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曹,一人一首代表作:曹操言志,曹丕多情,曹植豪迈纵横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你争我抢,大动干戈,群雄逐鹿的刀光剑影,时时上演,残酷的战争、流离的悲哀,致使多少人家破人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成为了最真实的记录。

乱世必有英雄,那个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均生活于这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既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参与者,同时又是杰出的诗人。在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之后,他们均留下了多姿多彩、意境深远的诗歌,一代代流传至今,成为千古名篇。

虽然,他们三人均受到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但他们在继承乐府民歌朴素、浑厚的特色后,又进行了自己的升华和改造,从而成为大放异彩、独树一帜的诗人,建安风骨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小高峰,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无疑非三曹莫属。

曹操、曹丕、曹植,均有很多优秀的诗歌代表作,像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等;曹丕的《燕歌行》、《杂诗》等;曹植的《白马篇》、《七哀诗》、《赠白马王彪》、《七步诗》、《美女篇》等,均是千古佳作。

碍于篇幅,我们不能一一讲解,而且三曹由于各自经历、志向等差别,也有着不同诗歌风格,所以此处仅选取三曹杰出的三首代表作,来简单看一下,从诗中表现出的建安气象和他们的思想境界。

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不是曹操最好的诗,但却是最能代表他志向的一首诗。

曹操自小便志向远大,汉末天下大乱,他从镇压黄巾起义的军功开始,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以非凡的能力和气概,扫平了北方,虽然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但他想要一统天下的宏伟蓝图,至死未改。

公元207年,曹操带领军队击败乌桓,来到碣石边上,望着广阔的大海,踌躇满志,遂吟诵出了这首《观沧海》。其宏伟的志向、意气风发的气概,在这首“纯写景”的诗歌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是在碣石之上,这就决定了他的视角是“高”的,所以他能看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入于眼而映入心,曹操的胸怀,无疑也如海一般壮阔。开头四句的浑厚力度,令人心胸开阔。

而秋风萧瑟的景象,也没有让诗人感到悲凉,反而是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周围树木丛生、草木正茂,海中波浪起伏、翻腾咆哮,这才是胸怀天下者该有的气概!

面对这样广阔无边、气吞山河的景象,诗人心中反而变得更加有力量,仿佛也被大海所震撼了,所以他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月亮、银河,全都在大海的掌握中,就像天下虽大,全在自己的胸怀中一样!

曹操的志向非常远大,胸怀也无与伦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何等气概才能写出的诗句,曹操在《观沧海》中虽然都是写景,但却无一句不言志,这咆哮的大海,就是曹操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气概,一直贯穿着曹操的一生,哪怕是他遭遇种种困难,依然不放弃、不言败!

曹操的诗,大多沉雄壮阔,催人振奋,可以说是《诗经》之后,四言诗最好的代表,除了这首《观沧海》,《短歌行》更是一首不可不读的佳作,感兴趣可参见:曹操最著名的一首诗,有吞吐天地的胸怀,难怪帐下聚集那么多人才

二、明月皎皎、思念不绝

曹丕的诗才,不及曹操,更不及其弟曹植,但是曹丕的智谋和政治手段,却非常高明,老爹曹操为其扫平了北方,到了曹丕这里,索性直接代汉称帝。

曹丕大多数时候,都过着“太子”的生活,自然不如曹操那么贴近人民,所以曹丕的诗歌,题材相对比较狭窄,思想内容也有些空洞,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这首《燕歌行》。

《燕歌行》是一首思妇诗,从字面来看,写一个女子在秋天的深夜怀念远归的丈夫,感情婉转真挚,语言明快清丽,而且是用七言诗写成的,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曹丕对后世七言诗的发展,是有深刻影响的。

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小注:(1)慊慊[qiàn],指空虚或失意之感;(2)茕茕[qióng],指孤单寂寞的样子。

宋玉悲秋,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承用其意,说秋风萧瑟,天气转凉,草木为露霜所侵袭,群雁南飞,一切都充满了悲凉之情。开头三句的景物烘托,让全诗都笼罩在一种低沉悲凉的氛围中,这与思妇的主题十分契合。

接着,以比兴手法,着重写对思妇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不知不觉中,已泪流满面,一腔相思无处诉说,拨动琴弦、吟唱短歌,呜咽不能成声,明月皎皎,彻夜难眠,抬头看看银河,连牛郎织女尚且都能隔银河而相望,而他们却没有联系的桥梁。

善于写景和抒情,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读起来很感人,而用的七言形式,也非常新颖,内容与形式的巧妙结合,使得曹丕的诗歌,也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三、白马金羁、视死如归

曹植跟随曹操征战较多,他年轻时便渴望成为英雄,和父亲曹操一样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又因为文学才能极高,所以深受曹操喜爱,一腔热血一腔激情,令人振奋。

但是,文学才能极高的曹植,却在政治上比哥哥曹丕差得远了,所以虽然深受曹操喜爱,却没能成为“太子”,曹操一死,曹丕当家,因为忌惮曹植,总是处处迫害,那首著名的《七步诗》便由此而来。

所以曹植的诗歌,其实可以被鲜明地分为两个时期,曹操去世前,是激昂的、英气的,曹操去世后,又是压抑的、郁闷的。其前期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白马篇》,而后期最具代表性的,是《赠白马王彪》。因为后一首篇幅较长,所以此处只看一下《白马篇》。

曹植的诗歌,比曹丕高明许多,甚至比曹操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曹植对五言诗的贡献,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五言诗最好的代表人物之一。

《白马篇》又作《游侠篇》,是乐府歌辞,主要内容写边塞与游侠,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的爱国志士,歌颂了其为国家献身的高尚精神,将诗人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歌开篇详细地描述了这位壮士的不凡气势,白马、金鞍,色彩鲜明,只见其马,便知其人之飒爽英姿。接着诗人声情并茂,描绘了游侠的气质,他在边塞冲锋陷阵,从不爱惜自己,只想着为国立功,让人敬佩不已。

曹植用了很大的篇幅,描绘了这位侠客的武艺,描绘了侠客英勇杀敌的场景,描绘了奋不顾身的勇气,详略得当,令人心生向往之情,通过这些方面,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志士形象,便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现出来了。

而结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誓言,更让人感到无比敬佩,其崇高的思想品德,也更加让人感到佩服!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诗歌中的名作,写法上受到汉乐府的影响,但是“骨气奇高”常常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热情和爱国精神,非常令人振奋。可惜后期的打击,让他变得郁郁沉闷,其诗歌虽然多了几分沉郁顿挫感,却少了这样视死如归的勇气!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