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丁伟的毕业论文,干货满满,为何还是受到领导批评?
在电视剧《亮剑》的最后一集中,“晋西北”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进行毕业答辩,其中丁伟的毕业论文《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可谓干货满满。
这篇文章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未来20—30年之内的国土防御威胁,论文中的观点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均被一一印证。

(《亮剑》丁伟剧照)
然而,这篇论文的问世,却让丁伟遭到了严厉的批评,他的论文答辩数次被军队领导打断,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本期节目结合历史与影视情节,分析丁伟干货满满的论文遭到上级批评的原因。
在了解丁伟论文被批评的原因之前,我们首先回顾剧情,来看丁伟在《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中,究竟写了什么。
丁伟在这篇文章中,列出了四个对中国未来国土防御可能构成威胁的国家:分别是位于太平洋东岸的A国,与我国隔海相望的B国,邻接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的C国。

(《亮剑》丁伟剧照)
那么,丁伟在论文中所写的A、B、C三个国家,分别究竟是指谁呢?从丁伟后续谈及这三个不同国家对新中国的领土威胁时,我们就能猜出一二。
其中,A国与我国相隔太平洋,无任何相衔接的领土和领海。1953年,A国与我国签署《板门店停战协定》。在丁伟看来,A国由于其特殊的政治体制,不会轻易卷入一场新的大战,因此A国不会在未来20—30年内构成对我国领土防御的主要威胁,唯一需要注意的是A国驻扎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
综合丁伟的表述来看,A国应该是指美国。

(美国版图)
B国与我国隔海相望,且在10年前刚结束一场大规模战争,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军事实力被悉数摧毁。尽管自古以来,B国就有侵略我国的野心,但短时间内不会再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实力。
考虑到晋西北铁三角毕业的时间应该是在1955年前后,丁伟说的B国应该是指日本。

(日本版图)
C国是我国北方的邻居,在丁伟的论文中,C国被比作是一个大家庭的“老太爷”,中国的“兄弟”。但是,老太爷总有去世的一天,兄弟也会因为家产等利益而有反目的可能。更何况,一个军事实力强大的邻国盘踞在侧,本身对国家的领土防御就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
丁伟所说的C国,正是在历史上被我们尊称为“老大哥”的苏联,在丁伟看来:相比刚与我国交手的A国,军工元气大伤的B国,C国在未来的20—30年时间里,是最有可能威胁国家领土防御的存在。

(苏联版图)
那么,面对C国(苏联)潜在的军事威胁,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对此,丁伟在论文中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永久性防御工事,并将防御工事分成多段,一旦敌军发起进攻,解放军可以进行层层阻击。
- 在东北地区后方成立一支精锐的后备机动部队力量,一旦局势有变,可以迅速调入东北,拱卫中央。
- 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主动让出中国西北边境的戈壁、沙漠地区,并派遣机动部队深入C国境内,切断西伯利亚大铁路,断掉敌军后勤,使C国部队攻势受挫。

(《亮剑》丁伟剧照)
比起李云龙的《亮剑精神》和孔捷的《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丁伟的论文更加高屋建瓴,从国防战略的角度谋篇布局,倘若我们了解后续共和国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丁伟的论文堪称是晋西北铁三角中最“干货满满”的一篇论文。
然而,这篇干货满满的论文让丁伟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在丁伟进行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前后有两名领导打断了丁伟的讲话。
有一名领导甚至说道:“丁伟的思想很危险,任其发展下去,太可怕了。”

(《亮剑》剧照)
那么,丁伟论文遭到严厉批评,甚至在答辩过程中就被人打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到《亮剑》剧情之外,“无声胜有声”的历史环境背景等因素。
首先一点,就是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1950年初,毛主席远赴苏联进行国事访问,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确立了两国盟友之间的关系,条约中明确写道:一旦西方或日本对其中任何一国开战,另一国家必须予以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现场)
丁伟等人进行答辩的时间,是在1955年前后——也就是说,当时距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仅过了5年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该条约名存实亡,直至1980年4月这项条约才正式失效。
结合这一时代背景,丁伟在论文中提及“C国是中国国土防御的重点”,实际上就是在说“我们的盟友是我们国土防御的重点”。

(《亮剑》丁伟剧照)
无论是从中国重视兄弟情义的传统思想,还是从中苏蜜月期的历史因素,丁伟的这一论点在当时显得尤为刺耳。
其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这三场大规模战争,影响到了人们对当时国防形势的判断。
日本在19世纪——20世纪先后发起或参与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分别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尤其是1931年——1945年的侵华战争,日本手上沾染了千万华夏同胞的鲜血。

(《亮剑》日本军官剧照)
对于一个历经抗战的军人而言,对日本有着切齿之恨是人之常情。在许多人看来,丁伟论文中的B国似乎更应该是新中国国防值得提防的对象。
而在解放战争中,美国与国民党沆瀣一气,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不遗余力出钱出枪,支持国民党。在国民党败退大陆后,美国为了重返亚太,不惜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并且参与朝鲜战争,将战火烧至鸭绿江畔。经历过抗美援朝的军人,在当时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不比日本更少。

(《亮剑》孔捷剧照)
譬如“晋西北”铁三角当中曾参与抗美援朝的孔捷,他认为美军有飞机、大炮,有更为先进的军事战术,是新中国未来国防安全更大的威胁。
但是丁伟认为,恰恰因为中国在历史上和日本、美国有过这两次交手,并且取得了胜利,才降低了未来两国对中国构成国土防御威胁的可能性,而从未与中国爆发过正面冲突的苏联,反而因为军事实力强劲,且中国军队对其认知不足,成为了中国未来20——30年内国土防御的潜在威胁。

(丁伟剧照)
遗憾的是,丁伟“反弹琵琶”的观点在当时并不能被所有经历过抗日和抗美援助战役的将领接受。如果考虑到当时中苏正值蜜月期,而台湾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屡屡向我国的领海、领空挑衅,丁伟的论文似乎更难具有说服力。
而丁伟论文不被认可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他在文章中提出“任何时候,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远高于意识形态,别的都是扯淡”。

(《亮剑》丁伟剧照)
但是,在50年代的新中国,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亲不亲,阶级分”,无论是在军队中,还是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习惯接受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大家庭间的兄弟情义,要比任何都重要。
因此,丁伟反其道而行之的观点,被一位领导批评为“犯了政治错误,如果任其发展,那真的太可怕了”。

(《亮剑》晋西北铁三角剧照)
基于以上这三个原因,丁伟的论文非但没有受到称赞,反而在答辩过程中两次被台下的人打断,并且受到了领导当场的批评。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如果我们了解丁伟在完成这篇论文之后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丁伟论文似乎有他一定的道理:

(《亮剑》丁伟剧照)
1958年,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访华,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成立“中苏联合舰队”,但中国不能拥有“联合舰队”的全部指挥权,以毛主席、周恩来为首的党领导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自此中苏两个情同手足的兄弟情谊渐生裂痕。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此战之后,苏联在中国东北边境陈兵百万,并且准备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为此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深挖洞,广积粮。

(珍宝岛反击战)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昔日的兄弟,大家庭中的“老太爷”,中国北方的邻居成为了当时新中国国土安全防御最大的威胁,丁伟在论文中的预言在那个十年的时间里,变成了现实。
而1991年苏联的解体,则印证了丁伟在论文中的最后一个预言:那就是大家庭中的老太爷,总有不在的那一天,兄弟们会分家产,会有矛盾。一个大家庭的稳固是相对的,而它的分离则是必然的。

(苏联解体)
丁伟能做出这样令人惊叹的预言,倒不是因为丁伟本人有多么高瞻远瞩,而是因为《亮剑》的作者生活在苏联解体后的时代,因此作为“后来人”的姿态,能够替丁伟做出这些预言,从而在艺术上塑造出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形象。
那么,如果历史上确实存在丁伟其人,那么他的这些论文中的观点,在20世纪50年代是否具有参考意义呢?

(《亮剑》丁伟剧照)
事实上,《亮剑》故事中丁伟能想到的,我们高瞻远瞩的历史伟人早就都想到了: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蜜月期,尽管我们尊称苏联为社会主义家庭中的“老大哥”,但我们从未放弃过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一旦涉及我国的主权问题,我国的人民领袖就会严词拒绝,苏联试图在我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失败,就是历史伟人智慧的最好印证。
在纵横捭阖,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我们的历史伟人也会审时度势,做出最有利于中国人民的选择:当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来自苏联的巨大军事压力时,历史伟人果断推动中日、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在加强中国国防建设,使中国拥有导弹、卫星、原子弹等国防重器的同时,也在外交上打开了局面。

(毛主席与尼克松)
如果我们纵观历史,就不难发现历史伟人的智慧,这让我们不得不发出感慨:眼光独到的孔捷,或许是《亮剑》虚构的,但是高瞻远瞩的人民领袖却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丁伟这篇论文并非虚构,而是确有其事。丁伟的人物原型是钟伟,开国少将。他在南京军事学院的论文就是谈论对苏国土防御的。作者只是把这个事例写入了《亮剑》中。
写亮剑小说的人,才牛逼
咱们的原子弹主要是用来震慑苏联的。美国人对中国的领土是不会侵略的,只会下软刀子来分裂党和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