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向阳花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一颗红心暖千家。”无意间,从网上听到这首歌颂赤脚医生的歌曲,感觉那么熟悉、亲切。我们是五O后人,赤脚医生,作为六七十年代的产物,确实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简称“六•二六”指示,之后,我国农村涌现了大批的,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土生土长的医务人员。她们“半农半医”,行走在田间地头、千家万户,谁家有个头疼脑热、跌打损伤的,她们不分昼夜及时前去医治,一度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矛盾,深受广大农村的欢迎。一九六五年九月,《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后, “赤脚医生”的称呼在全国农村被普遍传开。《春苗》,就是以农村医务人员为背景拍的

一部描写“赤脚医生”的电影。电影主题曲《赤脚医生向阳花》,描绘了“赤脚医生”“一根银针治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良好形象。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建国十几年,农村的医疗卫生仍比较落后,农村“求医难、看病难”现象比较普遍。毛主席察觉到这一情况后,批评卫生部是只为15%城市人口看病的“姥爷部”,及时发出“六•二六”指示,要求卫生部“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广大“贫下中农”拍手称快。而“赤脚医生”出自农村,服务农村,亦农亦医,植根于农村的泥土之中,植根于广大农村

千家万户之中,十分的接地气,对救治广大农村人口的常见病,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农村人见人爱、人人夸赞的“向阳花”。
我小时候家住市郊农村,那时,农村缺医少药,村民有个大病小灾的求医要到十几里地的市内,非常不便,有的甚至因路途遥远,而贻误看病的最佳时期。《六•二六》指示发表后,我们村里也配置了经过培训的一位女医务人员,也就是后来被叫开的“赤脚医生”,她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人,白天,她背着带有红十字的药箱同大家一起劳动,收工后,她利用休息时间走家窜户为大伙看病,她生自农村,劳医结合,同广大的“贫下中农”联系密切,在村里很受人们的欢迎。

在那个年代,“赤脚医生”就是广大农民的健康的保护神,他们本来就是诞生于农民群体,所以很快就能融入农民群体,再加上“赤脚医生”们绝大部分都是半医半工,农民群体养起来也不费力,所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广大乡村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卫生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废除“赤脚医生”这个称呼。至此,“赤脚医生”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但是,“赤脚医生”在历史上为农民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