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祖父,因为一句话,为皇帝背了锅,得罪武则天,家破人亡

大名鼎鼎的上官婉儿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其祖父上官仪的一生也是一段不可不说的传奇。上官仪学识渊博、文采斐然,是两代皇帝的近臣。但世事无常,上一刻还是人人敬仰的宰相,下一刻就被皇帝李治抛弃,成为阶下囚,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

上官仪

一、家道中落,削发为僧

608年上官仪出生在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自幼随父亲上官弘迁居江都(今江苏扬州)。其父上官弘是隋炀帝的近臣,但这时正值大隋王朝末期,民变和兵变此起彼伏。隋炀帝依旧沉迷于酒色之中,在第三次沿着大运河到江都宫中时被大将军宇文化及率领御林军冲入宫中用练巾将其勒死,穷奢极欲的隋炀帝的一生到此为止。

上官弘和他的次子上官瑾都被叛乱者杀害,只有这时少年的上官仪藏匿起来,逃过一劫。自此上官仪为了自己的性命削发为僧,躲进深山古寺,成了一个小沙弥。在寺庙中他研习佛典,涉今通古,著文做诗,这一段迫不得已的经历反而给了上官仪学习和沉淀的时间。

二、得遇贵人,青云直上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快他便遇到了他的贵人。贞观元年(627),上官仪得扬州大都督杨仁恭的赏识,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唐太宗御笔钦点为弘文馆直学士。弘文馆的前身是唐太宗李世民做秦王是在自己府中开设的文学馆,包括房玄龄、杜如晦等功臣,表面是文学馆,实际是军师团,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助其登上帝位。李世民登基后将文学馆改为弘文馆,招纳天下贤士,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上官仪的重视。

唐太宗李世民

上官仪人生的巅峰是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时,贞观二十三年(649),唐高宗李治继位,自此至之后上官仪一路升迁,到了龙朔二年(662),短短十三年,官拜宰相,涉及中枢权利机构。一时之间上官仪风头无两,此时他的诗歌也在民间传播开来,带动起一股文人争相模仿的潮流——上官体。

三、骤然生变,身首异处

可是人世间的事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讽刺,上官仪以文闻名,最后却因文家破人亡。高宗自武则天封后以来,身体每况愈下,武后逐渐掌握大权。李治身边的人不是没有做过斗争,但其舅父长孙无忌也败于武则天手下,时间一长,朝中多数重臣逐渐归于武则天阵营。李治心中早有不满,看着自己身体的病痛日益加重,再这样下去,自己迟早会被武则天彻底架空,但这时候纵观朝野,却只有上官仪还能称得上是可以说真心话的人。

麟德元年(664),因武则天在宫中行压胜之术,宦官王伏胜告密,李治终于找到借口废后。当晚高宗将上官仪召入宫中商议此事,上官仪进言道:“皇后专横,海内所不与,废黜以顺人心”,于是高宗马上让他起草废后诏书。上官仪作为两代君主的近臣,草拟诏书无数,他绝不会想到这道诏书之前他还是天下文人的榜样,位高权重的宰相,这道诏书之后他就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武则天

武则天早在高宗身边安插了眼线,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左右奔告于后”,皇帝身边的宫人马上跑着去告诉皇后,甚至在诏书墨迹未干之时,武则天已经气势汹汹的来到高宗面前。高宗一向懦弱,武则天软硬兼施,哭诉自己与高宗的感情,生儿育女的辛苦,尽心辅佐朝政的功劳,质问高宗“我到底有什么罪”,高宗已被逼到墙角,心虚害怕至极,战战兢兢的说“此事与我无关,都是上官仪教我这么做的”。

唐高宗李治

高宗的话犹如一道晴天霹雳,一时之间,恐惧、害怕、惊讶、失望种种复杂的情绪糅杂在一起在他的脑子里横冲直撞,让他眼前发黑,几乎要昏倒。高宗出卖了他,上官仪面对昔日感恩效忠的皇帝只剩下失望寒心,堂堂天子竟如此言而无信,不敢担当。让他攀上人生巅峰的是他,把他推下深渊的也是他。

就这样上官仪成了替罪羊,不久后,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陷上官仪谋反,与其子一起处死,抄没家产,还是婴儿的孙女上官婉儿与母亲没入掖庭,成为官婢。武则天死后,唐中宗继位,册封上官婉儿为昭容,上官仪的冤案才被昭雪。

纵观上官仪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曾在低谷处与泥土里的蝼蚁作伴,也曾登上顶峰欣赏东升的旭日,最后竟是由于如此戏剧性的原因,使其家破人亡,令人感叹。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