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不动的泡泡玛特,停不下的“炒”经济
记者 都亚男
泡泡玛特的盲盒卖不动了,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同比缩水近四成。
与此同时,泡泡玛特股价也“飞流直下”,半个月市值蒸发208亿港元。
没有不过时的“顶流”,但总有产品成为下一个“顶流”。泡泡玛特不香了,玲娜贝儿、冰墩墩、可达鸭排着队站上了“炒”经济的风口。
高溢价的背后,这些“顶流”产品是否有足够的涨价空间支撑? 走下“顶流”风口后,谁来为一地鸡毛买单?
卖不动的泡泡玛特
进入7月以后,泡泡玛特的股价就“跌跌不休”,7月18日,盘中一度跌至20.9港元/股,刷新股价历史新低,半个月市值缩水208亿港元。
相较于刚上市三个月时,股价达107.6港元/股,市值高达1472亿港元,泡泡玛特如今319亿港元(截至7月22日收盘)的市值显得略显颓败。
来源:Wind
股价塌方,还伴随着业绩爆雷,泡泡玛特首次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7月15日,泡泡玛特发布《盈利警告公告》称,预计2022年上半年营收增长将不低于30%,同时归母净利润将较去年最多减少35%。
泡泡玛特预测,2022年上半年,泡泡玛特预计实现营收23.049亿元,净利润则预计为2.33亿元。而去年同期,泡泡玛特营收17.73亿元,净利润3.59亿元。
来源:公告
对于业绩下滑,泡泡玛特解释了四个原因:一是,线下商店多在一二线城市,部分区域线下门店和机器人商店因疫情暂停运营;二是,线上销售受物流时效影响;三是,疫情影响客流量及消费者消费意愿减弱;四是,前期业务扩张使费用增长,利润下滑。
业绩爆雷其实早有预兆。由于上述原因,泡泡玛特库存压力明显,多家电商平台上的泡泡玛特旗舰店中上架了随机盲盒、福袋等商品进行促销。即便如此,泡泡玛特部分新品开始提价,旗下DIMOO、SKULLPANDA等热门IP新品涨价至69元,部分单盒涨至近百元。
国内不香,国外香?
泡泡玛特在业绩预告发布后的内部交流纪要里,进一步解释了未来规划:盲盒出海。
泡泡玛特表示,未来国内开店节奏会放缓,全年预计开 40 家左右;库存方面,二季度采用了线上福袋等清库存方式,但长期可能伤害品牌和定价,未来更多转向海外销售过季产品;目前国际化是重要方向,海外玩具市场更成熟、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线下仍是重要渠道。
泡泡玛特不香了?
与此同时, 小红书上“泡泡玛特退坑”笔记发布过万篇、曾被疯炒至15000元的MEGA价格腰斩、普通产品二手市场降至两折……种种迹象表明,火爆一时的泡泡玛特不红了。
发生了什么?
2016年起采用盲盒销售模式的泡泡玛特,正式成为印钞机,第二年就实现了盈利,顺便带火了“盲盒经济”这条新型赛道。而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泡泡玛特的盲盒带给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减退,从今年4月开始看,如前述预告所言,销售数据受疫情影响严重,但6月开始疫情好转,泡泡玛特的销量却仍旧是负增长。
数据显示,泡泡玛特年初1-2月还多渠道销量猛增,3月开始增幅下滑,4-6月开始负增长,7月前两周,微信小程序抽盒机、线下门店渠道销量小比例增长外,天猫、机器人商店渠道仍是负增长。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为泡泡玛特“盲盒”买单,也与其负面事件缠身有着莫大关联。近期,泡泡玛特被曝出门店二次销售、微信小程序被疑诱导消费、长袜盲盒虚假宣传、利用福袋清库存、提高售后门槛等问题,这些事件无疑在不少玩家的心上下了一场冷雨,把消费热情全浇没了。
在一系列不乐观的数据之下,泡泡玛特这种模式也被质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近两年,伴随着“盲盒”热,“炒作”这个词语就随行随影。两年前,泡泡玛特与可口可乐联名的一款产品曾被爆炒至上万元,今年年初与肯德基联名推出的盲盒套餐遭哄抢,造成食物浪费,而被中消协点名。
而这股刮起的“盲盒”热潮也很快迎来监管风暴。
年初,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给出了20条合规建议,对盲盒划出红线,提出不得违法开展二手盲盒经营活动、诱导非玩家用户加入投机炒作。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将加快出台规范盲盒市场行为的管理办法列入提案。3月底,合肥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盲盒的消费提示》,强调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
上半年,泡泡玛特多次因不正当销售盲盒在成都、天津、杭州等地被处罚。
停不下的“炒”经济
泡泡玛特不香了,可达鸭又来了。
在年初肯德基与泡泡玛特的盲盒遭疯抢后,肯德基与宝可梦联名的可达鸭玩具被炒至上千元,甚至为了一个玩具,“代吃服务”再现江湖,这种“买椟还珠”的行为也被中消协点名批评。
除了可达鸭,冰墩墩、玲娜贝儿、星黛露都曾是二手市场上遭疯抢的爆款,被炒到几百至上千元不等,溢价在当时都远远高出真实价格。
万物皆可炒,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炒经济”。“炒经济”更是被少数年轻人信奉为投资理财的好渠道,“大学生炒鞋年入50万元” “炒鞋赚首付”等新闻近几年屡见不鲜。
但炒到最后,受伤的仍旧是消费者。
来源:淘宝
在冬奥期间,原价192元的“冰墩墩”被炒到2700元,但时过境迁,现在的“冰墩墩”早已恢复原价,甚至有不少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评论区表示后悔。去年年底,上海迪士尼乐园新晋热门“女明星”玲娜贝儿备受热捧,超5000人在景区门口排队买玩偶,甚至有消费者大呼“憋到尿血”,登上热搜。
这些“顶流”产品借助粉丝文化、饥饿营销助推,价格水涨船高,受品牌价值、稀缺性等因素加持,可能存在较大的溢价空间。但需清醒认识到的是,这些产品远没有超越使用价值,溢价空间又谈何说起?
对于这种“炒”经济现象,新华社去年针对“炒鞋”热,曾发文指出,“万物皆可炒”的幻象,其实是一个个被资本吹捧的所谓“风口”,“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划清投资与投机的边界。
流水的“顶流”,铁打的“黄牛”。“万物皆可炒”的幻象下,或许年轻人该思考如何不被消费主义裹挟,陷入被“割韭菜”的困境。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