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籥(yue)乎?虚而不屈(jue),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是老子从人的思维和情感色彩,以及人的私心跟妄念的视角来探讨天的心态活动,天没有人的思维,没有感情色彩,没有私心与自我的妄念,无所谓仁与不仁,天不偏袒谁,也不倚仗谁,不高看谁,也不贬低谁,其实,这实质上讲究的是天的中庸之道。


这在启示那些有道的人,也应该执行“天道”的中庸特点,不能或不该有个人私心,个人感情色彩,以不偏不倚的立场做事,才具有开展“无为而治”的基础。

而大多数人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自己的道理,为自己谋利益,这类人就是违背了天道,迟早要出问题的。



还记得毛主席当年的一首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意思是看到离别不必伤感,遇到生死无需动容,因为离别和生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情而执着于情就是有私心,是在为情而执着,这是非道,不是正道。

所谓正道一定是沧桑悲凉的,一定是有离别与生死的,这是符合道的。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人喜欢这样就一定会反对那样,因为人喜欢是相对于“反对”而来的,如果天要是有个人喜好与私心就麻烦了,假如天喜欢吃土,哪天一开心,也让人类去吃土,那人类就完蛋了。


所以,追随天道的人应当去除能够产生私心的心态,否则很难做到无为而治,有大的成就。

你不得不承认,人会因为自己的私心,情感而影响智慧的发挥,这是人之常情。

比如一个人总是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去工作和生活,因而会对人对事进行道德好坏,利益得失的评判,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维护自己的立场,产生偏见,极端的人则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法无天,这都是自私,自我的表现,是非天道的,迟早会出问题。



而那些用智慧来掌控自己感情与情绪,不应让自己有私心,也就不会有个人恩怨情绪工作也就可以按智慧的方式来展开,因为没有私心就不会徇私舞弊,即使别人有错,他们也认为别人是有错于道而已,与自己的人格不相干,他们没有私心,总是很冷静无我地去做事,正是因为这样做事才不会受到自我立场的干扰。


如此一来,按照老子的哲学来分析。平常生活中特别容易动情动容,情绪不稳定的人,如果不是智力不够,就是极为自私。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私心太严重,很容易因自己的个人情感,情绪,喜好而把自己卷入其中。

有人可能会问,那有道的人都是无情,冷血的吗?

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人若无私心必将有公心,私心与公心是自然而然连接的对立统一的存在,如果不在私心这一边,那必将处于公心这一边。



公心不同于有情,各自需求出发点不一样,公心是大爱,是以对方,他人合理真实的需要为出发点,需要我的帮助,我就去帮他,不需要帮助就与我无关。

而“有情”是以自己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我想对你有情,是因为我想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你最好对我有意,如果对我的情感无意,将会伤害到我,此时有情就会转化为有恨,这样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因此,有情是一种私心,而公心是一种德行,正所谓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之人必将多恨,有公心,大爱的人则会更快乐。



所以,有道的天地没有私心私情,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稻草人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有道之人也没有私心私情,同样像对待稻草人那样对待任何事物一视同仁,任凭事物自作自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所以老子就说天地之间难道不像是一个风箱吗?


它看起来中间是空虚的,实际上却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生生不息,道看起来也很空虚,好像不存在一样,但在作用于万事万物时,却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用再多的语言也描述不清,道它是深奥,复杂,是多层面的存在,如果一个人整日停留在针对某一个相关事物的夸夸其谈上,那是因为他有了私心,私情,想要按照他的私心,私情去引导别人,其实这样说再多也达不到目的,还不如遵守中庸之道,无为的客观立场,这样做也许会更加管用。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