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平:节气篇(4)


七月打一算。七月称孟秋兰月,三元之中元;七月有小暑、大暑两个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一个月。农谚有云:“六七月里不晒背,十一二月有得悔。”意思是在抢种抢收的季节要抓紧时间劳作,把作物种好,到天冷过年时就不会担心没有吃的。又云:“六月的钱莫赚,十二月的钱莫丢。”意思是天气热时莫去赚外面打短工的钱(以前冇工打),天气热对身体不好。天凉打零工对身体伤害不大,年底赚点钱还能补贴家用。不栽八一禾。春争日,夏争时,二禾下田必须要在八月份之前完成。天气热,蚂蝗多,栽种二禾是苦的。在拔二禾秧时,秧田的蚂蝗防不胜防,叮在脚肚上鲜血淋漓。人们边喜欢做把戏,把蚂蝗用草根翻肚,插在田埂上晒。蚂蝗最怕石灰和黄烟水,用小盆放些石灰,将石灰盆放在田里,捉到蚂蝗就放入盆中,蚂蝗必死无疑。黄烟也称旱烟,以前的老农基本都抽。蚂蝗叮咬在脚肚上,将别在腰间的烟筒摘下,倒烟水在叮咬处,蚂蝗立即蜷缩掉下。农村无垃圾。抢种抢收稍不忙时,年长一些的人们就背着篓出门捡狗屎,挎着粪箕去耙牛屎。这些耙捡来的粪屎,会倒入地中种菜。牛屎是芋头的最佳肥料,人们将芋头坽中垅沟,沟中铺上牛屎。农谚有:“牛屎铺一担,芋头用箩担。”年长点的老人,一般都掉了几颗牙,坊间称缺牙齿。坊间有儿歌唱道:缺牙齿,耙狗屎。耙一担,送过畈。耙一头,自己留。耙一箩,送外婆。耙一滴,自己吃……一年四季,人们都在积粪作肥,既改善了村中与道路的卫生环境,又为田地的肥沃提供了保证。现在农村的脏乱差,是时代进步导致的。因为年轻人在外务工,年老的在家种田,有化肥、除草剂、农药,省时省力。殊不知,这是恶性循环,工业化学物质破坏了土壤结构,生态遭到破坏;田中的泥鳅、黄鳝、青蛙、蛤蟆、水蛇、蚂蝗几近灭绝,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七月里有两个中国传统节日。一是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是重数、重日。“重数”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重数”、“重日”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敬畏。七夕节出现于汉朝,民间传说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织女心灵手巧善纺织,织出来的丝巾布匹非常精美;女孩们在七月初七这晚要穿针乞巧,故称乞巧节。向织女乞巧,表现出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现在被人们说成中国式情人节,也是有了根据。我们这要拜七光星,称拜七星娘娘。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夜深人静时;拜七光星的人家,在禾基上(门前)设下香案。香案上摆上水果点心,泡好白糖水,再放一条小红绳,然后焚香祝祷。以前有些小孩娇弱,母亲拜七光星是让孩子认七星娘娘为干娘;能在她的庇佑下健康成长。祝祷完毕,从香案上取下红绳,戴在小孩的脖颈上,表示小孩就认下七星娘娘为干娘了。七月十五称七月半为鬼节,传统节日中的中元节(上元节是元宵节这天)。据说七月十五这天鬼门关大开,放鬼魂来阳间求钱乞食。坊间有“七月半,饿鬼打乱窜”的说法。这天,人们会停下手中活计来做米粿,打麻糍粿。傍晚时分,主妇们做好了家堂(祭祀菜肴)三荤三素,外加酒、茶、饭,男人们折纸准备鞭炮。野鬼不能进家堂(家里),厅堂有祖宗牌位,外鬼是不能进去的。所以这天要准备两桌,一桌摆在家中厅堂祭祀祖宗;一桌摆在禾基上,菜同样三荤三素酒、茶、饭。先在家焚香敬请祖宗并祝祷:祖公、祖妈,今日月半,略备薄酒保佑家业人丁两旺。家中祭祀完毕,来至禾基处同样焚香敬请并祝祷:今日地府门开,略备薄酒淡饭,过往阴灵敬请享用,有吃有掖。在外的孤魂野鬼一起同来,望在生做好人,死后成好鬼。祭祀完毕放鞭炮相送。夜深人静时,男人们还要去三岔路口烧夜纸,烧夜纸是为了祭没有归地府管辖的孤魂野鬼,祝愿它们早日投胎转世。坊间有这么一种说法:别家过月半,灾星减一半。意思是这年如果感到不顺,在七月半这天,可到亲戚朋友家去过节,以趋吉避凶驱除晦气,从此好运连连。七月半鬼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这不是迷信,这是中国特有的道家文化,是对天地人鬼神的自然崇拜和敬畏。 八月八月有戏看。八月是仲秋桂月,也称竹春,有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七萩八蒜七月半,芋头可以打开看。就是说七月时种萩,八月就要种大蒜了;七月半的时候芋头有芋子了。种蒜时,先把地翻铲好,再垄地沟整地坽,坽面平整后,在坽上面均匀地浇透大粪作底肥。种蒜如排兵,蒜子一个个整齐密匝地插入坽上,蒜子一半露出地面,一半插入土中。蒜子全部种好了,再用稻草盖面遮实。几天后,蒜子出苗了,用尿液掺水浇坽,如此反复几天,蒜苗便可抽出上稻草面。大蒜不怕地壮(地肥沃),越是地壮越往上窜。八月白菜风吹大。种白菜时,同样是垄沟打冷整平。栽白菜秧时株距一尺,行距50公分。白菜秧栽好后,浇命根水(浇水)将菜根落实与土。浇水连续几天,几天后,白菜苗略有长大,用粪掺水浇菜,再在坽中铺上猪栏粪即可。八月中秋月正圆。中秋节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故又称祭月节。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历来有饮酒赏月的习俗,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八月是果品飘香丰收的时节,枣子、柚子、花生、桔子、雪花梨、菱角、栗子等都相约来到。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一家围坐在一起,喝茶聊着家常;吃着新鲜的果品欣赏月色。中秋是要送节的,去丈人家,长辈家,篮子里装着月饼、白糖等物;有些会将家中有的水果带去,分给娘家侄儿们吃。哪个季节种什么菜,吃什么菜,哪个季节种什么粮,吃什么果品,人们都能顺应自然地去劳作,去收获。都会感恩上天的馈赠与恩赐!女儿出嫁的第二年,是娘家送女儿节的。每个节由家中兄弟代表父母去送节,唯独中秋节不送;因为中与终谐音。这就是常说的:娘送姩一年,姩送娘一世。由于中秋时节气候温润,地里的蔬菜仿如重生:翻秋的茄子、辣椒、豆角、花豆等都开花结瓣;老南瓜体大如盆,一派丰收的景象 。家庭主妇们粭饭酱,下豆豉。豆豉酱中放柚子皮,南瓜蒸熟加糯米粉搓匀做成南瓜粿,这是早上下稀饭的美味小菜。心灵手巧的主妇,会弄出许多的美味小菜:豆角干、茄干、辣椒干、筑辣椒、芋禾干、豆豉粿、南瓜粿、冬瓜沫子等。春种秋收,是农村永恒的规律!三日四夜庙背扯(唱戏)。八月时,农活基本安排妥当,数农闲时候,只有旱地里的红薯,田里的二禾稍加管理。村里由几个长者执事,请来戏班子演戏,花销由村中每户随份。演戏活动一般进行三天四夜,加戏视情况而定。开演的这天,女儿会请娘家人来看戏,有些亲戚朋友也发出邀请。演开台戏执事人员会给班主红包,称驱煞费。据说第一场戏有台煞,青年人或小孩不让去看,怕中煞。班主收了红包,会安排第一场戏前加一场压煞戏《对花天官》镇台。后面的戏由执事人员点戏。第三天的戏由戏班安排出演苦情戏如《孟姜女》、《狸猫换太子》等(任选一部演出)。演戏活动期间非常热闹,盛如庙会。长辈、亲戚朋友们前来看戏,家中除备好丰盛饭菜外,还要做粿打粿以示盛情。在观看戏文时,还会购买食物作为点心奉上如:清汤、油炸粿、米糕等。演戏是为了庆祝丰收,彰显地方富庶;以热闹的人气驱除村里的晦气,使村庄吉祥安宁,兴旺发达!



作者简介毛小平,上饶市作协会员,横峰县作协会员、诗词协会会员,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民俗有所研究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