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连横破合纵,秦国因何笑到最后?

合纵连横中的“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地处关中,函谷关是其东大门,其他六国均在函谷关以东,故称关东六国。合纵就是把关东六国从南到北串联起来,如同一道锁链横在函谷关前,集六国之力困住秦国。连横则是秦国专门对付合纵的,即联合关东六国的一部分去打另一部分。

当时的七国如同七家公司,纵横家们在七国之间频繁跳槽。自身利益才是他们的目标,而不是秦国。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天下既有自身变法成功的因素,也是抓住了外部机遇,在列国合纵连横中游刃有余,熬过了一个个对手。

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魏国最早崛起,魏文侯任用李悝率先完成变法,又有吴起统帅的魏武卒,实力独步天下。可到了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当政时,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接连败于齐国,元气大伤,被齐、楚、秦三国围殴。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魏国的强国根基还在。如若让魏国复兴霸业,春秋时期秦国被晋国堵在函谷关的局面就将再现。魏国人公孙衍就曾帮助魏国组织合纵,实现短暂复兴,却被同为魏国人的张仪以连横破坏。

公孙衍起初出仕秦国,在秦惠文王杀商鞅后继任大良造。在雕阴之战中公孙衍大败魏军,还俘虏魏国主将龙贾。魏惠王被迫向秦国割地求和,又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可腾出手来消灭西边的义渠。这时张仪来到秦国,对惠文王说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秦惠文王听后立即起用张仪,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张仪则受到秦惠文王重用,逐渐崭露头角。

魏惠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公孙衍策划了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事件。五国相王的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作为五国的带头人,魏惠王依靠众位小弟支持再度跃居强国之位。为了拆散五国合纵,秦国派张仪出使魏国,建立秦魏联盟。

张仪到魏国后将之前占领魏国的蒲阳与焦、曲沃归还给魏国,魏惠王贪图小利,就放弃五国合纵,单独秦国与修好,任张仪为相。等魏国孤立以后,张仪又以答谢秦王为由劝说魏惠王割让上郡、少梁给秦国,魏惠王只得同意。轰轰烈烈的五国相王就这样惨淡而终,魏国自成一强对抗秦、齐、楚的企图就此破灭。

秦惠文王十五年(前323年),秦国借道魏国进攻齐国,在桑丘之战中被齐军打得大败,魏国内部主张亲齐的势力再次抬头。楚国也不想看到魏国倒向秦国,要求魏国驱逐张仪。公孙衍终于等到机会,去楚国劝楚怀王合纵伐秦,请楚怀王为诸侯之首的“纵约长”。楚怀王任用公孙衍代表自己为总联络人,组织合纵攻秦。

魏惠王五十年(前 319年),魏惠王在齐、楚、燕、赵、韩五国支持下,逐张仪,用公孙衍为相。次年,公孙衍组织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发动第一次合纵攻秦。但由于五国利害不同,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联军以魏国为首,公孙衍任主将,赵国派公子赵渴,韩国派太子韩奂,组成二十余万大军,兵临函谷关。秦国派樗里疾也率二十万大军迎击,将三国联军阻于函谷关前。

函谷关

受阻于函谷关后,公孙衍并未就此放弃,先是派人联络义渠,约定共同出兵秦国。然后向后撤军,吸引秦军主力尾随,意图在远离秦国本土的修鱼伏击秦军,同时也给义渠进攻关中创造机会。若秦军主力回援关中,联军则穷追猛打。

公孙衍的计划堪称完美,但樗里疾不是被牵着鼻子走的人。在接到义渠进犯的消息后,樗里疾并没有急于回师,而是下令封锁消息,全力追击。并出奇兵越过联军,抢先一步到达修鱼,夺取了魏国在此事先准备的粮草和工事。公孙衍连丢两局,形势已极为不利,樗里疾又利用联军难以协同的弱点,各个击破,斩首八万而归。“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修鱼之战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公孙衍,魏襄王畏于秦国威势,也不敢再任用公孙衍。公孙衍在魏国呆不下去,就到韩国任相,继续策划合纵攻秦。秦惠文王为此深感不安,决定发兵攻打韩国。韩军被打得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好逃走。

公孙衍从韩国逃走后从此告别了合纵舞台,魏国已不足为患,张仪的连横矛头转而对准了楚国。楚国是秦国的长期盟友,春秋时期晋楚长期争霸,秦国也被晋国堵在函谷关里面出不来,两国就结成了盟友。后来晋国与吴国结盟,帮助吴国训练军队攻打楚国。在伍子胥、孙武的指挥下,吴军一度攻灭楚国,还是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复国。两国的交情非同一般。

战国初年,秦国把主要精力用于魏国争夺河西,与楚国没有直接冲突。因而两国的关系一直不错,秦惠文王的夫人芈八子就是楚国公主。然而随着魏国的倒台,秦国冲出函谷关,威胁到了楚国的利益。从公孙衍合纵攻秦开始,秦楚开始化友为敌。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313年),齐楚联军攻取秦的曲沃,斩断了秦国东出的触角。同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前往楚国,意图通过外交手段瓦解齐楚联盟。

张仪对楚怀王说:“如果大王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目光短浅,又迂腐天真,听信了张仪的鬼话,断绝了与齐国盟约,但张仪却迟迟不接待楚国使者谈割地的事。楚怀王自以为是和齐国断交不彻底,就派使者到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而秦国结交。

商於位于武关道上,是秦楚之间的战略要地

齐秦和好以后,楚国就被孤立,张仪这才上朝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在发现被戏耍之后,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结果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魏、楚相继衰落以后,天下只有齐国还能与秦国相抗衡。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齐国孟尝君率领齐、韩、魏三国之兵,经三年苦战,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秦国求和,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但苏秦和乐毅的出场替秦国解决掉了齐国这个对手。

苏秦,洛阳人,相传与张仪同时为鬼谷子弟子,一个合纵,一个连横,是死对头。实际上苏秦与张仪应该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更非死对头。因为苏秦的合纵主要目标是助燕国伐齐,而不是攻秦。苏秦谋划五国攻齐时,秦国也参与其中。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因率兵攻取中山有功被封在中山,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赵国曾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但不久后,赵武灵死于在沙丘之变,乐毅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燕昭王招揽天下贤才时,乐毅恰好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昭王以十分恭敬地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感动,决意留在燕国,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乐毅执政后全力协助昭王革除弊政、整顿军队。

燕国地处辽东偏远之地,实力弱小,又与齐国紧邻。齐湣王六年(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将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引发了燕国内乱,齐湣王以助燕平乱为名,吞并了燕国。苏秦替燕国出使齐国,劝齐湣王联合燕国攻宋。其他国家也不愿意让齐国吞并燕国,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在韩国当质子的公子职回燕国即位,是为燕昭王。齐湣王就放弃了灭燕的打算,要求燕国出兵助齐国攻宋。苏秦作为燕、齐的联络人就留在了齐国。

燕弱齐强,这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而且限于燕国所处环境,即使燕昭王再有能力,燕国也无法反超富庶的齐国。要想以弱胜强,只能指望齐国犯下重大战略失误。宋国的定陶是中原地区最繁荣的商业大都市,齐、秦、赵三国均想染指。一旦齐国灭掉宋国,就必然会加剧齐与秦、赵的矛盾,同时也会对韩、魏、楚诸国形成严重的威胁,引起这几国的不安。于是燕昭王便定下诱齐灭宋、孤立齐国的方略。苏秦就是带着这项任务在齐国潜伏下来。

齐湣王三十六年(前288年),秦昭襄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让苏秦阻止这次军事行动。苏秦以使天下“爱齐而憎秦”为由说服齐湣王齐去帝号复称王,并于次年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由于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后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但苏秦破坏秦齐联盟的目的已经达到。

迫使秦昭王去帝号后,齐湣王更加骄狂,引起了各国不满。与此同时,秦国服软以后,各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内部矛盾激化。齐国和楚、三晋围绕宋国再次展开激烈争夺。

齐湣王三十八年(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在苏秦的撺掇下,齐湣王第三次伐宋,独自吞并宋国。然而独吞宋国的代价就是驱赶盟友倒向了秦国。次年,秦军越过魏、韩两国攻齐,打败了已成强弩之末的齐军,夺取了位于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不久后赵国也攻陷了齐国在黄河以西的据点灵丘。燕昭王趁机派使往赵、魏、秦、韩组织合纵攻齐。

乐毅伐齐

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军在济水大败齐军。直到这时,齐湣王才得知苏秦是燕国间谍,遂将其车裂于临淄市中。但为时已晚,燕将乐毅率军继续猛攻,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下莒和即墨还在齐国手中。齐湣王逃到了莒后被楚将淖齿所杀,其子田法章即位,是为齐襄王。

攻占齐国后,五国联军随即分家散伙。仅凭燕国之力难以彻底收服齐国,于是乐毅便停止了军事行动,长期在齐国推行减赋税,废苛政的政策,颇有收效。但在燕昭王死后,继位的燕惠王怀疑乐毅欲在齐地自立为王,召回乐毅,使骑劫代之。乐毅恐惧,逃往赵国。乐毅出走后不久,齐将田单与骑劫交战,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骑劫战死,燕军退回燕国,齐国七十余城全部收复。但齐国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们之所以能够呼风唤雨,是因为当时列国之间存在一种均势,纵横家们就是利用这种均势,靠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智慧把各国的君主玩弄于股掌之间。各国诸侯怕的不是纵横家们,而是他们挑明的各种利害关系。但在齐国衰落以后,六国再无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能与秦国相抗衡。实力的天平越来越像秦国倾斜,纵横家们所依仗列国均势就不存在了,动动嘴皮子就能左右列国的时代也就结束了。

举报
评论 9
  • 其实说实在的,秦国的改革后的军工制度确实比六国先进。所谓的战略方针都是建立在实力壮大后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其地域优势是不可否认的我,好几次秦国都是被逼的退守函谷关,而函谷关又是通往秦国的主要通道。守住基本就没有问题,然后休养生息之后又出函谷关就可以了。而其他六国则没有这个地域优势。

  • 西方的“囚徒困境”,人多了,肯定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 要是没秦灭六国那今天的中国就象欧州四分五裂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