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删除课文《背影》,其中一个原因竟是朱父违反了交通规则
文|菊学姐,原创好文,欢迎转发分享。
众所周知,人教版教材插画问题已经轰动了全国,甚至已经闹到让漂亮国的人都不知道的地步,“火遍全国”不说,还走出了国门。
实际上,这事儿前人早有预言。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早在好几年前就说,我们的教材存在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插画,而是整个内容出了问题,让孩子们的脑袋越学越不灵光,甚至他还表示所有的教材都需要整改,包括幼儿园的。
教材需要整改是事实,但如何整改却是难点。于是,近几年,专家们纷纷站出来“建言献策”,对中小学教材进行了删除和整改。
比如删除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狼牙山五壮士》等经典名篇,所有内容已经过时,而且还说怕这些血腥的画面会刺激到孩子们。
专家们都是怎么想的,内容过时就删除?那我真是要为古人们捏把冷汗了——《红楼梦》中有早恋,导向不好;《西游记》都是神话传说,与事实不符;《水浒传》都是打打杀杀,孩子看着血腥;《三国演义》很多内容都是作者虚构的,与历史不符。这么看来,四大名著没一个适合孩子看的了。
再说了,什么算是“内容过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会过时吗?
更过分的是,鲁迅先生很多作品也被一并删除,给出的理由甚是可笑——专家说鲁迅的作品不好教,于是就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却是大量的流量明星。
另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丁启阵教授写文章建议删除朱自清的《背影》,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为了深入了解事件真相,我去翻阅了丁教授写的论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看完之后,我必须要说点什么。
为什么建议删除《背影》,丁教授列出了三条理由。
第一,《背影》中的父亲穿越路轨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错误的示范。
第二,《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不但不潇洒,还狼狈不堪,这说明作者朱自清有“以丑为美”的病态审美倾向,这不利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第三,《背影》中的父爱是无病呻吟,没有实用价值。比如,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铁路轨道,只为买几个橘子,看似感人,实则没有什么意义。
还有专家认为,朱自清表达的父爱只不过是他一厢情愿臆造出来的“错爱”罢了,这可以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找到答案。
现实生活中的朱父完全不是一个值得歌颂的好父亲,他们的父子关系也一直很恶劣,要不是这个《背影》,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冰释前嫌。
甚至还毫不客气地说,《背影》之所以成为“不朽名篇”,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是受了老一辈教育家的恩惠和推荐;这篇文章除了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煽情效果以外,就只是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了,真谈不上有太高的境界。
虽然以上观点分析得滴水不漏,但我依然不敢苟同,毕竟人类的情感是不能讲道理的。
首先,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汽车、火车都比较罕见,这样的情况下还讲交通规则,显然是不合实际,且缺乏人情味儿的。
其次,为了生活,父亲终日奔波劳累、面朝黄土,怎么可能一直保持潇洒、有风度的状态?其实往往显得狼狈憔悴,这才是生活最真实、最接地气的状态。
再次,我们中国人向来含蓄,不太善于表达,因此真情流露往往就隐藏在一些不易被察觉的小细节中。父亲佝偻着背,笨拙地穿越轨道,吃力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这怎么就变成多余了呢?
当然,前文中专家提出的“错爱”一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朱自清的父亲本身是个强硬专制的封建大家长,在当时“一夫一妻”的情况下因偷偷“纳妾”而被免职,气得老母亲大病而去,而朱自清是新式青年,思想自由进步,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父子关系闹得很僵,甚至发誓从此不再来往。
尽管如此,这位旧时代的老父亲也有爱自己儿子的一面,从小对儿子严格管教、细心呵护,辛苦工作为儿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并期望他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会感到难以接受这样的父爱,觉得这样的父爱太自私,但是在当时大环境之下,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这是时代局限性造就的,并非个人行为。
然而,与其说朱自清是在歌颂父爱,倒不如说是表达与父亲和解的决心。和一个糟糕的父亲和解,不是因为懦弱,相反是因为他变强大了,有了与原生家庭诀别的勇气,做到了自我救赎,从此以后更好地生活。
人生的必修课,就是与原生家庭和解,因为你自己也会有孩子,也会创造新的家庭,只有与原生家庭和解才能更好地培养下一代。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彻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必须要经历从原生家庭剥离、和解、重构的过程。
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朱自清父亲的为人,也不清楚他们父子关系的真实情况,但这并不妨碍《背影》向读者传递父子亲情的温馨画面,回忆从小与父亲相处的美好点滴,让读者找到一个与父亲乃至整个原生家庭和解的机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哪个家庭十全十美,哪个父母毫无差错?我们大部分人都生在普通家庭,过着普通的生活,何必追求不切实际的完美?
正因为朱自清父亲的不够高大伟岸和不完美,才更让人感到真实和接地气。如果这成了删除这部作品的理由,那实在是太可笑了。
在我看来,目前不少人貌似对教材的整改还没抓住重点的样子。比如:前几天的人教社插画的事件之所以争议那么大,难道不是审查机制出问题了吗?
连意识形态模糊、价值导向不正等原则性问题都还未给出具体性的、针对性的审核标准,对非原则性问题过于苛刻纠结,岂不是本末倒置?
在原则性问题面前,朱自清的父亲是不是个绝对的好父亲,革命类题材是否过时,鲁迅的作品好不好教,这些都不是事儿!难道不是吗?
好在,删除《背影》一事因争议太大导致最终并未落实,但不能保证未来类似的事件不会发生,只希望相关部门能更谨慎对待教科书的整改。
菊以高洁会渊明,吾以文会友。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每天努力码字,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有趣、独特的教育观点。原创不易,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菊学姐。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