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沟里的北宅老村启动搬迁,崂山创智谷开启新征程
记者 台雪超
8月6日上午,北宅街道峪夼(yù kuǎng)社区正式启动搬迁协议签订工作。这处被群山环绕的老村落迎来新生,除了村民后期将搬进舒适的楼房外,社区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这是今年北宅街道为整个创智谷区域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打响的“第一枪”。

“早就盼望着这一天到来”
8月6日清晨,峪夼社区的村头,很多居民早早地赶到现场,等待着搬迁协议签订的重要时刻。63岁的居民张秀玲显得特别高兴,她介绍说,32年前她从高密嫁到北宅峪夼来,“我从小在平原长大,来到这山村里,没想到条件这么苦。曾经一次在挑水浇地时,连人带桶都滚到沟里去。家里的房子一遇到大雨天,就会雨水倒灌。10年前,我公公身体不好,我们搬到公公住处照顾他,虽然房屋地势稍微高一些,但是还是经常遭遇雨水进屋的难题。全家一直盼望着可以拆迁,这样我们可以搬进楼房去住。”
张秀玲说,在前些日子,街道、社区都上门介绍社区搬迁的事情,她得知了此事后,兴奋地连续两晚上都睡不好觉。她把这个好消息还拍了一段视频,发到了抖音上,结果引来很多点赞。“俺们崂山就是个好地方,山好水好,将来房子也更好。”张秀玲家是四间平房,共140余平方米,根据拆迁协议,添上约38万元,此次可以换两套105平方米的楼房。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峪夼旧村改造分为六个户型,面积从65到130平方米不等。73岁的李忠连说以前老一辈盼望着住进高楼大厦住不上,现在自己这一辈赶上了,大家伙都很高兴,拆迁工作也很顺利。“我们家平房翻新多次,到现在已经240多平方米,可以换好几处楼,特别高兴。” 李忠连说。
峪夼柳腔还要唱得更精彩
在协议签订开启后,北宅街道峪夼社区还开展了搬迁签约抽奖活动。一阵铜锣齐奏,一声低吟浅唱,柳腔传统戏《彩楼记》缓缓拉开了表演序幕。婉转悠扬的唱腔、盈盈袅娜的身段,演员用精湛的表演艺术把现场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协议签订当天,身为峪夼柳腔剧团团长的李忠敏非常忙碌,他带领团员们已经排练了半个月的节目,当天正式上演。
峪夼社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村落,峪夼柳腔已传承了200余年。75岁的李忠敏介绍,峪夼柳腔是青岛市独有的古老戏曲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源于大沽河流域,广泛流传于青岛地区。峪夼柳腔的特点是运用崂山当地方言进行表演,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2007年,峪夼柳腔被评为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9月被评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北宅是崂山抗日游击队的诞生地,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点燃,红色记忆也融进了柳腔的基因血脉。2021年,峪夼社区选送的柳腔新唱《不落的灯塔》,用新唱段铭记历史,在群众中获得很大反响。在山东省第三届农民艺术节暨青岛市首届农民艺术节戏曲展演北宅专场上,一曲柳腔新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获得了观众热烈喝彩。
目前,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柳腔剧团为中心,通过传习课堂、进社区、入校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热爱柳腔的中青年群体,当前,峪夼柳腔以崂山区为核心、不仅活跃于胶东半岛,还影响到了河北、江苏、东北地区。
李忠敏说,峪夼社区已经启动村庄改造,街道和社区正多方争取,拟在社区规划中加入恢复古戏台,加入峪夼柳腔演出传承基地、峪夼村史馆等设计,让峪夼柳腔成为人们研究和学习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载体,也让峪夼柳腔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创智谷开启发展新天地
峪夼社区地处青岛崂山科技城创智谷,定位于青岛蓝谷“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的科创功能组团。目前,海信、歌尔、特锐德等很多企业已经入驻,周边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风光秀丽,社会服务事业的完善和区域综合环境的优化,为在此工作的朋友提供了具有良好生态条件的高质量生活新区和理想的办公环境。

作为崂山区“战略北进”的核心街道之一,今年以来,北宅街道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部署,锚定目标、加压奋进,聚焦创智谷片区重点项目配套建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峪夼社区村庄改造各项工作开展。
据北宅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立园介绍,下一步,街道将加快盘活产业空间,同步导入虚拟现实、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端新兴产业,确保拆出一片新天地、发展一片新产业。同时,也将加速推进峪夼安置区建设,让村民早日住上宽敞、舒适、满意的新房子。
搬迁之后不见得比此前原生态幸福 拭目以待
又一个村子发财了!
现金补偿一平方二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