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就是思想的长跑

朱永新按:在2022年新教育实验年会上,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新写作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吴江区实验小学集团总校长做了一个精彩叙事《一个人与一群人:思想长跑的精神意义——我所经历与理解的新教育写作》,讲述了他这些年带着团队写作的故事。他说,感谢我给他的十个字“坚持即成长,经验即财富”。




2002年暑假伊始,闯入开创伊始的“教育在线”,继而践诺“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进行了长达20年的“思想长跑”。——当年的这一“闯入”,对于我个人,对于之后我所在团队的精神意义,无法估量。

精神意义一定是新教育写作的第一意义。人类写作的开始,或许是为了记事。但是遥远的古人一定曾经为自己居然能用这样的符号记录生活的伟大创造而惊讶,这种强烈的精神自豪感,不亚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那一刻。而对于个人来说,在我们已经淡忘的童年,第一次拿起笔来表达思想的那一刻,也一定拥有深刻的精神期待:从此,我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

当一个人进入了写作,这个人就开始了一种创造性的精神之旅;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尤其如此。新教育写作把写作的精神性推向了极致!“人能磨墨墨磨人”,新教育写作磨砺着人的精神。

2002年暑假开始,在教育理想的召唤下,我开始了“菊荣行思录”的写作。暑假过后,恰逢工作变动,我来到了吴江市教科室工作。于是,我开始了这样的一种生活:白天,与校长们、老师们在一起,在学校的现场吸取实践的营养;安静的夜晚,键盘下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思想。这样的一种写作,已然把自己与学校的思考维系在了一起。当一个人与一群人联结起来的时候,精神生活会高度丰富。我的求精神、弱功利的写作取向,从那时起根深蒂固。

我非常喜欢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日不间断”。但这“日不间断”谈何容易。难在坚持,所以贵在坚持。坚持难,最大的困难是你看不到“成长”。我也是时断时续,多少次啊,写了一个月,停下;写了两个月,停下。有一次,我请教朱老师,我说我坚持了,我看不到“成长”。朱老师给了我五个字:“坚持即成长”。

“坚持即成长”,这里面包含着多少的内涵!它的第一内涵,就是精神内涵。当一个人坚持着,他的坚持就是他的精神标识,就是他的高贵存在。2006年9月1日,我正式宣布开博,宣布要做一场“思想的长跑”——这一天也许来得有些晚,可是思想的长跑,从哪里开始都不嫌晚。

这一走,便是20年。从市教科室,到城区小学,到重返乡村办学,到主政教育集团,一路上尽管峰回路转,却因为这思想的长跑,精神的指向从来没有动摇过。

2006年开博的当年,“思想的长跑”与“课堂观察”研究完美相遇。在课堂的现场,在文字的天地里,我完全沉迷于“课堂观察”的琢磨之中。我的文字没有固定体裁,我的记录是没有设限的,我的思维是没有限制的,我的思想是在大地之上的,就是到今天,我依然记得起那种记录生活、梳理思考给我带来的精神满足,那是一种纯粹的生活。后来,我居然连续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两篇8千字长文,而在他们的背后,是30万字的原始记录;而我记录的时候,也完全没有想到要写出几篇“宏文”来,更没有想到后来我们主编出版了17册的《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我只是把我与那么一群致力于研究的人的思考记录下来而已,我享受的是这种精神成长的过程。

2008年暑假从教科室来到一所当时较为薄弱的学校,我的心情并不好。朱老师给我的箴言是“经历就是财富”。这一次,我选择了一个团队的写作,一次与阅读相关的团队写作,在阅读与写作中,实现了精神的多方对话。我们成立了一个沙龙组织,开始了一个名为“细水长流读专著”的活动,在学校论坛上开辟专栏,我们每天围在苏霍姆林斯基边上,用文字与伟大思想作着穿越时空的对话,筑起了这所学校的精神坐标——请注意“每天”两个字,我们用的是“日不间断”的方式,在现实的教学中思考理论、展望理想。

这种写作在形式是低端的,是人人可以为之的;而在精神上是高贵的。一种高贵的精神不需要豪华的包装,高精神性之下,新教育写作倡导无门槛写作,重要的是做起来,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地做起来,“持续性”让写作成为了一种生活,让思考成为了一种状态。

2009年,我把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对话方式移至汾湖实小。以“周”为单位,通过思考近400个问题,学校的创始者们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读苏”之旅。老师们甚至在还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写作”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在过上了写作生活。我们的写作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阅读,涉及到了教育与生活的全部。第一个学期结束前,我说,我们要把这段创业史记录下来,这是学校的财富,也是每个人的财富。36位老师,无一例外地参与了这个“土书写作行动”。每个人都在记录,每个人都在思考,每个人都进入了琢磨的状态,每个人都在素常的日子里过着高贵的精神生活。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当写作成为专业生活方式的时候,学校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校该有的样子。2017年,当我们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8年间,老师们创作了444本个人“土书”。

2017年,我把这种通过日常写作进行思考的习惯带到了吴江实小教育集团。在学校行政群里,近两年的时间,我日不间断地——又一次“日不间断”——发表千字文,我写给大家看,更是做给大家看,让大家看他们的总校长是怎样工作与思考的,让大家看他们的总校长如何在学校的现场与老师们一起处理理论问题的,看学校的思想如何一步一步从萌发到生长,我写的是与大家共同的思考,是大家熟悉的生活,但我写出来了,我的文字就引发了大家的进一步思考……很快,学校的很多共识刻骨铭心地形成了,一种把学校建设成为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的愿景扎根了,学校的学术氛围与精神气息弥漫开来,10天一期的《积极生长者(旬刊)》记录着大家的成长故事,10天一期的《积极生长者(学报)》创造着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份没有节假日的小刊物,那些不断生长着的浩瀚文字构起了一个教育集团的精神殿堂,甚至,我们对他们的珍爱远胜于我们发表了各类的报刊大量作品。

最近,我又把办“旬刊”的做法推及到了“张菊荣名校长工作室”。新近成立的名校长工作室,我没有采取“高大上”线路,而是在第一时间,与12位校长做一个约定:在三年时间内,日不间断地发表“每日一语”!我的旬刊系列于是又多了一个《日知者(旬刊)》,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已经积累了近10万文字——我并不认为这仅仅是文字!当一个人每天都处于思考之中,这个人怎么会不成为思想者,这个人怎么会不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12位校长,带动的又将是多少人?

20年前的一次闯入,20年的思想长跑,把自己与一群人维系在一起,一个人的坚持可以带来一群人的坚持,而一群人的坚持会带动更多个体的坚持。我始终相信,写作在,你的精神就在;新教育写作的第一要义,是精神特质。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