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平宁新风向:“的里雅斯特”号两栖攻击舰?
本文作者:大兵

意大利海军“的里雅斯特”号两栖攻击舰经过两年的舾装和海试,也该服役了。这艘舰上的“标签”不少:
欧洲最大的两栖攻击舰;
第一艘双舰岛的两栖攻击舰;
一艘现代“火炮”战舰…


▲“的里雅斯特”号两侧舷台各有一门“奥托·梅拉”76毫米舰炮、舰艉还有一门。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意大利海军自二战结束后建造的最大吨位的战舰,值得细品。
“的里雅斯特”号标准排水量25800吨、满载排水量33000吨,虽然不及“美丽国”和大国的新一代两栖攻击舰,但在小家子气的欧洲海军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大舰了。吨位够大,飞行甲板和机库空间才充裕:“的里雅斯特”号的全通式甲板长度达到245米,比意大利海军老旧的“加利波第”号轻型航母和西班牙海军“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都长的多,直追“美丽国”新一代的“美国”号,这明显就是为起降F35B准备的!

▲“的里雅斯特”号两栖攻击舰三视图及机库、车辆甲板布局。

▲“美国”号两栖攻击舰(左)是专为搭载新一代F35B建造的,对比“的里雅斯特”号(右)可以看出:后者除尺寸略小、甲板和机库布局上与前者高度相似。
本来“固定翼舰载机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舰种,功能上各司其职;不过能同时玩得起这两套昂贵装备体系的国家,全世界连一个巴掌都凑不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西班牙海军提出了“战略投送舰”的概念——将“轻型航母”和“两栖攻击舰”的功能合二为一,这就是“胡安·卡洛斯一世”号的由来。

▲“战略投送舰”又被称为“准航母”,图为西班牙海军“胡安·卡洛斯一世”号与“阿斯图里亚斯”号航母结伴而行。
这种舰有点“万金油”:作为航母,舰载机空间被两栖作战设备压缩了一部分;而作为两栖攻击舰,指挥管制能力又有点奢侈。但是对于大部分军费有限、威胁并不突出的中等实力海军而言,一条舰可以执行两栖攻击、制海、制空、反潜等多种任务,还是相当划算的;其航空作战能力不如同等吨位的专职航母、只能选择短距起降战机、航速较慢等缺点是可以接受的!

▲对比传统的两栖登陆舰,全通式甲板的优势一目了然。
后来澳大利亚海军向西班牙订购的“堪培拉”级,以及法国建造的“西北风”级和意大利海军的“加富尔”号轻型航母,都完全或部分采纳了“战略投送舰”的多用途概念。

▲法国海军“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有时也用于航母的“替班”,尽管其不具备搭载固定翼舰载机的能力,但舰队的指挥管制能力与航母相似。
本来意大利海军在2001年建造“加富尔”号航母时,就想在舰上设置登陆船坞。不过考虑到“加富尔”号主要是替换老旧的“加里波第”号航母,加上设计吨位有限,最终只是在舷侧搭载了几艘小型登陆艇,预留了两栖登陆部队人员和车辆的空间,并未过多削弱其航母的功能属性。“的里雅斯特”号可以说是弥补此前缺憾的产物——排水量上进一步放宽,在保持与“加富尔”号相同航空作战能力的同时,设置了可搭载两艘气垫登陆艇的船坞和专门的人员、车辆甲板(“加富尔”号上是与机库共用),保证了该舰可同时执行多种复杂任务。

▲“加富尔”号在保持航母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可搭载小艇的两侧舷台、舰艉车辆出入跳板,可遂行有限的两栖作战任务。

▲化身滚装船的航母——“加富尔”号的机库有直通飞行甲板的车辆坡道。
这么说吧,“战略投送舰”可以理解为在传统两栖攻击舰的基础上强化了航空功能,配备了相应的指挥、管制系统;“的里雅斯特”号更像是一艘“肥胖”的轻型航母,用多出来的体量实现了两栖作战的配置!


▲“的里雅斯特”号吨位更大,两栖装备和舰载机不用抢空间了。
该舰使用两台劳斯莱斯MT-30燃气轮机和德国MAN的舰用柴油机构成了COLOG推进系统,最大航速达到25节——这比传统的两栖攻击舰在动力输出上要强劲的多。MT-30是目前投入使用的功率最大的舰用燃气轮机,性能上没得说,唯独就是进气和排烟道太占地方;所以英国人的“女王”级航母采用了独特的双舰岛设计,来平衡上层建筑和飞行甲板的冲突,顺便还解决了电磁兼容的问题。“的里雅斯特”号对“女王”级这种双舰岛的模仿可不是为了跟风时尚,恰恰说明意大利海军特别重视这艘“两栖攻击舰”搭载F35B后,所实现的航母职能,这一点通过其配备的两部大型舷侧升降机可窥一斑。

▲这种单侧起重机构的侧升降机虽然在承重上未必比舷内机强,但对舰载机的尺寸比较友好。


▲没想到吧:意大利这艘两栖攻击舰在主机动力输出上竟然和英国海军5万吨级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下图)相当!
意大利海军现役的两艘航母中,“加里波第”号1983年就下水服役了,2013年进行了有限的升级改装后,可望的服役寿命已经不远了。“的里雅斯特”号这艘相对于其他欧洲同行大一圈的“两栖攻击舰”,未来不但满足了意大利海军对专职两栖攻击舰的需求,更要和“加富尔”号形成双航母搭档——这就叫“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既然要比“战略投送舰”那种“什么都能干一点”的要求更高,吨位大、动力强也就不难理解了。

▲“加里波第”号服役已近40年,加上甲板面积较小,继续升级改造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图为已完成船体建造,“的里雅斯特”号在下水当日。
至于“的里雅斯特”号上火炮多多(76毫米和25毫米舰炮各3门),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这种“奥托·梅拉”公司制造的新一代76毫米舰炮,主要是用于发射制导炮弹,实际上就是一种小型的炮射防空导弹,只不过将发射平台从垂发改为炮管而已。

▲新一代的“奥托·梅拉”76毫米舰炮实际上是靠制导弹药,拥有了近防炮的功能。

▲意大利海军“安德里亚·多利亚”级防空驱逐舰在艏、艉同样配备了总共3门76毫米舰炮,还颇有点“武德充沛”之感。
或许因为一、二战时期,“欧洲鱼腩”的刻板印象,人们对意大利的军力总是以嘲讽居多,甚至有“国际争端只有用踢足球解决,意大利才能称霸一方”的段子。不过平心而论,意大利的装备研发思想牢牢立足于自身国防实际,无论是更像航母的“两栖攻击舰”、还是“能反导的火炮”,在务实的基础上又不乏创意,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大国今天的军费比昔年已豪横得多,但像“的里雅斯特”号和“奥托”舰炮那样,满足核心功能还“一型多用”,不也是一条“多快好省”的建设思路吗?
用我们老祖宗的话说,这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期完)
原创不易,喜欢请不吝点个赞哦!
不得不说F35B确实是一款能改变战略平衡的武器
特别是很多国家靠这个实现了高效的舰载打击力量,确实值得考虑应对策略
没有三门奥托炮,不叫意大利船
奥托炮打导弹
写的不错😄
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