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篆刻半世纪 79岁老人艺术长青
一张木桌、一副眼镜、几把刻刀,桌面上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印章,这些便是来自青岛的成洪章相伴无数年的亲密“伴侣”。作为一位从事篆刻艺术50余年的民间篆刻家,至今为止,他篆刻的印章已超两万方。既守住传统又坚持创新,虽然年事已高,但匠心不老,成洪章用专注和努力,为篆刻这项传统艺术增添了光彩。

自学成才 自成风格
成洪章出生于1943年,自小便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70年代开始正式接触篆刻后,由于领悟极高,便一发可不可收。
“那时就是自学,常会买一些杂志临摹,可以说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成洪章告诉记者,自己那时工作是比较辛苦的,但只要一有时间,他便会刻苦钻研篆刻艺术,回到家里,更是经常刻到下半夜。“不是在篆刻,就是在构思篆刻布局,一旦坐下开始刻,什么也顾不上了。”
成洪章和老伴育有一儿一女,为了养活四口之家,当时工资只有30多元的他没有多余的钱买玉石练手,便去外面捡石头或找朋友想各种办法。在废旧报纸上写着练着、从矿石堆里拣出可用的石头打磨切磋、角落的一张小桌就是他的篆刻天地……就这样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成洪章喜欢研究甲骨文、学习秦玺汉印,从封泥、瓦当中汲取养分,近学吴昌硕、齐白石等,在博采诸家之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成洪章创作的新作品。
终有所成 名扬中外
1984年,成洪章在《青岛日报》上刊发了第一方印章,各方的好评和肯定给了他继续创作的动力。此后,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其先后在《人民日报》《红旗》《文化报》等200余家报刊上发表作品2000余方。“那时,很多报社都跟我约稿,就是感觉时间都不够用的。”成洪章笑着说道。
据统计,从迷上篆刻至今,成洪章创作的作品已超过2万方,仅姓名章就高达1万余方,《成氏篆刻》也于2017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如此,他的篆刻作品还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上世纪80年代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书道展中荣获金奖,并出版三本《成洪章千方印集》。
在成洪章家中,随处可见他的篆刻作品。走近这位老人,就会感受到他的匠心所在,发现他身上的那种艺术魅力,体会到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最近,为迎接党的二十大,成洪章正在创造新的作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祖国昌盛》《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祖国颂》……四尺整张的作品纸上,方印无一雷同,章法布局独具匠心。
“篆法讲究;章法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刀法有神。”这是成洪章篆刻的原则,也是几十年心血凝成的秘诀。成洪章告诉记者,篆刻最难的就是刻,只有耐得住性子、坐得住才能成就一个好作品。“我最常用的就是执刀法和切刀法,不需要什么花哨刀法,只要能刻出好章,它就是好刀法。”

成洪章为北京亚运会创作的作品。
传承文化 坚持梦想
在成洪章眼里,篆刻是有生命的。为了做一个尽善尽美的匠人,他伏案创作,挑灯夜读,每一天都用求索的脚步,攀登着匠人心里那座技艺巅峰。“我这一辈子就在干这一件事,他在我生活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尽管为了它费眼还伤腰,但我却收获颇丰。”
成洪章说,篆刻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文化,它早于书法绘画,且用处巨大。正因如此,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不仅依然在坚持着,还在多所学校、企业开展篆刻教学,力求将这门技艺推广传承下去。
印章是方寸之间天地宽,承载的是篆刻人的心境。“我计划把姓名章再出本书,把一些与时俱进的口号章也出本书。”对于未来,成洪章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将继续坚持着属于他的" 篆刻梦 "。记者 许瑶
编辑:尚美玉
我就是要做一个民间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