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孩子的管教问题
第十七章
孩子的管教问题
当我小时候不听话的时候,我母亲的对策是叫我“去楼梯上坐着,自己好好想想”。我会摇摇摆摆地走到楼梯那里坐一会儿,思考我哪里做错了,之后回去向她解释我哪里做错了并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了。我母亲此刻会特别自豪,她是一个和子女关系亲密的好妈妈,她才不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在孩子不乖的时候吼叫着说:“回你的房间去!”
之后我的弟弟史蒂夫出生了,他不想像我一样坐在楼梯上思考自己哪里做错了,他会很大声地拒绝,然后情况进一步升级到他被喝令回自己的房间,但他拒绝,我母亲就会拎着他回房间,关上门。史蒂夫接下来会大喊大叫地试图出来,我母亲就使劲握住门把手不让他得逞。这说明做父母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关于孩子而非父母的过程(强调一下,史蒂夫是个很棒的孩子,现在也很成功,他也是个很棒的弟弟)。
当我自己成为母亲之后,类似的情景在我身上上演。佩内洛普从来不发脾气,当芬恩发脾气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他声音能那么大!我问杰西:“你觉得他病了吗?我们要不要带他去看医生?”杰西用一种好像看神经病的眼神看着我说:“他没病,他现在才2岁。”
孩子发脾气的一个极端表现是没来由地大吵大闹,几乎每位父母都会说他们至少经历过一次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情况。当我和朋友詹娜谈到这一章的时候,她说她母亲到现在都还在气她4岁的时候在凯马特(Kmart,美国的特大卖场和超市)发的那通脾气。我侄子有一次在一个特别拥挤的商场里面发脾气,他母亲当场直接走掉(这是正确的做法),而他自己就这么躺在地上大喊大叫,周围的人都跑过来问他怎么了。一旦孩子发脾气,父母做什么都没用。孩子也会用其他的方式继续撒泼,他们在这方面简直像科学家一样,会尝试做出各种可能把你激怒的行为。
如果我把吃了一半的花椰菜朝母亲扔过去说:“我讨厌这个!”会怎么样呢?
如果我用一本书砸我姐姐的头,她会打回来吗?大人会阻止我吗?
他们就这样不停地尝试各种鬼把戏,让人筋疲力尽,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当你的孩子大到你没办法在身体上控制他们的时候。当你的儿子在博物馆里不停地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你该怎么办?你会帮他把衣服重新穿上吗?还是说干脆别管了,就让他光着跑吧。(可他为什么要脱衣服呢?他早上还不停地吵着说他就要穿这一件啊!)
在我们看数据之前,我们需要退后一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管教孩子,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我想答案跟其他我们做出的选择一样,是因为我们想培养一个快乐、美好、对社会有益的成年人。当孩子拒绝收拾他们制造的混乱时,我们会约束他们的这一行为,不是希望他们帮忙收拾,而是尝试教他们成为一个为自己制造的混乱负责的人,无论是他们正在玩的乱七八糟的乐高或这类看得见的混乱,还是将来那些由他们制造的无形的混乱。
这就是法国父母的那套管教哲学(感谢《为什么法国妈妈可以优雅喝咖啡,小孩不哭闹》这本书)。管教跟惩罚不一样,管教的确也含有惩罚的成分,但这里的惩罚是为了把孩子教育得更好,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以此为前提让我们看看数据怎么说。
有很多关于实证的父母干预措施的书,包括《魔法教养123》《不可思议的那几年》《正面管教》等。很多学校,包括那些有很多严重行为问题的孩子所在的学校都会使用一个叫作“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的项目,这些项目都有着类似的目标和结构。一般来说这些项目的措施都会包含一些特有的元素:首先要承认孩子不是成年人,你通常无法说服他们改善自己的行为。如果你4岁的孩子在博物馆里脱衣服,跟他解释在公共场合应该穿好衣服是没什么用处的。你不能指望他用成人的逻辑和思维去处理问题,记住这点这很重要,因此你就不该像对待在博物馆脱衣服的丈夫一样对待你的孩子,生他们的气。这些干预措施都一再强调家长不能生气,不能冲孩子吼叫,更不能动手。做家长的要控制好脾气是首要任务。这个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太难了。你需要练习,我们当中的大多数父母都不会跟孩子真生气,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发现自己仍然会暴怒。
管教孩子其实也是管教父母自己的一个过程,你需要深呼吸并让自己冷静几秒钟。我有一次跟孩子们说:“我真是被你们气坏了,我要去卫生间冷静一下。”(卫生间是整个家里唯一一个门上有锁的地方),然后我真的去了,一直待到我觉得自己不仅可以应付孩子,也可以应付自己的时候才出来。家长为什么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成年人?其实就是为了告诉你,想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闹脾气基本上就是在浪费你的时间。我们都特别想弄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也想让孩子告诉我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即使他们会说话,他们也说不上来,因为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孩子可以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发脾气,去纠正孩子因为发脾气做出的行为才是目的,如果孩子知道发脾气不是正确表达自己的方式,那他们就可以尝试用其他更有效果的方式去和父母沟通。这些方法都强调给孩子设立一个清晰的奖惩系统,并且每次都贯彻实施。
比如《魔法教养123》这本书里说,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可以开始数数(很明显是数到3),如果数到了3,孩子还没有停止哭闹,那他们就要承担后果(比如自己去安静地坐一会儿,或者失去一些特权等)。最后就是持续性。无论你选择哪种方法,每次都得坚持用。如果数到3的后果是孩子要去安静地面壁思过,那每次都得这么做,包括在你买菜的时候(书上建议你找个商店的小角落,或者带一块面壁思过的小地垫给孩子)。
另外,假如你坚决拒绝某种事情,那你就必须坚持自己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要吃甜点,你拒绝了,那你也不能在他们哭闹很久之后就同意他们吃甜点。必须要记住这一点。想想看,孩子会从这样的行为当中学到什么?那就是他们的哭闹是会起作用的,那就使劲哭吧!
类似的还有不要用你做不到的事情去威胁孩子。假如你们在飞机上,你的孩子不停地踢前面的座椅,此时你说“如果你再踢一次,那我就要把你留在飞机上”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因为你不可能把他留在飞机上。他再踢一次测试你的耐心的时候,发现自己并没有被留在飞机上,那他会继续这么干。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开车出去玩的时候。假如你说:“你们再打架的话我就掉头回家了!”这么说是可以的,但你最好准备好随时掉头回家。
这些都是一些大概的内容,就跟睡眠训练一样,具体的项目之间会有所不同。如果你想用这种方法去管教孩子,你需要选择一个特定的项目并坚持付诸实施。谈不上哪个更好,但考虑到连贯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所有和你的孩子待在一起的人都使用这个特定的方法,并坚决执行下去,而不是用5个类似但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大孩子有用,但也可以从孩子2岁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这些书里有一些关于如何使用“面壁思过”的详细规则,比如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面壁思过”的时间短一点,不要等孩子哭闹完了再用。这些方法也罗列了一些尤其对年龄小的孩子有用的规则,比如不能让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得逞。
一些随机实验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举个例子,一个2003年发表在《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理》期刊上的研究,对222个家庭使用《魔法教养123》的干预措施进行了评估。尽管没有一个孩子在临床上有任何行为问题,但所有参与的父母都在寻找可以管教他们孩子行为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正常状况下孩子的行为问题。
这个干预措施非常轻微,父母参加3个有关《魔法教养123》的研讨会,每个会议持续2小时。家长会观看视频,研究人员会给他们发一些特定的行为问题的讲义,一个月之后还有一次和家长的巩固会面(2小时)。进行了干预措施的实验组在所有的变量上都有了提高,父母也在育儿的评估问卷中得分更高,比如:“你生你孩子的气或者对他们有敌意吗?”孩子在很多相关的行为评估方面也得到了改善,并且家长说孩子表现得更好更顺从了,父母的压力也减轻了。
研究人员也申明该措施的效应值并不大,考虑到干预措施的局限性,我们很难期待看到很大的效应值。尽管如此,这些效果已经足够明显到让家长注意到他们的孩子发生的变化,也积极影响了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一些使用了《魔法教养123》的干预措施的小样本追踪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效果,研究人员声称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可以一直持续到两年之后。
这方面的证据不仅仅存在于《魔法教养123》的干预措施当中,很多英国和爱尔兰的研究也在《不可思议的那几年》提出的方法中发现了类似的效果。这些研究都发现家长在育儿方面情况变好了、孩子发脾气的情况减少了、父母的压力也减轻了。一些总结了所有这种证据的回顾性研究也发现,类似的积极正面的效果在不同的研究中都是持续存在的,前提就是这些方法确实有用。
既然这些方法都有用,那我该不该用?回答就是这取决于你有没有别的选项。后面我会稍微讲一下打孩子这个做法,但已有的证据显示打孩子会有长短期的不利后果。所以如果你有打孩子的想法,那我建议你还是先试试任何一种我上面提到的措施;如果你又累又气,觉得自己没办法再对孩子保持耐心,你也可以尝试下这些干预措施。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措施和睡眠训练也没什么不同,使用这些措施能带来的很多好处都是针对父母的:压力减小、亲子关系更和睦等(这些也许对孩子上学也会有好处)。如果你目前正在使用的方法有效果,那很好;如果没用,那你值得去试一试上面提到的措施。
所有的这些干预措施都集中在如何减少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上,比如哭闹、打架、发脾气、顶嘴等,并且对孩子的合作行为(广义上的)进行鼓励,比如吃饭的时候乖乖坐好、早上起床之后自己收拾好。那些其他惹人厌的行为呢?比如你的孩子坚持要连续听一首歌50遍?你也许必须得忍受了。这些管教孩子的方法的信条之一就是只有在孩子确实做出了不好的行为时(而不是在你觉得他烦人时),你才能管教他们,我读过的一本书里面建议家长使用耳塞。要小心的是大孩子如果知道你被他烦到了,他也许会加倍做那些事来烦你。
既然谈到了孩子的管教问题,那我们必须得谈谈打孩子这个做法。尽管打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少,还是有很多美国家庭(数据显示至少一半)在使用这种或者其他温和的体罚形式管教孩子。一些学校也还在使用体罚。
在写这本书以及我自己做母亲的过程中,我尝试变成一个以数据为导向的实证派母亲,但在这个问题上我想直白地说出我的看法(可能略带偏见):我不认可打孩子这个做法,所有我看过的数据当中,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让我相信这会是个好主意。数据给我的感觉(下面我会细讲)是打孩子确实很不好,但我对家长打孩子的行为是有偏见的。大多数研究打孩子的文章关注的都是这一做法对孩子的行为以及学习成绩的影响:打孩子会让他们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吗?打孩子会让孩子成绩变差吗?
至少有两个事实解释了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很难回答:第一,打孩子的家长和不打孩子的家长在其他方面也是不一样的。家庭当中很多和家长打孩子无关的因素,也会和孩子其他的不利后果有关系,而这些不利后果也很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如果你只关注父母打孩子和之后孩子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性,你很有可能会过度强调这一行为的缺陷。第二,即使只关注那些打孩子的家长,我们也能发现,孩子越淘气,就被打得越多。比如说我们观察了孩子3岁的时候被打和5岁时被打的结果,数据也许显示(实际上数据就是这么显示的)孩子3岁时被打和5岁时的问题行为增加是有关系的,但是3岁时孩子的问题行为也许会导致后面频繁被打,问题行为也许也会更加频繁,这让我们很难(几乎不可能)去判断。
这方面最谨慎的研究会尝试追踪一些孩子直到他们孩童早期,研究人员会关注很多他们可能会看出效果/后果的地方,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发表在《儿童发育》(Child Development)期刊上的一篇论文,研究人员选取了一个4000名儿童的样本,从1岁开始一直观察到5岁。研究人员观察了孩子在1岁、3岁和5岁被父母打过对他们行为的影响,他们尝试去控制了所有的变量,比如1岁时孩子被打屁股和5岁时的问题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观察在保持3岁时被打的情况不变之后,二者的关联性是否仍然存在。研究人员称打孩子确实对孩子有长期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孩子的问题行为方面。1岁时打孩子会增加他们3岁时的问题行为,3岁时打孩子会增加他们5岁时的问题行为。这些结果在保持了早期行为不变之后依然存在(比如3岁时打孩子和5岁时孩子的问题行为有联系,即使在保持3岁时问题行为不变之后)。
也有其他研究尝试把打孩子的家庭和不打孩子的家庭按照其他的特征(父母的收入、受教育程度)进行匹配,研究人员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就是打孩子会导致孩子的其他不良行为。这方面的回顾性研究总结,打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方面有轻微但持续的不利影响。
也有一些文献甚至发现打孩子还和一些长期的不利影响相关联,比如,孩子长大后有酗酒、自杀倾向,考虑到这些孩子所在的家庭其他方面的不同,这样的结果也许很难让人信服。
几乎没有任何研究发现打孩子能改善孩子的行为,其他形式的体罚也同样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孩子会让你感到沮丧,是的,他们有时候确实需要被惩罚一下,但惩罚的目的应该是让他们变成对社会有用的成年人。知道如果自己表现不好就会失去一些特权或者其他宝贵的东西,对成人来说也是同样有效的一套规则。不应该让孩子认为如果自己表现不好,会被一个比自己更强壮的大人打。
本章要点
◆ 有很多的行为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孩子的行为。这些干预措施注重的是对孩子采用持续的奖惩措施,还有就是家长要避免对孩子发火。
○ 例子包括《魔法教养123》以及《不可思议的那几年》这些书中的很多措施。
◆ 打孩子不能改善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打孩子和短期内孩子更糟糕的行为是相关联的,这些不利影响甚至会持续到孩子长大成人。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