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圪炉锅||晋东南“小炉匠”手工业等探秘

“圪炉——锅—吼,圪炉—锅——吼”

随着那几声圪炉锅匠的吼声,人们又听到那熟悉的抑扬顿挫的号子声,村里老百姓都知道,这是他们盼望的高平圪炉锅匠进村了…

九十年代以前的时候,中国乡下村里老百姓做饭用的锅基本都是铸造的铁锅。只要不人为打破,那些锅能用好多年,有些皮厚一些的锅已经用了几代人。只是长年累月在煤火上烤,那生铁一层层脱落,渐渐变薄,锅底经常会出现破漏。为了能够让破锅继续使用,经过一代又一代先人们的潜心钻研,反复试验,最后诞生了今天这门手艺——圪炉锅。 所谓圪炉锅,就是将生铁经过高温融化成铁水,再用铁水将破锅补好。在晋东南一带的村子里,有很多从事这个手艺的人。尤其以高平县的圪炉锅最为出名,天刚蒙蒙亮,圪炉锅的匠人就起了床,简单吃点早饭,收拾一下炉火风箱等用具,又准备出门去做工了。只见师傅的扁担一头挑着风箱,另一头挑着一个用耐火材料制做的小桶炉,头上带上那顶既挡雨又防晒的破毡帽,徒弟则背着行李餐具等。师徒俩就这样一前以后,走在那乡间大路上。他们走乡串户,今天在这个村,明天到下个村。他们师徒的本子上画着行动路线图,记着各村庄的村名,一个高平县十三个乡镇,一两百多个村点,师徒俩记得门清,哪个村子去过了,哪个村子需要尽快赶过去,他们都有一笔账,三五月或半年转一圈,小村做一天,大村干两天,一年365天,除了收秋打夏,就是过年回家和家人团圆几天,除此外,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外。靠着这门手艺,圪炉锅匠人养活着他们的一家子。也因为有这个手艺,他们的家庭才能够正常运转。

师傅支开小桶炉,安装好风箱,又和老乡要了一些炭块,在小桶炉里用柴把火点着。炉火的中央放着一个小坩埚,从徒弟的行李帆布包里的生铁块取出来,捣成更小一些的碎块,再将小碎块一块块放到小坩埚里。这个时候,柴火也引着了炭块,徒弟负责拉风箱,让铁块在小坩埚里慢慢加热融化。他就走街串巷到各家各户收锅去了。一声“圪炉——锅—吼”,村里的妇女们便将有破漏的锅拿出来交给他,距离他的摊子近一些的人家则自己将锅送到炉火跟前来。就这样,村民们有的回家,有的继续去田间翻地。他用粉笔在每个锅上写一个阿拉伯数字,便于记住是哪一家的锅,避免圪炉完以后送的时候弄乱了。他们有条不紊地开始了操作,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围在炉火周围看热闹。徒弟将风箱不紧不慢地一拉一推,就看见蹿升的火苗要将铁块烧成铁水。师傅则分别把要补的锅用一个一个用小锤子将破洞周围的薄铁皮轻轻捣一捣,去掉浮皮,凿出一个小小窟窿,同时将旁边的米糠混上水,做好了补锅前准备后,则等硬铁烧红化成铁水水,圪炉锅操作就能开始了。说时迟那时快,师傅才刚刚歇下,徒弟就喊人了,“铁水滚开了”,铁水已化好,只见师傅用铁钳子,熟练的夹住那小小的矸锅,轻轻的往上拨了拨,将铁水表层漂浮物刮了刮,捋了捋,右手握铁钳子夹住那小勺,轻轻地从那从坩埚中舀出铁水,倒在破布卷上薄薄的细砂土中,轻轻的摇来摇去,趁热迅速伸到架好的锅下面对准破口处,铁水就漫了上来,接着他右手拿起一截沾满湿米糠的布卷,按到浸上来的铁水上快速抹开。内外两只手来回抹动,使铁水与锅身一样平整,同时也充分填合了细小的裂缝。待铁水冷却,铁水就和锅融为一体,形成补丁,使新补上的铁块平整而光滑,最后再抹上石灰浆,锅就补好了。

锅补好了,时光也到了晌午,圪炉锅匠师徒俩一上午的劳顿,也饥肠辘辘,好心的大嫂大娘,给师徒俩端来了满满两碗香喷喷饸络面,同时还端来一碗煮面条的面汤,师徒俩憨厚地接过饭,也顾不上什么场面了,狼吞虎咽地将饸络面塞进大嘴吧里…师徒们饭吃饱,汤喝好,拿过毛巾顺便擦擦汗摸摸嘴,大娘大嫂接走碗筷,师徒俩露出无比感激之情,感谢老乡们的招待。这个场景,在高平乡间,很是普遍,质朴善良的高平本地人,对待外乡人这件事上从来不吝啬,几十几年如一日,圪炉匠换了一茬又一茬,无论老小,一样的应承。每逢圪炉匠来到村中,碰到晌午时,无论哪位老乡也会给师付们端饭倒水,送的饭菜也不用向招待客人似的专门伺候,都是有什么吃什么,中午做饭时,多加点米多和点面,什么都有了。晌午后,徒弟照例看着摊子,师傅就背起一口口补好的锅往各家各户送去。不需要问价,大家都知道该给多少钱。如果有的人家暂时不方便,拿不出钱,说等下次来了再给,师傅也从不计较。晋东南地区,境内崇山峻岭,沟壑交错,复杂的地形,丰富的资源,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在县镇山乡,可看到许多人都在从事着世代相传的手工行业,他们农忙种庄稼,农闲四处走,各行有各行的专业特色,各自有各自的悠久民俗传承,如长子人的理发,晋城的小炉匠,其中最出名的还是高平的圪炉锅匠。 小炉匠,又称锢炉匠,即钉缸钉碗、补锅补盆及制作各类铜铁器的匠人,因使用小火炉作业而得名。他们常常是一个师傅两个徒弟,每人肩挑一副担子,分别装上铁业工具、铺盖及生活日用品,走村串乡,足迹遍及晋南、太原,甚至天津、北京。每到一村,他们先找当地最热闹的地方安下摊来,师傅点火生炉,徒弟手提一把钳子或其他铁制用具,走街串巷,登门上户,招揽买卖。不一会儿,三三两两的人拿着各种用具相继而来,集聚到火炉旁等候补修。小炉匠的火炉经济耐用,外部用铁皮做成,里面用碎瓷与胶泥缠糊,留下圆形的炉膛,中间隔以细铁条架炭,下面为漏灰渣的地方,旁边接通小风箱,小风箱的下部安装风叶,上部置放用具。休息时加点湿煤把火封住,活计紧了风箱一拉,红火苗便腾腾升起。别看小炉匠使用的工具简单,可做出的活儿却非常细致。大至铁锅、水缸,小至酒盅、盘碟、头饰银货,都能修旧利废,令人满意。

晋东南的小炉匠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源头,与这里的冶铁史关系密切。高平地区的煤铁资源丰富,历代这里就以冶炼铸造铁器著名华夏。在高平的马村、原村、三甲等乡镇,家家户户都安有小铁匠炉,男男女女都会打铁铸钉,当地的家庭主妇做饭打铁两不误,铁钉打到一定数量后送到专收铁货的商号,收入用来贴补家用。客商、用户对工艺精细的高平铁货交口称赞,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村村有冶炉,处处卖铁货”。“高平匠人多,十人八九圪炉锅”。“上党十县银楼匠,高平银匠赛它县”。

举报
评论 3
  • 一个锔子两(lie)毛钱 两个锔子四毛钱 三个锔子三四一块二毛钱 你掏一块一 出来给捎个窝窝(窝头)吃

  • 圪漏锅

  • 转发了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