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400本书,坚持实践和写作,我获得了惊人的变化
你好,我是小六!每天和你聊聊读书那些事儿,今天就谈谈这几年读了差不多400本书之后的感想。
我的好奇心比较大,经济管理类、个人成长类、投资理财类、时间管理类、哲学历史等类型的书籍都看,只要新奇有趣又能学到知识的就行。直到三年前,为了学习投资理财,我有系统的在这领域内看了不下20本书;上了管理岗位之后,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时间管理,我又看了很多自我成长和时间管理类的书籍。不只是看,我还结合工作情况认真思考运用,这些书都实实在在的给我带来了能力的提升和金钱收入,感慨读书是真的有用。
但是最近遇到一个问题,我读投资理财类、时间管理类、个人成长类的书籍的新鲜感、兴奋感没有当初那么浓烈了,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心态疲劳懒得去学习去思考了。
直到我今天读《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2:从全家负债到年入过亿》这本书,里面的一段话点醒了我:“你如果读了几本书籍,并且觉得那些书的内容从头到尾都很新鲜,那么,这肯定意味着你的读书量依然远远不够,还得再接再厉。当你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开始觉得很多书趋于雷同时,你的阅读就到达了某个层次,从量变走向质变了。”
原来是我阅读量超出了这个层级的水平,才会觉得读来读去没意思了。加上我平时注重知识的整合运用,同领域的几本书交叉阅读,寻找共性,然后不断的指导实际行动,把自己的领悟和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知不觉的抓住了这个领域书籍的精髓,那些知识已经内化成为我思维和行为的一部分。这么一想,不由得有点小兴奋,误打误撞的找到了知识大门的钥匙。
突破了学习瓶颈,有一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如果我想继续进步,该如何阅读呢?
我曾经看到一个理论,说学习内容可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三种。学习难度太大,我们容易恐慌,坚持不下去;舒适区太容易,学不到知识;最好的范围是学习区,既可以学到知识,也不至于太困难。有研究表明,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最佳配比是15.87%。
所以今后挑选投资理财类、时间管理类、个人成长类的书籍时,我应该挑选那些更专业的书籍或者期刊,甚至是直接看论文。有了这个醒悟,读书的世界又将会更加灿烂了。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以此自勉。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