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东袖珍母亲,身高仅1米3,却把女儿培养成留美博士后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但有时候为母则刚,母亲也能如大山一般撑起整个家。
在山东就有这样一位瘦小的母亲,她的身高只有1米3,但她却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一个艰难的家庭,还将女儿培养成了留美的博士后。
2014年,山东省范家河村刘兆兰家发生了一件非比寻常的喜事,刘兆兰的二女儿迟玉洁在北京大学获得了物理博士学位,将要去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后。
对于当时的山村来说,能出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更何况刘兆兰家出了一个留美博士后。此事一传开,家家户户前来道喜。
刘兆兰的家中围了很多人,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说:“刘大妈,您可算是熬出头了!”“您的好日子在后头呢!”

刘兆兰高兴得都合不拢嘴,身高只有1米3的刘兆兰站在人群中,显得非常娇小。但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人,身上却担着一家人的责任。
她不仅要长年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尽管前几年丈夫因病去世,但是家里家外仍需要她的照料。
在这样艰难的生活处境下,她能将女儿培养得如此优秀,真的令人刮目相看,非常地敬佩。
她小小的身体里为何充满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她又是如何靠一个人的力量撑起这个家,培养出优秀女儿的呢?
一、命运的捉弄
1951年,刘兆兰出生在山东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从小家境贫寒。虽然家庭幸福,但当时的农村还存在着比较落后的思想,那就是重男轻女。
于是刘兆兰也没有上学的机会,从小就在家帮助母亲干点家务,做点农活。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刘兆兰发现,与她同龄的其他小伙伴都在蹭蹭地往上长个儿,而自己身为一个北方姑娘却一直都不怎么长,非常娇小。
一开始刘兆兰的父母也没有将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就只是觉得刘兆兰是发育晚。但是直到成年,刘兆兰的身高都只有1米3,成年之后更是没有再长过。
这时,他的父母才意识到刘兆兰可能是有一些身体缺陷,于是,带她去看了医生。医生告诉刘兆兰,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她不会再长高了。
天性乐观的刘兆兰听了这些话也难免有一些失落,但时间一久,她也就接受了这个现实,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她依旧每天帮着家里干活,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因为身高的限制,刘兆兰经常有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而且由于身高与同龄人不同,她也经常受到同伴的排挤,忍受着其他人投来的异样的目光。
从小就体味到了世间的冷暖,她清楚地知道生活的艰难,于是她像一颗顽强的野草一样,自由生长,变得更加坚韧、勇敢。

渐渐地,刘兆兰也到了适婚的年龄,因为家庭和睦,父母对她也很好,刘兆兰虽然身高有一些缺陷,但却并不自卑,她乐于接受自己。
于是,在街坊邻居的介绍下,刘兆兰认识了一位小伙子迟明亮。迟明亮是本地人,为人老实憨厚,虽然家里一贫如洗,但他并不介意刘兆兰的身高。
刘兆兰在与迟明亮的相处中,也看到了这个小伙子身上积极上进的一面,觉得没有钱也没事,如果两人真的在一起的话,未来可以一起努力。
于是,1972年11月15日,刘兆兰和迟明亮就一起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是,这段婚姻并不被其他人看好,他们觉得一个穷光蛋和一个袖珍人在一起,未来肯定会非常的糟糕。
然而,迟明亮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并不为所动,刘兆兰更是不理会其他人的冷嘲热讽,她有信心将日子过得很好,将来他们家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婚后,两人感情甚笃,生活幸福。迟明亮负责赚钱养家,刘兆兰就在家打理好一切,两人生活得井井有条,虽不富足,却也有着别样的温馨。
过了没多久,刘兆兰就先后生下了大女儿迟玉兰和二女儿迟玉洁,大女儿出生于1973年,二女儿出生于1986年。
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他们的家可不就是一加一大于二嘛!有了女儿后的夫妻俩更加努力地生活,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当时的农村并不重视教育,但刘兆兰知道,只有读书才能够改变贫穷的生活。她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但她一直都非常向往能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
因为刘兆兰和迟明亮吃的就是没文化的亏,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读书,用知识改变人生,走出山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于是,刘兆兰从小就教导两个女儿要好好读书,以后才能出人头地,过上好的生活。

然而,对于一个生活本就困难的家庭来说,要供两个女儿读书,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
全家的经济来源全靠迟明亮一个人,刘兆兰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补贴家用。
夫妻二人省吃俭用,就算生活再苦再累,他们也丝毫没有抱怨,还将两个女儿都送去了学校。
好在两个女儿也都非常地争气,成绩在班级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非常优异,这个小家正在朝着好的方向一步一步迈进……
二、福祸相依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上苍并没有怜惜这个艰难的家庭,反而将重重的一击打在了这个脆弱的小家上。
1992年,迟明亮在修建204国道运送土方时,不慎出现事故,他被一辆拖拉机的挡板撞到了头部,受伤非常严重。这一不幸的消息被传回家中,全家人都犹如晴天霹雳。

刘兆兰急忙赶到了医院,听医生说她丈夫因为被送来的及时,虽然伤在头部,但还是捡回了一命。
刘兆兰这才松了一口气,不过医生也说了,迟明亮的这种状况后期最好是要卧床休养。
刘兆兰在得知迟明亮命是保住了,就放心下来,卧床休养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刘兆兰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接踵而来的现实压力——经济。
刘兆兰拿出了身上为数不多的所有积蓄,来为迟明亮治病,可钱远远不够,她只能去找亲戚朋友借。
治病要花钱,两个女儿上学要花钱,生活也要花钱,欠的钱也要还……处处都要用钱,没有钱就寸步难行。

然而迟明亮受伤后,家中就失去了顶梁柱,整个家没有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不仅经济负担更加的繁重,而且生活也变得更加的困苦。
生活并没有留给刘兆兰太多悲伤的时间,她很快地调整好自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工作之中。
她每天起早贪黑,一天要出去打好几份工,不管是什么脏活累活,只要是能赚钱的,她都干。
回家后她还要照顾丈夫孩子、做饭洗衣、打扫家务,而且家中还有一些农田,以前是丈夫迟明亮在打理,现在全部都要靠刘兆兰一人。
因为刘兆兰的身材瘦小,一些农活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只能找亲戚帮忙。
但独立坚强的刘兆兰为了不过多麻烦他们,总是天不亮就去地里完成所有干活前的准备工作,从而减少麻烦亲戚的次数和时间。
两个女儿也很懂事,不仅能够帮着照顾生病的父亲,而且还能帮着刘兆兰干一些家务,这给刘兆兰的内心带来了不少的慰藉。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女儿也在一天天地长大,丈夫迟明亮也在一天天的好转,生活开始迈向正轨。
在刘兆兰的精心照顾下,迟明亮慢慢可以下地走路,甚至能够去田里帮着做一些简单的农活。
这让李兆兰身上的担子减轻了不少,为了更好地维持生计,又考虑到迟明亮不能干重活,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一个赚钱的方法,那就是收废品。
他们找了一辆旧的三轮车,让迟明亮每天骑它出去收废品,就这样,迟明亮开始每天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地收废品。
虽然收益不高,但好歹也是一份收入,能够为拮据的家庭缓解一部分的经济压力。
但真的有时候人倒霉起来连喝凉水都会塞牙缝,2005年6月迟明亮在收废品的途中,因为三轮车意外的侧翻,伤到了脊椎。
这次的新伤加上前一次车祸的遗留伤,让迟明亮彻底地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卧病在床。

家里的重担又回到了刘兆兰瘦弱的肩上,将她本就瘦小的身躯压得喘不过气来。
太多的磨难降临在了这个家庭中,把并未上年纪的刘兆兰折磨得满目沧桑,而她只能自己含泪咬牙坚持,一步一步支撑着这个家庭不断向前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女儿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都提出辍学,但是刘兆兰一口回绝了。
她知道现在只有读书才能摆脱如今这样的生活,她不能让女儿步自己的后尘,再继续过这样的苦日子。
同样是2005年,刘兆兰的小女儿迟玉洁要参加高考,刘兆兰为了让女儿安心读书,让她住在学校,好好学习不要分心。
终于,高考成绩出来后,小女儿迟玉洁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山东大学的录取书。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全家都非常高兴,尤其是刘兆兰,多年的辛苦在这一天终于得到了回报,这些年来所受的苦、所受的累在这一刻都不算什么了。

在那时,村子里出一个大学生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街坊邻居在听说迟家小女儿考上了大学,都纷纷前来祝贺,那一天的迟家充满了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之后的日子里,小女儿离开家去往学校读书,刘兆兰继续在家照顾丈夫,操持家务,赚钱养家。虽然很累,但只要一想到女儿,她就充满了无限的动力。
不管生活多么的艰难,她始终相信生活会好起来的。
两个女儿也知道母亲辛苦,虽在外读书帮不上家中什么忙,但也一直在学校勤工俭学,以此可以帮助母亲刘兆兰减轻一些经济负担。
2009年小女儿迟玉洁因在学校时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学,进行物理系硕博连读。
刚刚听到消息的刘兆兰一脸茫然,反应过来后又惊又喜,觉得女儿真的太有出息了。
就在刘兆兰以为未来的日子总算是开始有了盼头时,一个噩耗地降临在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家里,让刘兆兰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迟明亮因为车祸加上后来三轮车侧翻伤了脊椎,一直瘫痪在床。
对于一个病人来说,终日躺在床上的身体肯定是非常虚弱的,又没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身体的免疫力在不断下降,2010年迟明亮被医生诊断为了肺癌晚期。
人一旦得了癌症,那就相当于被命运判了死刑,更何况已经是后期,没过多久,迟明亮就撒手人寰了。
陪伴自己走过40多年的丈夫去世,这给刘兆兰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她趴在迟明亮的床边失声痛哭,无法缓解。
但是悲伤过后,刘兆兰还是收拾好心情,她知道她的女儿们还需要她,她不能倒下,于是,这个仅有1米3的老太太坚强地走出悲痛,继续咬牙努力地生活。
或许是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与磨难,就连生活都不忍再难为这位母亲,终于让她在之后的日子里有了一些生活的起色。
2014年,小女儿顺利地拿到了北大的物理博士学位,同时还收到学校的邀请去美国得克萨斯州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后。

小女儿能有如此成就,也让刘兆兰十年如一的辛苦有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出国前夕,迟玉洁回到了母亲刘兆兰的身边,静静地陪伴在母亲身侧,她知道此去读书,之后可能有几年都无法回来看望母亲。
面对与小女儿的别离,刘兆兰心里纵然有万般不舍,但她也知道,女儿和自己不一样,她会有更加广阔的世界在等待着她,而不是像她一样,这辈子都只能局限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
但是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刘兆兰作为一个母亲,面对孩子的远行,总是会有诸多的担心。
尽管她没有出过国,但刘兆兰也知道国外的风土人情、思想环境与中国完全不同。她在临行前不断地叮嘱女儿,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吃饭,好好学习。
道不尽的离别,也总有分别的那一日,刘兆兰含泪送女儿上车,望着汽车飞驰的背影久久不肯转身,直到再也见不到一点车影。

之后,迟玉洁在美国半工半读,一边赚取生活费,一边继续学业,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后,最终从美国学成归来,并且还在留学期间认识了现任的丈夫,并育有一子。
刘兆兰的两个女儿也都先后组建了家庭,大女儿贴心地留在身边,可以随时照顾母亲;而二女儿因为工作原因,选择定居在了美国。
2022年,刘兆兰71岁了,大女儿迟玉兰49岁,二女儿迟玉洁36岁,儿子康康也已经6岁了,因为疫情原因,她们已经近3年没有回来看望刘兆兰了,但只要一有时间,迟玉洁就会和刘兆兰开视频。
视频里刘兆兰头发花白,但脸上仍然有着幸福和喜悦,听着外孙“姥姥、姥姥”地叫着,她只恨不能抱抱外孙。
迟玉洁也对刘兆兰说:“妈,等能回国了我立马回去看您。”
其实迟玉洁心里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心里也很担心,她也想陪在母亲身边,她和丈夫商量,以后要找机会回国定居,祖国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人生起起伏伏,虽然有很多的磨难,但生活总也不会忘记给你一点甜。
刘兆兰前半辈子忙忙碌碌,独自一人撑起了一个家,为两个女儿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未来,女儿们也会回报母亲同样的爱,让她有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
小结
刘兆兰的一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但是却没有压垮她瘦小的身躯。
她顶着巨大的生活重担踽踽前行,是靠着她乐观、坚强的生活信念,以及对女儿和丈夫的爱。
余华的《活着》中,福贵送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他都没有轻言放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
生活总不会一帆风顺,只有苦过、甜过、经历过,才不枉到人间走这么一遭。
愿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刘兆兰、迟玉洁
2、大众网:日照农家“袖珍母亲”辛苦持家,培养女儿成留美博士后
都留美了。有啥炫耀的
又为美国送去一人才,光荣呵!悲哀么????
母爱是伟大的,可就是这家庭出来的人才却定居美国,对的起祖国,对的起母亲?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