘聚合,人生如梦幻泡影之理,她并没有普通世俗的那种悲戚之态。

到了第二天,憨山又去祭拜了祖坟,并且亲自为父母选定了葬穴,因为当时父亲蔡彦高已经八十岁了。憨山一派禅僧风格,他拿着镢头,开玩笑地对母亲说道:“今天我干脆把亲生老子活埋算了,省得他日再回来!”一边说着,一边拿镢头在地上连刨几下。母亲洪氏的心情也十分愉快,她笑着抢过镢头,说道:“老婆婆我自己埋自己,不用你操心!”她也在地上连刨了数十下。

《年谱》是这样写的:“时,老母闻予至,先遣人候问何日到家。予曰:我为朝廷事来,非为家也。若老母能相见,欢然如未别时,止可信宿,否则我不归矣。老母闻之曰:再生相见,欢喜不了,那更有悲。一面即可,况两宿耶?’及予归,老母相见,欣然绝倒,予大以为异。”

“及夜坐,族中长者,问予:从船来?陆来?老母应声曰:何问从船来陆来?问者曰:从何处来?老母曰:从空中来。予惊曰:怪得当时老婆子能舍我也。因问母曰:别后想我否。曰:安得不想!予曰:母何以自遣?母曰:始而不知,既知尔在五台,因问师家,五台在何处?曰:在北斗之下,即令郎住处也。我自此夜拜北斗,称菩萨名,则不复想矣。如谓尔死,则不拜,亦绝想矣。今见尔,乃化身来也(‘空中来’、‘化身来’,可知老母是见性之人,故相见绝无悲戚之态,而是高兴得哈哈大笑不止)。

予明日祭祖茔,为二亲卜葬穴。及得之,时老父已八十,予戏曰:今日活埋老子,省得他日又来也。予把钁斫地。老母夺之曰:老婆婆自埋,又何烦人。连斫数十下。三日告别,老母欢然如故,未尝蹙眉,予始知老母非寻常也。”憨山和父母团聚三天之后,他告别离去,母亲洪氏一直笑逐颜开,连眉头都没有皱过一下。憨山心想:母亲这几十年来,一直虔诚地信奉观音菩萨,现在也是悟道之人了,真是让人高兴啊!

弟子福征在年谱后面写道:“征按:谱,憨祖自二十六岁北游,至四十四岁南还,见二亲,阅历一十八年矣。台山了悟,祈储成功,牢山行化,海印现刹。奏敕赍藏,致塔放光,瞻礼倾城,寺房动色。更复二亲无恙,族属不孤,祖墓犹存,卜葬自斫。

世出世间,心空及第而归者,几人?彼衣锦还故乡者,即帝王将相,何足羡乎!又况庞婆出相,台姥现奇,说无生话。一问一答,一来一去,无非可涕可笑之情状,抑不解为恩为怨之何似也。噫嘻,一大捏怪也!

“心空及第而归”,庞居士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说无生话”,唐朝庞蕴,一家四口都圆证大道。其偈云:“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圆,共说无生话。”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