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AED,离真正“救命”还有多远?

AED,也就是“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以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AED数量够吗?位置都在哪?有多少人会用?关键时刻真能救命吗?《交通新闻热线》栏目推出系列报道“我们身边的公共应急设施好用吗”?直击城市中公共应急设施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之道。今天播出由记者天一采制的第二期报道——《救命神器AED离“救命”还有多远?》

救命神器AED离“救命”还有多远?.mp38:19
来自北京交通广播

闪送师傅张飏为心脏骤停患者做心肺复苏/来自网络

8月11日下午,一名40多岁的男士在朝阳区太阳宫桥附近突发急病晕倒在地,心脏骤停。闪送师傅张飏当时正在送件途中,嘈杂的人群让他意识到事情不妙,他冲破围观群众,评估患者后,立即对患者施救。

张飏:我喊了一嗓子,说我学过急救!这时候大家都给我让路。到现场先检查被施救人员的状态,没有脉搏、没有呼吸、没有心跳,“三无”状态下才可以进行施救。随后检查口腔有没有异物,以免人工呼吸时,因口中假牙等异物造成二次伤害。

张飏于去年取得救护技能证/受访者供图

张飏此前参加过北京市红十字会和闪送公司联合举办的急救培训,取得了救护技能证。张师傅回忆,他到现场时病人瞳孔已经扩散,他赶快接替路人对其进行标准的徒手心肺复苏。十几分钟后急救车到达,将病人转运。他说,如果当时手头要是有一台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可能还能为患者抢回来几分钟!

张飏:事发地点处于桥上,周边也没有商场之类的,因为AED是免费对公众开放使用的“救命神器”,当时现场也比较混乱,我喊了一声,说看看谁能帮着找一下AED,但是大家平时可能也没关注,没顾得上。

最近的AED距离事发地2.4公里/记者截图

记者以事发地点太阳宫桥为圆心,在手机地图上搜索AED,显示最近的一处在2.4公里外的北京中建国际中心。即便是在不堵车的路况下,开车往返加上准确拿取也要半个多小时。

北京地铁2号线的AED/记者拍摄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现患病人数为3.3亿。我国每5例因病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而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说,院前急救时如果有AED的配合,能大大增加患者生还的概率。

陈志:AED,它的全名叫自动体外除颤器,这个产品从生产构思到最终上市,就是一个公共场所下老百姓自救、互救使用的机器。由于它在针对心搏骤停患者早期急救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救治作用,所以现在社会上也管它叫“救命神器”,确实AED也是当之无愧的。基础的胸按压、人工呼吸能够维持生命,而AED能够直接改变患者心搏骤停状态,让心脏恢复能够维持生命有效血流的心率,所以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大城市120急救车的平均到场时间是20分钟左右,北京现在约是15分钟,中西部地区可能时间会更长。这还不包括大夫下车到现场的时间,这恐怕还得有3至5分钟,所以急救车对于心搏骤停的抢救换着来说,绝大部分已经错过抢救时间窗口了。最佳的抢救时间窗口是在心脏停止跳动4分钟以内,这时候完全能把他救过来,大脑皮层不会发生不可逆的死亡;如果超过4~6分钟皮层开始不可逆的死亡,10分钟以内还有机会,只是患者可能会成为植物人或者有神经残疾;超过10分钟,皮层可能就处于完全死亡状态,再救患者可能就是一个植物人,或者说抢救成功率就非常低了。研究显示,如果你在第一分钟之内为患者提供电击,抢救成功率能达到90%,每延长一分钟,成功率下降10%,10分钟以后基本就是0了。

通州华联武夷购物中心没有设置AED/记者拍摄

上周,记者走访了本市多座商场、公园、体育场馆,发现AED的设置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通州华联武夷购物中心的楼上商场和地下超市都没有配备AED,记者仅在超市服务台和商场偏门找到了应急医药箱。

通州华联武夷购物中心服务台工作人员:什么D?那是什么东西?

记者:用于体外除颤的。

工作人员:应该没有。

西单大悦城一层中间位置设有一台AED/记者拍摄

西单大悦城、君太百货等商场地处繁华商圈,人流量大,顾客覆盖全年龄段。西单大悦城地上地下共14层,在地上一层中间位置记者看到了一部AED,而据物业工作人员介绍另一部则在六层。好在商场一层AED旁边的两名安保人员说他们已经接受过培训。

君太百货AED位于人流稀少的南门/记者拍摄

随后记者在君太百货一层绕了几圈,商铺柜台、电梯口、步梯间都没有发现AED。记者向楼层保安询问哪有AED,得到的答案是:你去超市看看,那个东西可能有卖。且不说君太百货并没有超市,AED也并不能在超市里买到。

君太百货保安:那是个玩具还是什么?超市里看看,可能有卖的。

后询问工作人员得知AED在商场南门服务台对面,这是商场除地下车库外共8层唯一的一台。记者观察发现,这个门的客流量并不大,顾客几乎不会路过这里,而且楼层导引图上也并没有标示AED位置。

万寿公园里没有配置AED/记者拍摄

截至目前,市园林绿化局已在10个区22家重点公园中安装了45台AED。但记者走访发现,AED还不是公园标配。西城区万寿公园是本市第一座以老年活动为中心的主题公园,园区植被充沛,主路沿途有把杆,没有台阶,老人可以全程无障碍出行,所以吸引了很多老人来这里休闲。下午四点,记者以市民身份拨打万寿公园内写有的公园管理处电话,询问AED布设情况。接线人员说:

万寿公园接线人员:我不懂什么叫AED,今天头一次听您说这个名字,我给您个电话问问吧。

记者拨打了接线人员提供的电话,另一位公园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园区的确没有设置AED。

万寿公园接线人员:园区的确没有设置AED,这个设备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有点复杂。虽然我们有培训,但是我们没有这个设备,是否加装得等我们上级统一规划了。

万寿公园晚上9:30才闭园,但是8月9日下午4:30,园区指示能提供应急医疗救护的应急避险指挥中心已经无人值守。老年人发生心脏骤停的概率相对大一些,园区里的老人及其家属普遍认为公园配有AED,心里会踏实一些。

汪先生:如果要是从老年人需要这方面来说,我觉得这个有备无患,我们什么事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天坛体育活动中心室外场地未见AED/记者拍摄

随后记者来到天坛体育活动中心,这是一处集合了篮球、足球、游泳等多项运动的综合体育中心。在篮球足球田径等室外运动场地,记者并没有见到AED,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仅在游泳馆配有一台。

天坛体育活动中心工作人员:您是说那个体外除颤仪吗?有一台,在游泳馆。羽毛球馆、篮球馆都是外包的,但是篮球场后面那个玻璃房子就是游泳馆,离田径场那边就稍微远一点了。

常来这里进行室外运动的市民建议:

运动市民:因为天很热,再加上运动,人的心率一上去,当这个人透支的时候可能就会出事,猝死、心梗这都有可能引发。我觉得应该配,如果有AED的话,大概率的抢救结果是比较好的,这样对于当事人也就没有遗憾了。

刚刚经历了一场真实街头救援的闪送师傅张飏认为现有的AED基本设置在封闭场所内,要想拿取或许涉及门禁、需要上下楼等情况。紧急情况下可能浪费时间,他建议在室外适当增设。

张飏:希望在一些触手可得的地方增设,比较容易取出。在楼里的话,比如这栋楼我都进不去,我上哪去取这个AED?比如商场在外面的过道或者找这么一个类似的位置,有保安看管或者有监控覆盖,这样又安全又方便。

建国门地铁站站内示意图里标注了AED位置/记者拍摄

目前,北京地铁、京港地铁所辖396座运营车站已经实现AED设备全覆盖。记者走访多座地铁站发现,换乘站每条线路各有一台,普通车站有一台,在站区指示图上也有标明AED所在位置。可是即便AED再有效,急救终究离不开“人”。晚上9点多,记者在地铁2号线建国门站以市民身份询问了一名站台工作人员是否会用AED,但是她却表示并没有接受过AED使用培训。

地铁工作人员:我有可能是个个例(没有接受过AED使用培训)。您要是担心的话,您可以进地铁站以后,跟工作人员说一下,工作人员会在您换乘站、上下车的时候留意一下。

AED设备里配有简易呼吸器/记者拍摄

去年底,市卫健委与15个部门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方案明确了机场车站、轨道交通、交通枢纽、具有管理机构的公园、大型体育场馆、商超、影剧院等应配备的AED数量,同时鼓励大型社区、商务楼宇、大型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配置,计划在2023年底实现全市配置总量不低于5000台。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表示,AED电子地图也正在筹备推进中,并将尽快向公众公布。

陈志:北京市政府要求北京120系统要做这件事,我们现在已与几个专门部门共同携手来做。现在在北京120调度指挥平台上已经定位了225台AED,这225台都是我们亲自摸排过,同时安装单位也同意我们定位,并且是允许现场急救者去取用的。那么如果机器发生了移位、更新等,安装单位都会告诉我们。未来我们会争取把北京每一台AED都在120系统上定位,形成我们属地的AED救命地图,届时也会把这些准确靠谱的信息分享给公众。

AED外观、配置等不完全相同/记者拍摄

陈志建议,AED不仅要实现从无到有,下一步需要将城市中的AED设备像消防栓一样从外形、标识、型号等实现统一,以便紧急情况下快速寻找取用。并要有专人维护,确保“救命神器”在生死关头能派上用场。

陈志:如果说着火了,那大家先找消防栓,消防栓在哪?咱们国家对于消防栓有明文规定,它有统一的标识、统一的配置、统一的外观等等。不管是哪个厂家生产的灭火器,它的外观都是一样的,但是目前AED不同厂家生产的面板、外形都不一样,虽然AED本身操作简单,但是作为一个没有急救经验的普通公众,拿起来这个机器他还是要有一定熟悉时间,而不同的面板又会造成他在使用过程当中有一些差异。其实一台AED就几万块钱,与救命相比、管理者所承担的公共场所管理责任相比,应该说AED并不贵,它的价值远远大于它的投入。

采访过程中,让人遗憾的是不知道“AED是什么”的市民仍明显多于知道的,知道的人也未必会用,而且普遍还没有养成留意公共场所AED位置的习惯,AED普及必须突破“有”与“用”的瓶颈。


记者:天 一

编辑:张赛男

主编:朱凌翔

举报
评论 1
  • 中国硬件必须过硬,但国情不可违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