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晚唐诗歌(一)
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晚唐诗歌(一)
许浑 杜牧 五首
一、 许浑 一首
【作者简介】许浑(791——854),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后移居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进士,因曾任郢(yǐng)州刺使,故被称为“许郢州”。他多攻近体,多登临怀古和寄情山水之作。
谢亭送别
【作者简介】许浑(791——854),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后移居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进士,因曾任郢(yǐng)州刺使,故被称为“许郢州”。他多攻近体,多登临怀古和寄情山水之作。
【内容简介】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诗。
【原文】
劳歌一曲解行舟(1),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2)。
【译文】
听罢一曲送别歌,解开(缆绳),(朋友的)行船(离开)了;红叶镶着青山,河水急速流淌。
黄昏酒醒之后,朋友已经走远;漫天风雨之中,独自走下西楼。
【注释及有关提示】(1)劳歌:送别之歌。骆宾王《送吴七游蜀》:“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送别之歌徒然要演奏,因为赠别朋友竟无话可说。”) (2)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
【诗句简析】
首句:写友人离去时唱劳歌、解缆绳的情景。
次句:以诗人所见到的两岸山上青红相间的秀丽之景,反衬哀伤之情;以“水急流”(船行快)的客观之景,映衬诗人不希望客行急的主观心理。
第三句:写诗人酒醒后的情景:天将黒,客行远 ,以此映衬与朋友分别后的怅惘心情。
第四句:写诗人在满天风雨中独自离开送别地,以此映衬与朋友分别后的孤寂景况。
【艺术特色简介】
(一)基本写法是情景交融。
(二)以美景反衬哀情。
(三)独抒自己情怀。古人说,《阳关》(送元二使安西)诸作,多为行客兴慨(多为远行的客人抒发感慨),此独申己之凄况(此首诗唯独表白自己的凄凉景况),故独妙于诸作。
【阅读笔记·“两处”不等于“两联”】
此诗笔法富于变化,主要表现在同一首小诗中,既有以“乐景写哀情” 的写法,又有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但是,这不是“前联以乐景写哀情,后联以哀景写哀情”。
既是“联”,就是两句;显然,前联第一句主要写(交代)友人乘船离开的事情,不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中的“劳歌一曲”,根本不是“乐景”,而是以忧伤的歌声渲染离别的气氛。第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离别的忧伤情绪,这才是以“乐景写哀情”。
后联两句都是以“哀景写哀情”,而上下两句之景与情的搭配又各有特色:上句,以诗人酒醒后天将黒、客行远的渺茫之景,正面映衬诗人的怅惘心情;下句,以风雨交加的黯淡之景,正面映衬诗人的孤寂景况。
二、杜牧 四首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26岁(唐文宗太和二年)中进士, 授弘文馆校书郎,官终中书舍人。工诗、赋及散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他的咏史绝句擅长以华丽的辞藻寄寓深沉的讽刺,那些抒情写景的绝句,则创造出富有情韵的深远意境,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他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别于合称李白、杜甫的“大李杜”)。
1、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题意简释】华清宫,在骊山上,初(开元十一年)置温泉宫,后(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过华清宫绝句》是组诗,共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是第一首。
【背景简介】唐玄宗醉生梦死、穷奢极欲、荒淫误国,埋下安史之乱的祸根。《新唐书·杨贵妃传》载:“妃嗜(shì,特别爱好)荔枝,必欲生致之(一定要保持鲜味地送它来。生,新鲜的,此作“致”的状语。之,代荔枝),乃置骑(jì,一人一马的合称)传送,走(跑)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内容简介】此诗只写一事:荒淫昏庸的唐明皇,为了买得杨贵妃一笑,不惜劳民伤财,从千里之外,用快骑(jì)取来荔枝。诗人以讽刺唐玄宗来隐射现实。这是历代以华清宫为题材的咏史诗中尤为精妙的一首。
【原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1),山顶千门次第开(2)。
一骑红尘妃子笑(3),无人知是荔枝来(4)。
【译文】
驻足长安,回望骊山,只见一片鲜花;(遥想当年)山顶之上,宫殿千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红尘飞滚,妃子高兴得笑了;无人知道这是荔枝鲜果送来了。
【注释及有关提示】(1)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绣,草木的花。
【阅读笔记·(1)“长安回望绣成堆”——不写树木,聚焦森林】
此诗的取材和描写的角度恰当地适应了讽刺所指的需要。“侯门深似海”,皇宫则大如洋了。近距离地写深宫中的贵妃,杜牧没有这个条件,连宫殿的外观都不好写,而宫殿所在的骊山也不好写,因为身在山中而难识山之“真面目”,所以就过了骊山,立足长安(当然,立足长安更有深意)而回望了。回望所见则是“绣成堆”——花朵繁密,簇拥成堆。
(2)千门:夸张,形容宫殿多。次第:依次。
【阅读笔记·(2)“山顶千门次第开”——以点代面,以少胜多】
一个送荔枝的驿卒(可能是本次途程中的最后一个),飞驰到骊山顶上,华清宫紧闭的千道门一个接一个地打开了。当小朋友读者惊讶于“千门”何其多时,杜牧老爷爷会微笑着说,“千门”不算多,送荔枝路上比“千门”万倍之多的千山万水,你们联想到后,会更为惊讶的。杜牧老爷爷写“千门”这一个“点”,代出了一个个驿使接力跑似地急速飞驰,历经无数险难,“人马僵毙,相望于道”的“面”。这种写法,以少胜多,何其高明!
(3)红尘:红色的飞尘。红,指马蹄溅起的飞尘在日光映照下呈现微红的颜色。妃子:指杨贵妃。
【阅读笔记·(3)“一骑红尘妃子笑”——二重因果,暗用典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既生动传神,又寓含丰富。一、所述之事,包含一个紧缩的二重因果关系:知道内情的妃子高兴得笑了,是因为“一骑”(来了);而驿路上红尘飞扬,是因为驿卒疾驰如飞。二、所述之事,还含有一个典故:当年周幽王在骊山顶上自导自演的烽火戏诸侯的丑剧,导致了“褒姒(sì)一笑倾周”的悲剧。
(4)知是:一作“知道”。
【阅读笔记·(4)“无人知是荔枝来”——不说之说,深度讽刺】
“无人知是荔枝来”,把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谜底揭开了。而人们按照常理而想错了的各种谜底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但是读者会想到:或许是十万火急的烽火军报,或许是事关无数灾民性命的洪涝急奏。这种不说之说的艺术,把明的正确的答案与暗的错误的答案巧妙地摆在了一起,使二者自相对比,形成对错颠倒的荒谬,从而更加深婉地讽刺了最高统治者的荒淫误国。
【诗句简析】
首句:点明回望的立足点,描写回望所见的花团锦簇的情景。
次句:以“千门次第开”的目不暇给的速写镜头,映衬立于山顶的华清宫其正面的副殿不知有多少,进而显示:从千里之外送来的荔枝,仅是入宫这个末端的环节就要有几千人伺候,客观地显示出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第三句:对比描写驿卒没命飞驰和贵妃开心一笑的情景。
第四句:揭开千门次第打开、驿卒飞驰扬尘、贵妃嫣然一笑的出人意外的谜底——鲜荔枝送来了。
【艺术特色简介】
以微见(xiàn)著。以杨贵妃吃喝玩乐中之吃中吃荔枝一件小事,显示出最高统治者劳民伤财、荒淫误国之大事。
2、 长安秋望
【内容简介】描写秋色之高,表现诗人格调之高。
【原文】
楼倚霜树外(1),镜天无一毫(2)。
南山与秋色(3),气势两相高。
【译文】
楼阁依傍并高于霜树;像镜子一样的天空,无一点纤尘。
峭拔入云的南山,与高接天宇的秋色;各有气势,两相竞高。
【注释及有关提示】(1)霜树:经霜的树。外:外边,此处兼有“旁边”和“上边”之意。(2)镜天:压缩式比喻,像镜子一样的天,突出其清亮无尘。毫:极细小的东西。登楼而望,天空像镜子一样,明澄洁净,纤尘不染。(3)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诗句简析】
首句,一石三鸟。用“霜”扣题目的“秋”;用“树外”陪衬“楼”高;用“楼”高,表明“秋望”立足点之高。有了这个高的立足点,才能没有遮蔽地极目仰望和远眺,这正是以高衬高写法的妙用所在。
次句,单写天空,凸现像镜子一样,明澄洁净,纤尘不染的景象。
第三句、第四句,合写南山与秋色,以山高入云突显秋高连天的景象。
【艺术特色简介】
立意新颖,方法高妙。人的身份、地位、文化、性格、爱好、处境、心境、价值观、审美观等不同,对相同的客观景物就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对秋色,古代文人大多取其凄清萧瑟,也有取其明净澄清的。杜牧此诗,独辟蹊径,专写秋色之高。秋色是抽象的,怎么表现它的“高”呢?诗人所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衬。主要的就是以具象陪衬抽象。
诗中的具象是树、楼、山。诗人巧妙地安排了三个递进式的衬托:以高树衬托高楼,以高楼衬托高山,以高山衬托秋色。结果是:高树不如高楼高,高楼不如高山高,高山与秋色两相高。
前二者是以高衬高,最后是以实托虚,以意写神,衬托出了秋色之高。
秋色之高正是诗人高蹈绝俗的气质、明净开阔的胸怀的象征和外化。
3、江南春
【主旨简介】对杜牧此诗诗意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描写江南春景;二、既描写江南春景,又借古讽今。第二种理解,较为复杂;面向初学者,取第一种理解。
【内容简介】《江南春》这首写景诗,以小小的篇幅描绘了江南阔大而明媚的春光,也再现了江南烟雨朦胧的景色。
【原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1),水村山郭酒旗风(2)。
南朝四百八十寺(3),多少楼台烟雨中(4)。
【译文】
千里江南,莺歌燕舞,无边的绿色映着层层红色;水村、山乡、城郭,处处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许多掩映在风烟云雨中。
【注释及有关提示】(1)千里:不仅为首句,而且为整首诗所写景物奠定了极其阔大的空间。莺:即黄莺。绿:泛指绿草及绿树等。(2)水村山郭:不是“水村”和“山郭”;而是“不论水村,还是山郭”,义即,水村,山庄,城镇等处处。郭,外城。酒旗:也叫“酒帘”,俗称“望子”,旧时酒家用布缀于竿头,悬在店门前,招引酒客。
【阅读笔记·景象万千,只取一景】
为文、赋诗,仅就取景来说,大范围的自然之景,稍好选取。选景恰当,再加妙笔,即能“生花”。丘迟的“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与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都是选景典型,描写生动的例子。
而大范围内的人文之景就较难选取。千里江南的人文之景,类多名繁:精巧的楼台,林立的店铺,热闹的街市,熙攘的人群——难以尽述。而杜牧以非凡的匠心、独特的视觉,只选取了一个景——酒旗,就以此至广至深地映出了千里鱼米之乡的人文状况,真是绝妙无伦。
首先,“酒旗”虽然是一个小景,但是以其自身的高位就非常醒目。
其次,“酒旗”这个意向,蕴涵极为丰富。既挂酒旗,就是酒家;既有酒家,就还有市场规律安排的茶楼、旅店、摊点等——“酒旗”一景,令人横向看到另外的一些人文之景。
另一方面,既是酒家,就有酒客;既是酒客,就来饮酒;既来饮酒,就要掏钱。酒不是必需品,连饭都吃不上的人(酒鬼及极端情况除外),少有到酒肆饮酒的——“酒旗”一景,令人纵向想到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一些情景。
“酒旗”一景,真可谓“一滴水映出大海狂澜”。
(3)南朝:指与北朝对峙,先后在我国南方建立政权的宋、齐、梁、陈四朝。四百八十寺:是虚数。(4)楼台:楼阁亭台。此处代指寺院建筑。多少:许多。
【诗句简析】
首句:由眼前实景而远望并展开想象,以类似现代航拍的方式,描写江南纵横千里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自然美景。
次句:仍然以类似现代航拍的方式,专注于各处醒目的酒旗,以点代面地反映千里江南的人文景色。
第三句:点出南朝留下许多寺庙。
第四句:借对许多寺庙被烟雨笼罩的情景,表现江南朦胧迷人的景色。
【艺术特色简介】
(一)景色别致——明丽与朦胧相融。因为写的是千里之远的景色,所以两种不同特点的景色能够在阔大地域内并存;再因为写的并非同一时段的景色,所以完全可以此时一派明丽,彼时一派朦胧(如苏东坡说的“淡妆浓抹”)。
(二)结构疏密相间。前两句,结构紧密,意象众多。千里之广、黄莺啼叫、绵绵绿色映着层层红色;水乡无数、山村无数、城郭无数,处处酒旗飘飘——景象密集,几乎一字一景。
后两句,结构疏朗,只写了寺庙和烟雨。当然,这种疏朗的结构,是服务于阔大范围内的朦胧景色的。
4、赤壁
【题意简释】赤壁:即赤壁山,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赤壁镇,地处长江南岸,为东汉末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杜牧所说的赤壁是今湖北省黄冈市(在江北)城外江上的赤鼻矶,后世诗家也多有误以赤鼻矶为古战场而吟咏的。
【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统一全国。但是吴主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这个地方大败曹军。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因此而声名大振。几百年后,杜牧来到赤壁(赤鼻矶),发现当年鏖战遗物,由此生发感慨,写下此诗。
【内容简介】杜牧这首七言绝句,托物咏史,对赤壁之战胜败发表独特的看法,借对周瑜的讥讽,抒发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感慨。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1),自将磨洗认前朝(2)。
东风不与周郎便(3),铜雀春深锁二乔(4)。
【译文】
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其铁质还没有销蚀掉;拿起磨洗后发现这是前朝(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曹操取胜),二乔就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及有关提示】(1)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2)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前朝(的遗物)。前朝,指东汉末(赤壁之战时)。(3)东风:指孙刘联军所借烧曹操战船的风。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建安三年,周瑜二十四岁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4)铜雀:即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是曹操建造的一座楼台,上有大铜雀,住姬妾歌妓,是曹操的享乐场所。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两联简析】
首联;借古战场所遗之兵器,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次联:故意以假设法为赤壁之战的胜败“翻案”,以此寄寓自己的感慨。就史实的议论,诗人并不是信口雌黄,而是有根有据的。孙军与刘军虽然两军联合,但是还远比不上曹军强大。欲以弱胜强,就要用“计”;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最好的“计”就是火攻,而使“火”发生威力的关键就是“风”,而且还必须是刮向敌军的“东风”。所以,“东风”就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关键。诗人抓住这个关键做“翻案”文章,就能自圆其说了。诗人讥讽周郎,实际上是以这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来衬比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也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艺术特色简介】
(一)托物以小见大。首联托物兴叹,所托之物是前朝的一支断戟,而这支锈迹斑斑的断戟,不仅映出了历史的风云,也暗含着诗人岁月流逝的感慨。
(二)议论直观形象。议论周郎若不得东风之便的凄惨结局,不说全军覆没,江山易主,生灵涂炭等,而以“二乔”被曹操掳去锁在孔雀台的形象情景代之。“二乔”中的“小乔”与首句的“周郎”相扣合,“大乔”则是前吴主孙策的遗孀,两个代表东吴尊严的超级贵妇被掳去铜雀台,极为形象地映出了东吴军的全军覆没、东吴政权的彻底垮台。
作者简介
高全成,男,高级教师。1952年8月生。从1975年至2012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37年,先后任教于淄博五中、原淄博三中、淄博一中等学校,曾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1987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光荣退休。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