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塌房”?没想到他也有挨骂的一天
“这个世界上,只有太阳能黑古天乐。”
不知何时起,聊到古天乐,影迷总不会吝惜赞美:
他是低调慈善,捐赠上百所学校的“古校长”;
他是兢兢业业,撑起香港电影半壁江山的“古老板”、“古会长”;
香港最后一个电影大亨,香港电影的“孤勇者”。


图源:网络
谁承想,即使是古天乐,也没逃过“翻车”噩运。
前些天,他因《明日战记》惹出不少幺蛾子。
有人黑他:
“赢了票房,输了人心”。
“古天乐,真的不是拍完一部烂片就准备跑路了吗?”




谁在“黑”古天乐?
古天乐,向来以“高调拍戏、低调做人”著称。
江湖流传,他有一个“四不原则”。
虚假消息不回应,感情生活不回应,他人事宜不回应,慈善和电影不回应。
简而言之,谨言慎行,低调务实。
然而,最近他却为新片《明日战记》打破陈规,刷爆了存在感。
究其原因,这部电影是他筹备10年,打磨7年,亲自投资监制的“亲儿子”。


关于电影,我探之前也聊过。
肉眼可见的诚意满满,不负众望完成了“国产机甲从0到1的突破”。
但是6.4的豆瓣评分,足以证明市场口碑并不尽如人意。

票房更不用说,上映首日票房4100万,首周票房1.7亿。
业界预测,不用说支撑续集开拍的“15~20亿”票房小目标。
这片能够收回成本,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PS:通稿称《明日战记》制作成本4.5亿;IMDb显示约4500万美元,即3亿元。
按照一般情况下制作方收入为票房的38%计算,本片需要8~12亿票房才能收回成本。


不难怪,疫情后古天乐首次来到内地,宣传造势。
一连几天,他化身无情的卖票机器:
跑路演、走红毯、开直播、办粉丝见面会……
忙得不亦乐乎,为影片搏得了大量曝光。


图源:网络
看到古老板在热搜上仰卧起坐,多数影迷也只想高喊理解万岁。
生活不易,古仔叹气。
少赔一点是一点,这并不过分。

没想到,接下来一系列“骚操作”却让人措手不及。
古老板先是和虎扑老哥对线,不连线,抛出狂言:
“神雕侠侣看十多遍,明日战记看一百遍”


而后,又几次三番向女粉丝喊话:
“明星老公,买票就送。是老婆,就快来砍看我。”


又是“一百遍”,又是“认老婆”。
呃……这是可以说的吗?
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片方似乎吃到了甜头,咬死了卖惨煽情的营销套路。
推广视频里的古天乐,要不然愁容满面。
45度仰望天空,闪烁泪光不让眼泪流下来。


要不然梨花带雨。
男儿有泪使劲弹,哭吧哭吧不是罪。


总结下来:古天乐很孤独,古天乐很努力,古天乐很可怜。
屏幕上,再添两句大冰看了都嫌肉麻的土味励志语录。
古老板瞬间秒变“卖水果老大爷”,脸上写满6个大字:
我,古天乐,买票。


图源:网络
尽管这套营销手段没那么“体面”,观众似乎却很吃这一套。
网络上,越来越多“自来水”买票支持古老板:
“你一票我一票,古仔明天盖学校!”
“你不看我不看,中国科幻给谁看?”


随着《明日战记》票房开始逆跌,业界预测起码可以多卖2亿。
见风使舵的营销号,也趁势浑水摸鱼,挑拨引战:
“古校长没赚到钱,肯定是观众的责任!”


可惜,并非所有“自来水”都在理性支持。
更多的“键盘侠”只想逮着机会趁火打劫,道德绑架。
第一个遭殃的是刘德华。
无数网友留言:刘德华作为老友,必须帮助古天乐宣传《明日战记》。



这还不算完。
“热心网友”如蝗虫过境,碰瓷找茬,逼明星站队表态。
谢霆锋、吴京、马丽、沈腾……都没逃过这一劫。


不管是真心实意宣传,还是缺德小鬼玩梗。
一时之间。
《明日战记》多少沾点“不看不是中国人”。

与此同时,同档新片也没逃过“键盘侠”的魔爪。
《独行月球》《新神榜·杨戬》等热映新片,统统遭到“偷票房”的质疑。
阴谋论的漩涡中,同行纷纷敬而远之,生怕被无端泼一身脏水。



路演时,沈腾随口说了一句“粉丝要理性消费”。
“自来水”立即拍案而起,断章取义解读为内涵讽刺。
抛开事实不说,先“网暴”就完事了。


总而言之。
片方卖惨营销+粉丝道德绑架。
《明日战记》票房突破同时,也败坏了古老板经营多年的路人缘。
谁看了都得说一句:
“这哪是电影营销?这是纯道德绑架钱!”



那些年我们欠下的电影票
不论是高情商的“营销错位”还是低情商的“卖惨营销”。
《明日战记》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2015年,“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上映。
好巧不巧,同档期撞上《美国队长3》,票房惨不忍睹。
义务宣发负责人方励直播下跪磕头,跪出了8675万票房。


这一跪,当时不少影迷津津乐道。
娱乐圈嘛,失节事小,饿死事大。
就像师爷说的: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可是,说话不能只说一半。
县长下一句接的是:(跪着挣钱)寒碜,很他妈的寒碜。
从此,国产电影“打滚撒泼、卖惨煽情”式营销,开始屡见不鲜。


(以下电影只聊营销,不聊质量)
2017年,《闪光少女》排片不佳。
宣发团队集体致歉,齐刷刷跪了一排。
吸引了一波眼球。


2021年,《五个跳水的少年》宣传不力。
导演下场直播,惨兮兮宣传电影,连麦被挂断了九次。
赚得了一波同情。


2022年,《冲出地球》口碑不好。
路演途中,导演泪洒当场,站在街头向团队道歉。
得到了一批支持。


其中最离谱,也是最欠揍的,莫过于“欠XXX一张电影票”的神论。
这些年,尤其是《西游伏妖篇》《新喜剧之王》上映时。
网络上,总免不了掀起“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的热议。


久而久之,这还不算完。
中国影迷又欠成龙一张电影票,欠张艺谋一张电影票……
再到如今,又推而广之。
中国影迷欠国漫一张电影票,欠中国科幻一张电影票……



雨果《悲惨世界》说:每个人生来都带着原罪,只是还未完全爆发。
中国影迷可好,每个人生来都带着一屁股债,欠下了数不清电影票。
时间长了,甚至有点恍惚:
花钱买的是电影票,还是同情票。


卖惨救不了中国电影
有人说,砸口碑的卖惨营销,未必不可。
砸口碑卖惨的前提,必然是有口碑可砸,有惨可卖。
想象一下,日薪208万的签子、爽子们卖惨博同情。
哪怕膝盖跪烂头磕破,想必观众也不会给丁点眼神。

拿古天乐来说。
兢兢业业,低调慈善,全力扶植香港电影的功劳和苦劳。
观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换来的,是名副其实的顶级路人缘。


前不久,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没公映、没入围的《明日战记》,反而成了典礼上最大的“热门”。
作为颁奖嘉宾的古天乐,骄傲而不失诚恳地“打广告”:
“我一定会做好香港电影,我一定会搞定《明日战记》!”
台下观众无人介意,反倒雷鸣掌声,仿佛与有荣焉。
业界眼中,古天乐和香港电影,早已是荣辱与共。


正是因此。
即使如今大家看到古天乐主动或被动的“卖惨”。
理性上不认可,感性上难拒绝。
毕竟,卖惨也不是伤天害理,抹不掉他的有口皆碑。
古天乐,有资格卖惨。


当然,就事论事。
中国电影卖惨营销这股歪风邪气,也该适可而止了。
明星惨,惨的是票房扑街、口碑惨淡、努力白费……
可再惨,能惨过怀孕6个月仍在送外卖的女骑手?
能惨过43°C高温下仍在赤脚收玉米的农民大叔?
“每个人都很辛苦,凭什么要别人了解你的辛苦?”


再者说了。
如果电影有别的可卖,又怎么可能会卖惨呢?
当“邪门歪道”的情怀营销,可以在电影市场大赚特赚;
谁又会脚踏实地,正儿八经拍好电影?
当戏外的卖惨煽情和道德绑架,可以肆无忌惮弯道超车;
这不就陷入了“谁惨谁有理”的比烂逻辑?


天王老子来了,评判电影的标准也不是情怀、价值、责任……
而是纯粹的“好看”。
透支观众信任,绝户式的营销救不了中国电影。
电影卖惨,只会越卖越惨。


参考资料:
1.《电影卖惨,越卖越惨》 营销娱子酱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