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晋南黄牛的故事 (散文)
赵利民
侯马市村投公司高村分公司西台神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模式,建设晋南黄牛养殖基地,依托山西茂洲牛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公司为合作社无偿提供使用基地、优先提供就业岗位机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村集体资源入股企业,带动农户为企业提供多层次服务:以集体经济分红、在基地中得到务工机会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基地占据村集体资源和企业资金优势,合作共生,增加整体竞争实力。实现三方共赢。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晋南黄牛,体型高,身子长,骨架大,狮头,虎脑,四肢粗。繁殖能力强,产内率高,是我国优良的役、肉兼用的良种性畜。山西茂洲牛业有限公司立足山西,放眼全国。目前总资产2. 5亿元,现存栏母牛900余头,年可繁育700余头。2014年被农业部列为“标准肉牛养殖示范基地”; 2020年被评为山西省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2021年被列为“山西省晋南黄牛保种单位”。公司保护黄牛良种,发展黄牛生产,重振晋南黄牛雄风,振兴中华瑰宝.促进经济腾飞,造福子孙后代。由此,我想起了我们故乡的晋南黄牛,感慨万千。应该说,晋南黄牛,既是故乡庄稼人的得力助手,也是父老乡亲们的伙伴和朋友。
晋南黄牛是故乡庄稼人最忠实的伙伴。田野里、山路上,碾磨旁留下了多少晋南黄牛的蹄印。它们,性格执拗而倔强常常驾着满车的粪土、石头,绷紧脖颈,蹄子后蹬,奋力地向上拉;还有那麦子、玉茭、谷子、红薯……黄牛起早贪黑,拉回这些粮食作物,供人们享用;还有,沉重的石磨、石碾也都是用黄牛去拉,把一粒粒粮食磨碾成面。被上套的黄牛,蒙住眼睛,在磨道或碾道里,一圈又一圈不肯停歇,连续劳动 两、三个甚至四、五个钟头。在故乡寂静的夜晚,人们大都睡下了,有时还能听到“吱吱呀呀”黄牛拉磨拉碾的声音,那声音悠扬而独特、亲切而生动。烈日暴晒下的麦场里, 农人头顶草帽, 手里牵着缰绳,缰绳那头,黄牛拖着一个硕大的石碾,顶着烈日,一圈圈地碾着晒干的麦子,最终将麦粒碾出麦穗。之后,农人们手握木锨,一锨接锨地朝起扬着麦粒,微风吹走了麦糠,沉重的麦粒堆积成一座座麦山。社员们分了口粮,黄牛一车车拉着小麦到粮站排队,交售公粮。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我父亲就是生产队的饲养员。每天除了吃饭,长年基本住在饲养院(牛院)里,管理饲养着生产队的十几头黄牛。当时,生产队各个饲养室都大同小异。有一行木做的食槽(也叫牛槽),食槽每隔三米左右有一根木立柱(实际也就是支撑每间房屋架的立柱),食槽上方约一米左右在每两个立柱之间横担着一根木檩条,这根横担一来可以坚固房屋的屋架,二来可借用拴牛。石槽里的草料总是被黄牛们风卷残云般消灭得干干净净,就连石槽帮子和垒砌起来安放石槽的石头块都被牛舔得溜光的滑溜,真可谓是“人闲了吃烟,牛闲了舔砖”!生产队当时有多少黄牛?我当时岁数小,记不清。但黄牛的品种基本全是我们的晋南黄牛。饲养室里都有一间火炕,供饲养员们晚上睡觉使用。饲养室不缺柴禾,冬天这个火炕时常都是热的。饲养室外面架一口大铁锅,锅里经常保持有水,供牲畜日常饮用。锅下面可以烧火,冬天用来给水加热。有利于牲畜的冬天取暖。
一般牲口的粗饲料主要是夏收完后,规规整整堆在打麦场边的麦草秸。麦草是不能直接喂牛的,它需要饲养员用铡刀把它铡成大约两三公分长的麦草节,才能供牲畜食用。在饲养室内,专门有一间存放铡好的麦草节的仓库,也叫草房子。牲畜每天大约喂三次:清早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在农忙使用牲畜的季节还要加喂。喂时先把适量铡好的麦草节,倒入牛的食槽,然后用适量的水拌湿,再用瓢舀上适量的精料撒在微湿的麦草节上,目的是让有限的精饲料,经过用木棍搅拌能均匀的粘合在所有的麦草节上,这样即增强了牛的食欲,也会让牛把食槽内的麦草食吃干净,不会造成麦草节的浪费。另外生产队还会专门用几十亩地种上青饲料苜蓿,调剂牲畜的口味,也有利于牲畜的生长需要。那时候缺粮,牲畜的精饲料以粗粮为主,但供应量总是非常有限。
一般的饲养室距水源都不远。我们生产队饲养室院子里就有一口用砖砌起来的深井,水的主要来源为下雨水沉淀而成,石头刻的圆形井口,大家俗称小井子。上面装了一个搅水用的木辘轳,饲养室的牲畜用水主要来自这里。
当时我还没有上学,经常跑到饲养院去玩耍。去看父亲和别的饲养员们一块铡草、喂牛。虽然饲养室有股浓浓的牛粪尿的味道,但是几天不去还是蛮想去的。去悄悄摸摸牛的屁股,抓一把草料喂牛等。 饲养院里很少有妇女进入。除了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是叔、伯和爷爷辈的人。那个时代文化生活贫乏,村子里也没有什么娱乐场所。饲养院常常就成了男人们谈天说地的好地方。
特别是寒冷的冬天,因为饲养室常年有一铺烧得烫屁股的热炕,因此这里也成了巷子里男人们串门说闲话的地方。每天晚上总有一些喜欢闲聊者,放松一天的劳累,来这里或借机取暖或打塌嘴神聊各种闲情轶事。我们这些小孩子,喜欢跟大人们凑热闹,听他们在这里侃大山闲聊天。在这里,人们的谈吐极为随意任性,你一言他一语,村里人的大凡小事任由评说,遇有性急的人会立马脸红脖子粗地与人抬起杠来。你可以听到谁家今儿又来了客人,谁家孩子冻伤了手脚,谁家的母猪产下了猪崽,谁家婆媳闹起了矛盾、甚至谁家的新媳妇在入洞房时死活不肯脱衣服……古今中外,天南海北;见过的,听说的;没见过的,胡吹的;道听途说的,添枝加叶的;真的,编的,假的……。说东道西,添油加醋,没有人去考证,只图个畅快高兴。说够了,吹够了,畅快了,高兴了,各回各家;第二天晚上照常如此……冬季昼短夜长,地里没有农活,也无须用牲口干活,这段时间也是牲口休养生息的最佳时间。有一些稍有文化的人闲转到饲养室,讲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一些狭义小说里的那些打抱不平,拔刀相助,忠孝仁义的故事及《西游记》《红楼梦》《杨家将》和一些传奇故事及其它传说。我就是在生产队的饲养室里,知道了桃园仨结义,知道了刘备三顾茅庐,知道了关云长走麦城,知道了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以及《西游记》《封神榜》《西厢记》《水浒传》《法门寺》《铡美案》里的大部分人物和故事。还有像书圣王羲之,大画家齐白石,蒲剧名演员阎逢春、王秀兰……,在饲养院里听到的一些《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刘胡兰》《智取威虎山》跌宕起伏的游击战事、无私无畏的英雄故事,时时牵动着我的心,震撼着我的灵魂,使我从小在这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些应该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蒙教育故事,都是从这儿知晓的。牛儿吃着草料,不时还哗哗洒尿和拉糞,臊味和臭味融和在一起,使整个饲养室内刺鼻的难闻。大人们也习惯了,照样把着旱烟袋,大口大口地抽得叭叭作响,说得津津有味。当然,不时会听见旱烟呛人的咳嗽声。
白天,因为饲养院的地方居中,村里的小伙伴们常常喜欢到这里来玩耍,我们一群小伙伴们,大呼小叫,草垛里、牛槽下、棚圈旁,到处都有我们捉迷藏的影子。其实日子久了我才发现,藏在牛槽下是最不保险的,你一靠近牛,那牛就停止了反刍倒嚼,平时安顺的牛顿时会焦躁起来,它来回围着牛槽转,不仅会使你弄得满身粪便不说,还很容易被大人扭着耳朵揪出来。但我知道,草垛的深处,一定有藏身的小伙伴,他们就会被我们逮个正着。每天早晨牲口一出棚圈,饲养员们就赶紧忙着打扫棚圈清理粪便……后来,父亲被大家选举为生产队库房保管员,离开了生产队饲养院。因为父亲不在里面,我也岁数大了些,上了小学,也就慢慢离开了这所我们小时候的精神乐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大集体一夜之间就解散了,生产队的牲畜全部作价到户,我家和我们本家族大爸家,分到一头黄牛,我父亲和大爸刚开始仍然在饲养院里喂养。一人喂一个月,轮流喂养,后来,因为喂养一头牛,整天到饲养场跑来跑去,非常不方便,便各自在自家院里,盖了牛棚。还是轮流喂养,两家使用。我父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大队加工厂轧过棉花。土地下放后,农民种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县里各个乡里棉站冬季收购棉花。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没几年,县城关棉站领导听人说我父亲熟悉棉花质量,把我父亲聘为县城关棉站棉花质量检查员(棉检员),出的工资比较可观。因此,每年冬天收购棉花季节的几个月,父亲不能喂牲口,都要去城关棉站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只好忍痛割爱,把我们两家的黄牛,作价给了大爸一家,从此,我家成了没有牲口的种地户。
当时人们常说:“种地无牲口,就是农业社的骗子手。”那个时候,黄牛是农民的半份家当,是农民的命根子。正如当时最高指示所说“牛,这是农民的宝贝”,耕作都少不了它们。哪户人家要是没有牛,耕田犁地少不得求爹爹告奶奶,看人脸色坐冷板凳不说,还得到主人家帮忙下力,等到主人家的田地都耕作完了,才轮得到你把牛牵走, 临走时主人家还免不了一番叮咛嘱咐,反复大声提醒你什么时候必须还牛。等你借到了牛,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好吃好喝的把足,还提心吊胆揪着心,生怕牛在自己手里有个什么闪失。耕作的时候,牛要是耍个牛脾气,你就是气得骂自己的祖宗也不敢把它怎么样,还得忍气吞声地在一旁候着,等它“老人家气消”。这都怨谁?只怨你自己,一头牛赶得上你一半的身家,你买不起、养不起,就只有当受气包的命。
我父亲一辈子性格刚直,硬折不弯,那能受得了如此窝囊气?即使家里没有牛,也从不会低声下气,看别人眼色高低,去借牛干农活。麦子收完后,就要犁地用牛,父亲到我们邻村太阳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买了几把铁锹,当时,我们也放了暑假,我们父子几人每天扛着铁锹,带上足够的开水,到地里翻地,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数量。任务不完成,绝不回家。就是凭着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暑假期间把家里的耕地全部用铁锹翻了一遍。按照农时节气,处暑就开始带耙。俗话说“处暑不带耙,误了来年夏。”每次下了雨,就要耙磨土地收墒,但我们家没有黄牛,父亲更不可能去借别人家的黄牛,父亲领着我们,扛着耙,拿着绳子、筐子,到了我家地里,把筐里装上土,放在耙上, 我们用人力拉耙,通过这种最原始的劳作方式,人送我爸外号“老愚公”,完成了土地耙磨収墒。连续好几年,年年如此,直到我结婚以后。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如同一头我们晋南永远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没日没夜辛勤劳碌着,从未有过半句怨言。他心里总是装着我们,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为人诚实,善良本分,处处省吃俭用。他犹如一座巍然屹立的大山,更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人生依靠的肩膀。猛然间,我想起了一幅著名的油画《父亲》。作品中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纯朴憨厚、勤劳朴实的典型形象,当时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这幅油画,让我感怀,热泪盈眶,我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这千千万万个农民中的一员呢?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他虽然过早离开了我们,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他留给我们的“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却是永远无法用金钱衡量,永远无法用财富估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和爱人结婚后,我爱人家稷山县修善村和我们家稷山县勋重村是邻村,两村相隔仅有二里路,而且地块相连。当时我母亲“脑血栓”病情加重,后来几乎不能自理,父亲要照顾母亲的日常起居。姐姐出嫁,哥哥弟弟们在外上学、工作。因三十年不动地政策,我们家还有十多亩地,我和爱人耕种。后来爱人生下了儿女,孩子们年幼,尽管我们请了长假,但每年春季播种,夏季犁耕,秋季种麦……都成了非常发愁的事情。幸亏爱人家喂着一头黄牛,到了播种、犁地、种麦,需要耕牛的时候,岳父把他们家的牲口赶来,有时候,就连种子、化肥(他们村有个集市)也一同捎过来,犁地,耙地,种麦,一连好几天,因为我们两家的耕地相隔不远,岳父常常直接把耕牛赶到我家地里,干完庄稼活,直接回去,有时连续好几天,直到我家农活干完为止。连续好几年,年年如此。直到后来我家里的土地租给别人耕种。
晋南黄牛,成了故乡黎民百姓种庄稼无可代替的角色,它在平时所表现出的那股劲儿、那种精神、那种品质,深受人们的赞赏和好评,人们并以此激励、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做革命的老黄牛”,“为人民拉车永不松套”,就是对它精神充分的体现和肯定。我认为,晋南黄牛所表现出的精神和品质,主要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坚持劳动、工作、不懈奋斗;二是坚忍不拔,勇于开拓,在艰难困苦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创业,不甘落后,敢于争先,把“牛劲”化作“牛气”;三是乐于付出、甘愿奉献,“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俯首甘为孺子牛”,自觉自愿、终生不悔地把光和热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晋南黄牛的功绩虽然不可能被记入史册,但在那个年代它为故乡农业生产所做的贡献永远不可磨灭。
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孩子,我的根,在故乡广阔的农村天地。如今虽然生活在城市,可内心深处却时刻在想念远方的家乡和那块黄土地上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即使今生今世,我已注定永远无法像祖辈们那样,牵着老黄牛套着铁犁将全身的汗水洒在脚下的黄土地里,可我的心永远属于那块深情的黄土地,永远牵挂那块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永远牵挂挥酒热血的邻里乡亲;我永远不会忘记默默无闻,辛勤耕种,无私奉献、劳苦一生的晋南黄牛。它在父老乡亲们的心目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的蹄印,已经刻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沟沟梁梁。永远刻在了故乡黎民百姓的心坎上。晋南黄牛,小而言之,它就是我们晋南农民忠厚善良、勤劳淳朴、踏实肯干、负重前行优良品质的生动缩影。大而言之,它就是我们中国亿万农民诚信友善、团结协作、爱国敬业、厚以待人崇高精神的真实写照。
作为河东儿女,中国农民的后代,我们应该继承先民们的优秀品质,传承父辈们的奋斗精神,发挥聪明才智,争当时代先锋,像晋南老黄牛一样,低头前行,永不松套,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做一名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并驾齐驱,蹄急骄健地奔向未来。为国家的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奉献出自己内心涌动的澎湃力量……
2022年6月9日夜 写于侯马
作者简介
赵利民,男,汉族,1963年生,山西省稷山县人,爱好写作。多次在《作家》《山西日报》《作家联盟》《咱们村》《今日头条》《东方文艺》《简书》《乡土作家》《北京头条》《南国红豆诗刊》《生活晨报》《山西农民报》《山西作家文苑》《当代文艺》《老家山西》《作家新干线》《百家号》《金榜头条》《郁江文艺》《古运新城》《三晋文学》《新边塞》《金石文学》《新田》《汾河家园》《绛州文学》《山西人口报》《大同矿工报》《洛阳人口报》《枣花报》《后稷文苑》《侯马报》《侯马作协》《稷人说稷》《稷山文艺》《今日侯马》等报刊、公众平台发表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文学作品。现任:山西省侯马市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山西省侯马市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