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影响和一所学校的气质,新华社资深记者段芝璞回忆张克让
文/段芝璞
回望母校靖远县第一中学,总感到它有某种特别可贵和动人的气质。这种感觉的出现,和靖远一中第六任校长张克让有很大的关系。
上世纪80年代,提起甘肃省教育名县靖远最负盛名的两所中学-靖远一中和靖远二中,关心靖远教育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文一中,理二中。”
所谓的“文一中”,是指靖远一中以文科实力强、影响大而冠誉全县。当时的一中,文史哲方面的优秀教师汇集一堂,蔚为壮观。仅以语文为例,仅给我上过课的,如周玉林、顾志鸿、马志高、张思明等,放置全省教育界,也是一流的语文老师。

靖远一中校门 刘文清 摄
而这个群星灿烂的优秀团队的领军人物,或曰旗帜性人物,就是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靖远一中校长张克让。
我能够走进靖远一中校园并和张克让相识,完全是因为我父亲段全洲“追星”的缘故。
父亲为何如此尊崇张克让,并执意要送我去当时由张克让任校长的靖远一中读书,我已不得而知。因为我的父亲1997年已去世,他生前我们没有就此问题深入交换过意见。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当时父亲心目中全县最优秀的高中语文老师是张克让。或者说,当时全县影响力最大的高中语文老师是张克让。因为父亲当时只是一所农村小学的校长,和我后来就读的这所全县一流的中学学府的校长并不认识。当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那个以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深厚著称的教育大县,张克让的名气和影响完全可以与县委书记和县长比肩。

顺便说一句,我的父亲毕业于靖远师范学校,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语文老师。受父亲的影响,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比较好。父亲认定我是学文科的料,他的最大心愿就是我上高中时能遇到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在写作上能给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
而那时,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张克让,已名满陇原教育界。官方对其高尚师德、独特教法、育人心经、治校理念等都有很高评价。民间广为传播的看法是,读书多、口才好、文采好、待人好。
就这样,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选择了张克让,也让我和张克让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
应该说,我能到靖远一中读书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因为我初中是靖远二中毕业的,当时都是一中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一中,二中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二中。据说当时我的这种“跳槽”也是一种“破例”。但因为父亲的“追星”和执着,我还是走进了一中,走近了张克让。

张克让在家练字 刘文清摄
是因为张克让的魅力和影响,我“折腾”到了靖远一中。到了一中,我惊奇地发现,像我这样“慕名投校”的还不少,我们班甚至有从省城兰州来的借读学生。
我虽有幸进入一中,却无缘在张克让任课的班上读书。那时他已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社会活动也较多。所以虽同在一校,却很少见面。如今回想起来,整个高中阶段,和张克让老师较近距离的接触仅有三次。
第一次在他家中,算得上是面对面交谈。利用午休前的短暂时间,父亲带我去张老师家拜访。印象中家里陈设很简单,父亲很诚恳,张老师很热情,我拘谨而又兴奋。
张老师热情健谈,主要是和父亲交流,给我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也有读书和写作方法上的简单点拨。如今回想当时的谈话内容,指点的是基本功,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多读书,读好书;其二是勤写作,写真情。其实于我这个刚入高一的学子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谈话的内容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得到了大名鼎鼎的张克让的热情接待和热情鼓励,这就够了。
对于张克让老师的平易近人和热情鼓励,当时我很感意外。因为当时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就是大师级的人物,是需仰视的。后来有了更多了解后,始知这正是他的真性情,是他内心爱的流淌的一种自然展示。

兰州大学正门
当我大学毕业后,有了一段在大学任教的人生经历,才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教育家最可宝贵的品质。而我们的校长张克让,就是一个心中充满大爱的人。
张克让后来又调任靖远师范学校校长,最后从甘肃教育学院副院长职位上退休,并且头上又多了一些荣誉称号。但他始终没变的就是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大爱之心。他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学生都满腔热情,他始终像一团火,靠近他,你就会感到温暖。
在兰州他的学生经营的一家小餐馆,我见到他的书法作品,题诗中充满祝福和鼓励。在他的一名学生任董事长的私人公司庆典上,我看到他登台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献文艺节目。
有次师生聚餐时,一位学生无意中讲到自己工作中遇到了些麻烦,他马上表现得十分着急和关切,又是出主意,又是想办法,其古道热肠,侠义之气,令人动容。有师如此,幸何如哉!

第二次在学校的露天操场上,他演讲,我当听众。记得是一个下午,好像是全校学生都参加了,演讲主题是关于写作和文学意境方面的。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经历过的“最大一堂课”,也是整个中等教育阶段唯一的一次“上大课”,印象十分深刻。
以后,我走出小城,进了国家重点高等学府,才知这种方式叫“演讲”,或曰大型专题讲座。我们何其幸运,身处偏远小城,却照样享受大学里才有的“文化大餐”和“思想盛宴”。
这次演讲,历时两个多小时。张老师激情四溢,神采飞扬,演讲中妙语连珠,引人人胜。我最早知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的论述,就是这次讲座中的收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怅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被张克让老师解析得清晰透彻,令听者回味无穷。
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我们对作文、做人有了点滴感悟。我们的激情就这样被点燃,梦想就这样被放飞。对张克让老师,也有了更多的敬意。
可以说,以前关于张克让的种种评价和赞美,都还只是“传说”,现在是亲眼目睹大家风采,亲耳聆听大家教诲,确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中国图片集团董事长段芝璞在参加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入选企业签约仪式
那时的张克让,既教、又研、又写,是名符其实的“多面手”。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靖远一中教研成风、文气郁郁。当时在报纸杂志上,时常能看到一中老师和学生的文章,这被传为美谈。可以说,张克让时代,整个靖远一中上空始终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文学气息。一些学子对语文学习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一些学子对文学这种十分神圣的东西有了某种向往,一些学子萌发了将来从事文史工作的志向······这一切,在那个年代那个封闭的小城里都显得弥足珍贵。
第三次在学校礼堂,他在台上演出,我在台下观看。那时全校搞文艺表演,多才多艺的张克让老师亲自登台演出他的拿手好戏《夫妻识字》,台上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笑得前仰后合。
要知道,在那个千军万马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年代,不少学校的不少师生都在争分夺秒地在“应试”上下工夫,像我们这样大张旗鼓地“不务正业”者,确属罕见,但这样的活动,无疑在沉闷而灰色的应试阶段的生活中,增添了一抹亮色,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这在当时是一种可贵的放松和调节,在以后的人生回味中,始终温柔、美好、感动。

靖远一中乌兰堂
我常想,在那个全社会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年代,在那个“考考考”、“分分分”喊得震天响的年代,还有一所学校,还有一群人,还有闲情逸致时不时组织和参加各类文艺活动,这多少显得有点“另类”。但这也正是靖远一中的不凡之处:它不仅追求知识的传授,也追求心灵的高贵和自由。
我们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时的一中开明开放而有个性,有宽松的发展环境和自由的发展空间。
一些同学多年后还深情地回忆说,在一中校园散步,不仅没有通常在其他学校会有的压抑感,甚至有一种优雅而浪漫的感觉。大家明白,这一切,与校长张克让的眼界、胸襟、气度、才情和人文素养是密不可分的。

一中操场
张克让虽然没直接给我们授课,但身处一中校园,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还是能时时感受到他的影响力。学校有个“乌兰草”文学社团,他是热情支持者。学校举办各类作文竞赛,他是积极倡导者和批阅点评者。有时我们还能从报纸期刊上读到他的作品,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十分神圣的感觉。
一个优秀的校长,必会在一所学校的发展史上打下自己深深的烙印。靖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靖远一中历任校长励精图治,学校声名远播。张克让在靖远一中奉献31年,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校之长,学校和他自身早已融为一体。
是一中这方肥沃的土壤成就了他,反过来,他的出现又极大提升了靖远一中的社会影响力,给这所有68年历史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树起了新的精神坐标。张克让无疑是一种象征,他和他的团队让这所学校传统意义上的“书卷气”更浓了,人文气息弥漫校园各个角落。

段芝璞(右)在世界上海拔最高县——双湖县雅曲乡(海拔5170米),采访依根索村党支部书记托赞(中)
人生不能假设。有时静心思考,我也这样想:假设没有张克让,我会不会突然改变求学轨迹去靖远一中读书?到了高中分科时会不会不假思考地选择文科?填报大学志愿时会不会又选择了张克让当年读大学的专业-中文系?甚或现在还从事不从事与文字和文学有一定关联的职业?
但不管怎样,对当初的选择我都无怨无悔,深感荣幸。我始终认为靖远一中是世界上最美的校园之一,我时常回忆起在靖远一中度过的美好岁月,也不断忆及张克让那一代老师对我们的深刻影响。
深深感谢我那平凡而高贵的母校!深深感谢深刻影响了靖远一中、影响了一中无数学子,也影响了我的张克让老师!
作者简介:

段芝璞 ,甘肃靖远人,1986年靖远一中高中毕业。曾在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华社新疆分社、新华社甘肃分社工作,曾任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党组书记,现任新华社中国图片集团董事长。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