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离了西凉界:余、马、谭、杨、高各有千秋
《武家坡》是京剧《红鬃烈马》中的一段戏,其中讲述的就是薛平贵从西凉国归来在武家坡前巧遇王宝钏的故事,这段戏中老生和旦角的对戏是最经典的。
薛平贵出场四句是:“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青的山绿是水花花世界,薛平贵好一似孤雁归来。”

可以说这一段戏很多京剧名家都演绎过,并且也是在京剧舞台上时间最久的一段对唱。
抗战胜利,天津电台邀请名伶广播,孟小冬也被请到。她唱《武家坡》,只唱一句导板就不唱了。孟小冬与梅兰芳在热恋前后,多次在舞台上合演《武家坡》。薛平贵在出场前,先一句“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出场接着唱大段西皮原板,一句一彩,与饰演王宝钏的梅兰芳两人合唱合演,一直到夫妻相认,大团圆结束,是一出喜剧。可是“冬皇”与梅兰芳在舞台下、生活里,只有一场热恋,没有喜剧大团圆,而是悲剧永分离。他们的热恋只是他们漫长人生路上的一小段。所以“冬皇”在退出舞台的隐居生活里,偶尔独唱当年与梅兰芳合作的《武家坡》,也只唱一句导板就戛然而止。
马连良先生唱的一马离了西凉界,气势浑厚堪称经典!回响不绝耐人品味!1937年由百代灌的唱片录音,马连良先生饰薛平贵,王玉蓉饰王宝钏,由杨宝忠先生操琴。马派好几段唱词都跟别人不太一样,一上场“一马离了西凉界”里就不光恨老丈人,还恨二姨姐夫魏虎,跟《大登殿》很配套了。

马连良先生《武家坡》剧照
杨宝森先生《武家坡》这段唱太悠扬动听了,整段唱还是以余派为基础,但杨先生个人创造非常明显,尤其头句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的"了"、"西"、"界"三字的行腔不同于余派,不像余派那么昂扬,而是用低回委婉的行腔和韵味更浓的润饰法,给人以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接下去的原板唱得舒展大方,异常悠扬,腔美味浓,使人如饮多年陈酿,真是太好了!这几句真是永听不厌,无出其右者。

梅兰芳、杨宝森之《武家坡》剧照
高派唱法蛮适合“一马离了西凉界...”这类导板高调门开场,上场后再接唱转原板的第二三句,都好。但接着,倪没有用“薛平贵好一似孤雁归来”收住,而是在“贵”字上再挑高并在“一似”上高位行腔,听来十分过瘾。
程砚秋1936年在胜利灌制过此剧唱片。1946年程砚秋与谭富英先生留有实况钢丝录音传世。程、谭两先生的《武家坡》被戏迷称之为难逢之好戏。
谭先生从导板起便铆着唱,原板最末一句“武家坡外”喷着唱,听着让人精神,程砚秋先生帘内一句“有劳了”,没出来就是满堂好。跟着谭先生这段原板转流水“本当向前将妻认”后不等过门紧跟着就是“错认民女礼不端”,这是谭门本派唱法。“八月十五月光明”,“明”字翻着唱,听着比一般老生高明多了。

程砚秋、谭富英之《武家坡》
据说,谭富英先生跟程砚秋先生唱《武家坡》(不知道是不是现在上海录音这版),唱完了到后台把盔头一摔:“我要是再跟老四唱这戏我就是孙子。”且不言街谈巷议是否属实,至少从侧面说明,风格不一样的流派合演此戏,演员自己也别扭。
《武家坡》也是言菊朋先生的代表剧目之一,1935年言菊朋先生灌制了《武家坡》唱片,言先生饰薛平贵 、云艳霞饰王宝钏 ,章梓宸先生的京胡 、谭长海先生的司鼓。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