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农张喜才苦练书法50多年,8年抄完四大名著,网友:无意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清晨,一位七旬老人仔细地将刀纸裁成了一本书的大小,随后熟练研墨,铺纸。

他打开昨天做好标记的那一页,拿着细细的毛笔,开始一笔一划地抄写起来。

寂静的家里,只有厨房在咕嘟咕嘟冒气的饭锅,在这个清晨陪伴着老人。

抄写了一个小时之后,家里其他人陆陆续续都起床了,老人也暂停下了手上的工作,投入到了自己日常的生活当中。

等到早饭吃完,他遛弯儿回家,又接着拿起毛笔开始抄写。

这是张喜才老人,50多年来苦练书法,日复一日的场景。

《道德经》中曾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思就是说,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

这位已经年过古稀的张喜才老人,用自己近8年的坚持践行了这句话,也完成了抄完四大名著的壮举。

可也就是他这样坚持不懈的行为,也引发了诸多质疑,甚至被批毫无意义。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的生活中,来看一看他所坚持的,到底有没有意义?

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

在古代,写的一手好字,也是考科举必备的一项技能。

众多文人墨客,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

一代书圣王羲之,将书法这门书法艺术,发展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

但随着时间进入现代,更加方便好学的硬笔,逐渐取代了需要研磨、铺纸,又不好随身携带的毛笔。

硬笔书法,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练习的传统毛笔书法,渐渐开始退居二线。

即便书法是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形式,被人们盛赞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糊涂的话,无声的乐”等。

但在当代社会,年轻人中很少有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的。

除了少数学习艺术,和有这方面爱好的年轻人以外,绝大多数写书法的人,都是年长的老者。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一位早起练字的老先生,就是这众多书法爱好者之一。

出生在1944年山西省农户家中的张喜才,由于年幼时候家境贫穷,所以他真正意义上的学堂生涯,只有短短的四年。

但张喜才本人,却因为这短短的四年,而对传统文化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

青少年时期,18岁的张喜才便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在军队里,张喜才补全了文化课,摆脱了文盲的行列。

那个时候,硬笔字才刚刚流行不久,社会上还是有很多文化人,是用毛笔来书写文章的。

耳濡目染之下,张喜才开始对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张喜才退伍后,被分配到了山西省高平市丝织印染厂,做职工。

在这段时间,张喜才依然默默地喜欢着书法,只是工厂的工作和生活的重担,让张喜才,不得不只能断断续续,偶尔抽空写两首毛笔字。

真正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这一项兴趣爱好当中的时候,张喜才已经退休,进入到了自己的老年时代。

晚年退休、投入写毛笔字的爱好中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爱好多种多样,也习惯了这样快捷方便的生活。对于自带放慢特效的传统文化,绝大多数人,都是敬谢不敏的状态。

张喜才老人,将自己退休生活的满腔热忱,全部都投入了写毛笔字的爱好里。

但是由于他起步较晚,也没舍得花钱,去上系统的课程,所以张喜才写毛笔字的进步,一直很缓慢。

经过多年的练习,张喜才老人的毛笔字,还远远达不到书法家的程度。

但是相比较普通人来说,老人已经可以控制毛笔的笔锋,一笔一画都写得颇有韵味。

由于他本人非常喜欢书法,所以张喜才老人的家,也被他用自己的书法,装点一新。

他家的客厅墙壁上,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自己觉得最满意的书法作品。

书柜里,也都是传统文化,和与书法相关的书籍。就连家中的火炉,都被他刷上油漆,用毛笔写上了《弟子规》。

整个家,放眼望去,尽显古代书画文人的气度。

张喜才老人,家附近有一个小公园,周边很多的住户,都喜欢在清晨或者傍晚去散步,他也不例外。

但是张喜才老人,和一般散步的人不一样,他并不是两手空空,天天都会带着一个水桶和一支大毛笔出门。

他会先在公园的公共厕所里,接一桶清水,然后找一块空地,沾水在地上写自己的毛笔字。

张喜才老人,觉得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可以练字,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但是很可惜,公园里其他散步的人,并不能理解他的做法,所以后来张喜才老人索性就不去了。

他转移阵地,到了家里面,还特地给自己定做了一张桌子,用来写毛笔字。这一张桌子,就占据了他房间不小的位置。

作为从艰苦年代生活过来的人,即便书法是他的一生挚爱,但张喜才老人在练习书法的时候,依然买的是最便宜的墨水,用每天看过的废弃报纸两个面,反复进行书写。

每天一大清早起床,老人就伏在桌案上写写画画,实在写累了再歇一会儿,然后接着写。

几乎每个星期,张喜才老人都要从家里,清除出一大批用过的废纸,上面全都是纵横交错的毛笔字。

张喜才是一把年纪的人,每天这样高强度的写作,时常也会感觉到腰酸背疼,手腕也疼。

他的儿女看不下去父亲这么辛苦,觉得书法对于父亲来说,已经不能算爱好了,简直是一种摧残。

于是,他们问张喜才老人,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并表示父亲写的这些书法作品没什么用,就算是送给别人,别人都不要。

结果儿女的一番话,却点醒了张喜才老人。

张喜才决定要用自己多年以来的书法爱好,做一件大事,传扬中国的书法艺术。

决心手写四大名著、为祖国百年诞辰献礼

2011年7月1日,在建党90周年时,张喜才老人已经67岁了,已是苍苍霜发,快年过古稀。

而他到了这个年纪,练习书法已经整整有50年了,他想用自己一直喜爱的书法,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留下点什么。

思索良久之后,张喜才老人决定要手抄四大名著,来为祖国的百年诞辰献礼。

老人将这个决定一说出来,全家都蒙了。

四大名著,加在一起有好几百万字,这要抄到什么时候?

但是,张喜才老人决定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更改的。

其实在张喜才老人,练习书法的这条道路上,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可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拉长,慢慢的,十几年如一日练习书法的人,就只剩下他了。

可见,张喜才老人,对书法的喜爱和苦练的毅力。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在开始这段手抄四大名著的“万里长征”之前,张喜才老人为自己写下了这句座右铭,贴在书桌的角落,来激励自己。

令人钦佩的毅力

随后,张喜才老人决定用,被称为“正书之祖”的小楷字体,来抄写四大名著。

小楷是书法字体中,最难书写的一种字体。它的字体相对来说不但小,而且还要求书写非常端正。

这需要书写者,用极强的腕力,去控制笔与纸张的接触。

不要说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就算是正值壮年的人,去书写小楷毛笔字,都必须要写一两个字,就停顿一下。

而张喜才老人的目标,却是用这样难写的小楷字帖,写完数百万字的四大名著。光听听,就知道这工程量有多么巨大。

张喜才老人,亲自到市场去挑选了上好的宣纸和墨水。

裁剪、打格、书写,每一步他都亲力亲为。

为了劝退老父亲的想法,儿子告诉张喜才老人,在广州曾经也有一位老人,想要用毛笔字抄写四大名著,

可是光是一部《红楼梦》,这位老人就抄了近十年。

他的儿子,本想用这件事情,来让老父亲知难而退,让他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极大可能是抄不完的,不如放弃,安享晚年。

但是儿子没想到,这件事情反而让张喜才老人,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四大名著的抄写,张喜才老人给自己定下硬性要求,每天至少要完成十几页的量。

老人患有老花眼,一开始写得也慢,每天都要写到深夜,才能完成自己规定的页数。

但是他宁可用左手握住右手手腕,也一定要把规定的量写完。

每抄完一小本,张喜才老人就会用锥子和线,把它装订起来。

封面用不要的档案袋,涂成墨蓝色后,盖上自己刻的印章。

不到四年时间抄完两部著作

2013年10月,在张喜才老人对自己的强硬要求下,别人花了近10年才抄完的107.5万字《红楼梦》,他只用了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就抄完了整整60本书。

习惯了之后,张喜才老人的抄写速度越来越快,后面仅仅花了1年,就完成了25本的《三国演义》的手抄版。

每天早晨,张喜才都是家里起的最早的人。他要赶在早饭之前写一会,吃完早饭之后,他还要送孙子、孙女去上学。

回到家之后,他就又坐在桌案前,开始抄写。

可以说,在日常生活里,除了必要的生活行为和家庭活动,张喜才老人将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对四大名著的抄写上。

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一整张上,抄写只要有一个字,出现了失误,写错了或者写的不够端正,张喜才老人都会将整张纸废弃,重新再写一张。

所以,在张喜才老人所有的作品里,你看不到一处涂改的痕迹,也看不到一个七扭八歪的字。

他为这些作品,注入了自己百分之一百的专注和热忱。

儿子被老父亲感动,手写书稿视为传家宝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喜才老人几乎全年无休。

毛笔用坏了一百多只,他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

到了抄写的后几年,张喜才老人不得不写几个字,就活动一下手腕,或者站起来在房间里面走两步,来缓解自己手腕、腰部和颈椎的酸痛。

等他写完四大名著中的其中两部之后,老人甚至需要时不时的去理疗馆,针灸自己的手腕和一些关节部位。

即便医生再三劝告,张喜才老人可以适当暂停一下抄写的工作,但是只要他还能拿得了毛笔,哪怕只写一个字,他都要提笔。

装订的工具,也从原来的改锥,慢慢变成了电钻。

后来,张喜才老人甚至一度病到拿不起毛笔,被迫中断了抄写。

一开始,他的儿女自然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老父亲这么辛苦。但时间长了,他们也被老父亲,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所打动。

儿子鼓励道:

“如果,父亲你能把四大名著手抄完,这就是我们张家的传家之宝。”

这场抄写四大名著的历程,就像是张喜才老人,一个人的“万里长征”,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战斗,他的对手也是他自己。

张喜才老人,将这件事看作是自己晚年的头等大事,甚至做好了,为此付出生命的觉悟。

8年坚持写完四大名著、惹争议

2018年4月23日,耗费了近8年时间,张喜才老人终于将四大名著,共计400多万字,全部抄写完毕,一共抄写了152本。

后来,张喜才的家人在社交媒体,发表了自己父亲的这段书法旅程,并表示这些书,是老父亲献给祖国百年华诞的礼物。

蓝色封装的书,被整整齐齐摆放在,张喜才老人的卧室角落。

一米三的高度,几十厘米的宽度,看起来颇为壮观,就像是一座缩小的书山。

本来,张喜才老人的家人,只是单纯想将这份喜悦分享出去。但没想到这则消息一经传出,立刻便引爆全网,老人成为了网络上的红人。

大部分的网友,都十分钦佩于张喜才老人的毅力,认为在浮躁、讲究快节奏的当代,像他这样坚守本心的人已经很少。

能出现这样沉得下心,来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是社会的幸运。张喜才老人的事迹,值得所有人学习。

张喜才家人发布的视频底下,有很多网友鼓励和点赞的话语。

但网络上,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传出。

有的人虽然很佩服张喜才老人的毅力,但他们并认为人的一生中,时间有限,书法作为一种爱好,只是消遣时间的工具。

张喜才老人,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书写书法上面。

这无形间,减少了他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而且他的身体,也因为这件抄写工程,而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有点博人眼球的嫌疑了。

然而,这样的说法,是完全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的。他们没有考虑过,张喜才老人的想法和愿望。

对于张喜才老人来说,把时间花在自己一生挚爱的书法上,或许正是他觉得,最有意义的晚年生活。

在这8年的创作生涯里,他最在意的是,自己坚持练习书法的过程。

最终的作品,是否可以完成为祖国献礼的愿望,才是张喜才老人最为看重的事情。

还有部分专家表示,张喜才老人抄写的毅力值得鼓励,但并不值得学习。

而且老人的书法,从艺术角度来看,是没有价值的,没有达书法家的水平,也就毫无收藏价值。

所以,即便张喜才老人费了大量的时间,用来抄写四大名著,但对于收藏书法的人,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上,都是没有丝毫价值的。

总而言之,这部分的网友,从专业的角度,否决了张喜才老人,全手抄的四大名著。

这些声音不免令人唏嘘,从什么时候起,社会评价一件事情的意义,是从它的价值出发了?

这件作品没有收藏价值,没有金钱价值,所以创作这件作品,本身的精神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这是对事情和物品的评价标准,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太多伟大和美好的事情,都失去了意义。

有的人支教深山,终其一生都留在贫苦的大山里面,教导孩子。他没有获得金钱,也没有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那么这件事情,也是没有意义的吗?

还有的人,将自己拾荒赚来的钱,全部捐出去。他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为了出名,还是为了得利呢?

其实,纵观张喜才老人抄写四大名著的整件事情来看,他带给社会和人们的精神鼓励,无疑是巨大的。

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除了金钱以及事件的价值,我们还应该考虑到这件事情的精神意义。

通过张喜才老人,对书法的热爱和近乎坚持一生的练习书法,我们可以学到持之以恒的精神,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意义,还应该是具有纪念性的。

这套手抄的四大名著也许一文不值,但是对于张喜才的家人来说,这就是无价之宝,是传家宝。

也是未来张喜才老人,离开这个人世后,家人对他的精神寄托。

这份手抄的四大名著,让张喜才老人的一生变得特别,让他在自己亲人和朋友的心目中,变得独特。

高平市民俗协会会长苏香平,在听闻了张喜才老人的事迹之后,特意前去张喜才的家里,去参观这份“书山”。

许多当地的社会团体和协会,也经常会来到张喜台的家里面,进行参观,和张喜才老人交流书法。

而张喜才老人手抄四大名著的事迹,也传遍了整个山西省高平市。

就连在当地学校里,都挂上了老人的书法作品,用以鼓励学生们,向张喜才老人学习传统文化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结语

在2018年抄完四大名著后,张喜才老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接着抄写了《道德经》《千字文》等。

他还将写好的《曾国藩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贴在空白卷轴上,全部展开长达25米。

张喜才老人,一直在自己喜欢的书法道路上,坚持挥毫泼墨,并没有因为年纪的原因停下。

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不一定非要有价值,非要能够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柴米油盐、团聚离别、欢笑哭泣这些事情,都会让每个人的生命,变得更加有声有色,让生活沾染了颜色,那么它们就是有意义的事情。

不要用狭隘的目光,去看待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就算再渺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希望大家,都能够像张喜才老人一样,寻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并坚持下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