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象棋起源印度,古代中国没大象!有实据还是妄言?

2018年,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的一篇“雄文”,《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吗?》横空出世。在这篇文章中,这位“打假斗士”把“打假”的对象,锁定在了中国象棋上。他认为象棋不是我国的“国粹”,而是起源于印度。

如此言论一出,自然是让不少人为之侧目。不过,说假话的最高境界,就是用真话骗人。方舟子的这篇文章虽然在内容上不敢恭维,但是“引经据典”,说得有鼻子有眼,难保有些人真的会上了他的当。那么,方舟子究竟是如何编织他的谎言的呢?

方舟子在文章中认为,中国的象棋脱胎自印度一个叫做“恰图兰卡”的四兵棋,这种兵棋分为战车、骑兵、象兵、步兵四种棋类。方舟子表示,这些棋种与中国象棋的棋种十分雷同,因此毫无疑问,中国象棋起源于印度。

有一说一,“恰图兰卡”传入波斯,再从波斯传入我国,形成中国象棋,这一说法在学术界确实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关键性证据的缺失,所以这到底也只是假说而已。

而方舟子粗暴地将这一假说,当作是板上钉钉的“真理”,然后拿着结论倒回去找证据,实在是让人汗颜。也正因如此,方舟子虽然在文章中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证据”,但是真让懂行的人一看,绝对是漏洞百出的。

从时间上来说,“恰图兰卡”传入波斯,是在公元6世纪,也就是我国的隋唐时期。中国象棋开始出现雏形,也是在唐代。这两种棋类的形成时间如此相近,谁比谁靠前,那可真不好说。

方舟子这篇文章中,最为出名的“暴论”,就是他对于中国象棋中的棋子“象”的质疑。

方舟子认为,大象这种动物常见于印度,而中国的大象,只是史前时期的存在,夏朝之后就不存在了。因此,“象棋”里的“象”这个棋子显得不伦不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象棋起源于印度。

而且,方舟子估计也预料到了,会有人拿河南省的简称“豫”来反驳他,因此他在文章中表示,河南省的“豫”指的是安逸,与象挂钩纯属牵强附会。

方舟子的诡辩,可能确实会忽悠到一些人。但是这些言辞对于河南人来说,绝对跟笑话差不多。毕竟在中国古代,河南省可谓是大象的故乡,谁说河南没大象?那估计河南老乡立即就会把你拽到他家门口的博物馆里,去看象骨了。

方舟子说“夏朝之后中国没有大象,也没有象兵”,这更是无稽之谈。

大象不但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的经典形象,甚至连汉朝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都有,也常见大象的身影,甚至直到南北朝时期,都能在中原见到大象的存在。

而说到象兵,即使是在唐宋,都有“封豕骤跧伏,巨象遥披攘”这种描述象兵作战的诗词,可见当时的中国,对于象兵是相当有概念的。既然如此,为了纪念威武霸气的象兵,把“象”列为象棋中的棋子,也完全可以说得通。

顺便说一句,中国象棋中的“象”,指的也根本不是大象,而是象牙。在古代,中国就有“六博棋”,棋子使用象牙制作。所以“象棋”这个词在中国的历史,远比现在的象棋还要早。方舟子如此纠结这个“象”字,实在是大可不必。

更何况,如果按照方舟子“先有印度象棋,印度象棋传入波斯,再传入唐朝,唐朝以前根本没有中国象棋”的说法,那么还有一点是说不通的。

根据考证,从“恰图兰卡”所衍生出的波斯象棋,保留了“象兵”这个棋种。然而,波斯那地方属于缺水的中东,根本没有大象。从此可见波斯人确实老实,学也学得全样。

但诡异的是,唐朝时期的早期象棋,是没有“象”这么个棋种的。如此一来,就会产生一个矛盾的问题:

波斯人没有“象兵”这个概念,却在学习印度象棋时,保留了“象兵”。而方舟子认为,中国的象棋是从波斯引入的。那么,我们已知中国人本身也有关于“象兵”的概念,既然如此,为什么唐朝时期的象棋没有“象兵”呢?

可能有的人会说,这是因为唐朝人引入的时候把“象”删了。但这完全说不通。

毕竟,波斯人没见过象兵,都把这个棋种保留了。而唐朝人见过象兵,对于棋里的“象”恐怕会更好理解。那么,假设中国象棋真的是从波斯引进的,那唐朝人完全没必要在一开始引入时把“象”删去。

从这里可以证明,方舟子从“象”这一块质疑中国象棋的起源,纯属是没事儿找事儿。

而方舟子的文章,除了在“象”这一处牵强附会以外,还在不少地方暴露出了他先射箭后画靶的“论证方式”,以及他对于象棋知识和古文的半桶水功底。

比如,方舟子在文中列出了白居易的一句诗,叫作“兵冲象戏车”。方舟子认为,这句诗说的就是象棋,而且是印度象棋。

他的论据是,中国象棋的“兵”一般都比较怂,毕竟只能走一格,怎么会出现“冲车”这么激烈的动作呢?而相比之下,印度象棋必须要兵先出动,后面的大子才能动,而且兵之间可以相互掩护,因此才有了“冲车”的底气。

方舟子的这番言论,一看就是没动脑子的刻板印象,估计连象棋的入门规则都不清楚。因为中国象棋中,也有先动兵的开局,人称“仙人指路”。其常见程度,丝毫不亚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当头炮”。

同时,我们也可以断定,方舟子大概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歇后语,叫“过了河的卒子——横冲直撞”。虽然中国象棋里的“兵”只能往前拱,但是卒子一旦过河,就可以自由地向左右活动了。

因此,“过河卒”在中国象棋里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在玩得好的人手里,说它是个小号的“车”也不为过。所以一些棋友才会有那句“万般皆下品,唯有拱卒高”的调侃。

综上所述,“兵冲象戏车”的情况,完全可以在中国象棋里出现。

说到“象戏”,这也是学界反驳“中国象棋印度起源论”的一大佐证。据称,“象戏”是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发明的一种对弈游戏。不过,方舟子对于“象戏”,却有着另一番解读。

在唐朝的《玄怪录》中,记录过一个叫岑顺的人在梦中下“象戏”的情景,而方舟子则认为,岑顺所下的象戏,就是印度象棋。

《玄怪录》中记载说,岑顺下的这个“象戏”,棋子有王、军师、天马、上将、辎车、六甲。方舟子在文中说,这些棋子代表的,正是印度象棋中的王、大臣、马、象、车、兵。

同时,方舟子认为,文中“天马”、“六甲”的棋路描述,和印度象棋里的“马”和“卒”一模一样,因此,这个“象戏”指的就是印度象棋。

但方舟子的这个描述,就纯属是仗着普通读者不会去真的翻《玄怪录》,故而选择性地引用有利于自己的文字了。

我们只要翻开原文,就会发现,原文中记载的棋路规则,是“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方舟子只挑了“天马”和“六甲”来说事儿,对于“上将”和“辎车”这两个和印度象棋规则不同的棋子,却是闭口不谈。

更何况,原文中压根就没提到“军师”的棋路规则,方舟子直接把“军师”附会到印度象棋的“大臣”棋子上,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再说,从原文中来看,这“六甲次第不乖行”中的“六甲”,如果将其解释为“六种棋子”,也依然能够翻译通顺。方舟子根据“印度象棋的小兵相互照应”的特点,直接断言“六甲”是小兵,也有先射箭后画靶的嫌疑。

对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学界争论不休。目前比较主流的认知,一般会认为,中国象棋在主体上是独自产生,但在一些规则上,也确实可能会受到印度象棋“恰图兰卡”的影响。二者的关系虽然谈不上非此即彼,但也是有相互借鉴的。

但不管学界对于中国象棋,是持“本土说”还是“舶来说”,都是会安安静静地坐下探讨,谈笑风生的。而方舟子不但对于相关资料一知半解,还在文章中尽显傲慢,把假说当作真理,选择性地摘抄有利于自己的文献,最终只能落得个贻笑大方的结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