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支军队回来了!”大渡河上一场时隔87年的军民“互渡”丨“9·5”泸定地震
彭小明 胡浪 邹超杰 周云波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王越欣 受访者供图
“当年那支军队回来了!”70多岁的王婆婆忍不住感叹。
9月6日上午9时许,她被77集团军某旅官兵救出,和她一起被救出的,还有四川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的5名受灾群众。他们在救援官兵的搀扶下,登上了大渡河上的冲锋舟。
在王婆婆看来,这是一场时隔87年的军民“互渡”。87年前,人民帮红军渡过天堑,如今,解放军助人民转危为安。“船工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口口相传,没想到今天是红军的传人帮我们渡过难关。”王婆婆说。
第77集团军官兵在转移大渡河沿岸受灾群众
【当年】安顺场渡口遇红军 21岁船工挺身而出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河流湍急,可使鹅毛沉底,素有“天险”之称。
“我的爷爷当时是安顺场渡口沿岸闻名的船工,在这里,帮助了红军强渡大渡河。”记者联系上帅飞时,他正在“孤岛”草科乡参与抗震救灾,1935年5月,他的爷爷帅仕高21岁时,便成为红军强渡大渡河第一船的主舵手。
“当时的河面宽300多米,送红军渡河来回一趟要1个多小时。”从小就听爷爷讲故事的帅飞,至今对这段历史记得格外清晰。这场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也在后人的口口相传中,逐渐流传开来。
红军渡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向大渡河疾进。24日晚,红军先遣部队夜袭安顺场,控制了位于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渡口。夺得翘首木船一只。但要想过浪高水急的大渡河,就必须找到当地熟悉水文情况的船工摆渡。
于是,家住沿河边上的帅仕高的家门被敲响了。由于国民党对红军的“妖魔化”宣传,帅仕高只将门打开了一条缝隙。“老板,你不要怕,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军,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的话打动了帅仕高,便答应了红军的请求,另外又找了3名船工一起帮忙。
77名船工摆渡7昼夜 送7800余名红军过河
当时,蒋介石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在北岸重兵设防。
1935年5月27日清晨,被暴雨洗刷过的悬崖高高矗立,显得格外冷清。悬崖脚下的大渡河奔流咆哮,两岸气氛异常紧张。一场关系着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在大渡河打响了。
“早上7点过,我爷爷就和红军把木船用纤绳拉到现在红军渡的位置。”渡河时,对面的敌军铆足火力攻击,当子弹声清楚地划过耳朵那一瞬间,帅仕高心里有些害怕。但船上的红军战士不停地用枪回击,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染了帅仕高,就把船桨更加奋力地向对岸划去。
正是在当地船工不畏生死的帮助以及南岸炮火的掩护下,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一举强渡,取得成功。在扩大战果的时候,在对岸又搜寻到两只小船。
随后,更多的船工加入帮助红军渡河的队伍中,经过7天7夜人歇船不歇地来回摆渡,77名船工成功将7800余名红军送过河。为红军奔赴泸定,最终北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包含帅仕高在内的船工怕受到国民党的报复,只得四处出逃,数年有家难回。帅仕高更是在外躲了17年才回到家乡。
“后来我在爷爷的嘱托下,去当了兵,他想让我成为能为人民做贡献的人。”如今的帅飞更能理解爷爷的良苦用心,他想,等自己的孩子再大一点,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一辈辈地讲下去。
【如今】冲锋舟打通水上生命线 转移160名受灾群众
如今,同样是滔滔大渡河,距离安顺场渡口不到60公里的地方,77集团军200名官兵,面对山体滑坡、塌方,通往村里所有道路都已阻断情况下,采用冲锋舟的方式打通水上生命线。
第77集团军官兵在转移大渡河沿岸受灾群众
“山间林野本没有路,但是我们的队伍一把铁锹、一把镰刀,一路上披荆斩棘终于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方便群众撤离坐冲锋舟。”参与救援的战士说,旅领导带着突击队员冲在最前面,在大渡河上颠簸15分钟后,终于到达离村里最近的登陆点,随后采取攀爬、搭绳索的方式,艰难摸爬3个多小时,最后到达村里。
第77集团军官兵在转移大渡河沿岸受灾群众
第77集团军官兵在转移大渡河沿岸受灾群众
“船工帅仕高当年只有21岁,和来救灾的小伙子年龄差不多。”一批又一批,一船又一船,128名群众和32名伤员被解放军顺利转移到了安全的地点,就医和生活很快得到妥善安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