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境内的大运河
衡水境内大运河位于市境东部与沧州、德州交界处。衡水段运河从故城县南部辛堤村入境,往北流经故城县75.2公里,景县73.2公里,阜城30.65公里。至阜城县张华雨村北入沧州境,总流程为179.05公里。

据《故城县志》、《景县志》、《阜城县志》载,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开南起洛阳北至涿郡之永济渠(即古屯氏河)。由此可见,衡水段运河始于隋唐,宋代称御河。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从澶州高胡北决,曾夺御河入海。

元代为京杭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明代称卫河或卫漕。据《阜城县志》载:“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复绝堤(捷地)兴济2闸,以石甃之,时其蓄泄,以杀水势。”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四女寺减水闸,后又改为减水坝。清代至今以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为界,南称卫运河,北为南运河,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漕运停止,运河河道逐年被淤塞,河防失修。

民国时期,运河“沿河堤埝初系民修,官厅命名曰民业堤,每次春修抢险均归人民经营,专司河务之河务局,向不过问。”至1947年春,在中国共产党冀南行署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对运河进行清理,裁直河弯、培高堤埝、免除险工等。

衡水段运河河道河床坡度平缓,河道多弯曲,卫运河河床为蜿蜒复式新面,系半地上河,主要依靠堤防束水行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治理,弯曲指数已下降为1.35。主河槽底宽100米左右,河深7--9米,堤距710-1470米,河底起点高程23.24米,止点高程15.4米。南运河为蜿蜒复式断面亦系半地上河,河道弯曲指数1.61,河漕深7--9米,堤距710--1470米。河堤项宽8--10米。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沿河人民群众对运河进行了重点治理维修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多次培高河堤、疏通河道,在卫运河下游疏浚了四女寺减河和扩修了四女寺枢纽工程,再次扩大河槽,切河滩、裁河弯,培堤护险等,有效地防止了运河水患,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衡水段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上曾有大量的渡口、船坞、码头、纤铺。如郑口、安陵、大龙湾、连镇、码头等都是因河而得名,与河共存。这些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运河的开凿贯通不仅促进了衡水沿岸城镇、村落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丰富了运河区域文化内容。

仅以故城为例,今天的县城驻地郑家口,历史上确系南北水路要冲“前抱武城,后临广川,东交齐鲁,西接保真。燕齐交壤,旁临御河。数十万之岁运,及冠盖之舳胪,上下旁午,直抵天津”(《故城县志》)。京杭大运河绕城而过,舳舻衔尾,市井繁华,商贾云集,清代乡贤时廷珍有诗赞曰:“两岸多停沽客舟,帆樯影里酒家楼。橹声摇曳暄前渡,灯火高低照乱流。乐府谁翻商妇怨,踏歌争唱大堤头。六如老去繁华歇,莫向清溪记旧游。”向今人诉说了大运河昔日的辉煌。

2006年,国务院将大运河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家层面上明确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法律地位。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