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唐山大地震》:王登从来没被放弃过,最可怜的人是王登养父
2009年,听说冯小刚要拍《唐山大地震》,54岁的陈道明二话没说,主动前来参演。
他说:“我愿意零片酬出演,我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我想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去了解这场浩劫。”
是的,说起1976年唐山大地震,出生于1955年的陈道明,比起演员,更是作为一名地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当年,21岁的陈道明身在天津,那里与唐山同处于一个地震带上,同样也受到了地震的波及,成为了除唐山以外的地震灾区之一。
所以当他看到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的剧本时,总会心情复杂,作为亲历者,曾经的苦难历历在目,不堪回首。
于此同时,陈道明也很想借助这部电影,把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一个情结释放出来。
他还希望通过电影,让遭受灾难折磨的人们都能从痛苦中走出来,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走向美好的未来。
我想,陈道明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在《唐山大地震》里,陈道明饰演的是参与抗震救灾的一名解放军军人王德清,王登的养父。
初看影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小时候张子枫饰演的小方登。

那年,张子枫才8岁。
冯小刚相中她出演《唐山大地震》的小方登,也面临着不小的考验,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子枫将小方登演绎得真实感人,让人心碎。
尤其是震后救人的凄惨情景,当母亲选择救弟弟还是救姐姐的的时候,当听到母亲说出“救弟弟”那三个字的时候,当看到小方登那可怜无助的眼神以及从她眼角缓缓留下的眼泪时,我为之心碎,内心深处隐隐作痛,泪水顷刻盈眶而出。

当时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觉得她真的就是整部电影里最可怜、最委屈、最令人心痛的那个人。
可是如今时隔多年再看,我发现里面最可怜的不是王登,而是王登的养父,王德清。
电影里,由陈道明与陈瑾饰演的军人家庭夫妇王德清与董桂兰扮演王登的养父母。
王德清与董桂兰无儿无女,在灾后领养了在地震中被母亲抛弃的小方登,他们认为她是孤儿,并将她带回了家中。
他们视她如亲生女儿一样,甚至比亲生孩子还要好,比亲生女儿还要亲。
他们带着王登上学,悉心照顾她,用心爱她,陪伴她慢慢成长。

在离开亲生母亲和弟弟之后,王登没有到处漂泊、四处流浪,她被养父母深深地疼爱着,有着幸福快乐的家庭,有着宠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在影片中,王登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在地震中受到了伤害,她似乎在选择性的失忆,她内心其实埋怨着母亲救下弟弟而不是救下自己。

所以她一开始一直闭口无言,对于养父母的提问三问一不答。
可是她心中其实仍旧想着母亲和弟弟,只是她无法去面对不被母亲选择的痛苦,她幼小的心灵深受着来自母亲和灾难的伤害。
可是,在报名上学时,当老师提及自己名字的时候,当养父母说她叫王帆的时候,她终于开口说出了从地震中走来的第一句话:“我叫王登”。

其实,这就是王登心里,对母亲和弟弟深深地的执念,恨着也爱着。
而从这里,王德清夫妇就更加意识到了这个孩子“终究不是亲生的”,不过他们没有说出来,他们呵护着她。
可能在他们心里,等小王登以后长大了,还是会离开他们,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吧。
但是他们依然给她最好的疼爱,深深爱着这个孩子,而这个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
在往后的生活中,他们一边疼爱着她,也一边害怕失去着她,可其实是双倍爱着她。

小时候,小王登有头痛症,王德清给她按着太阳穴,说她要是想起来过去了,就带着她去唐山找她的家,找她的父母。
王登心里其实也不想面对抛弃她的母亲,她说她不记得了。
十年过后,由张静初饰演的王登长大了,在一次看电影的路上,王登养父母提到了即将高考和填报志愿的事。

养母董桂兰说想让王登在本地上大学,其实是害怕王登离开了就不回来了,她说王登不是亲生女儿。
可是董桂兰这么做,其实是多么害怕失去她和想要陪伴她和照顾她,其实是多么爱她。
而养父王德清说尊重孩子的意见,其实更是偏爱王登的表现,更想着随着孩子的想法来,让孩子开心就好。
还有,在王登就要参加高考的时候,在餐桌上,王德清说自己将要去唐山开会,问王登要不要和他去看下,其实也是偏爱她的体现,想要她去换换心情,多陪陪她,去看她过去的家。

但养母董桂兰却说马上就要高考了,复习要紧,一天都不能松懈,其实更是害怕王登回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在餐桌上,她把鸡腿都给了王登,把桌子上的好吃的都拿给了王登,那是对王登满满的爱,患得患失的爱显得更加深沉。
王德清和董桂兰你来我往,看着是唱正反调,其实都是对王登深深的爱。
后来,似乎真如董桂兰说的那样,王登出去上大学后,就不会再回来了。
王登上大学后回家的第一次,还是离家三年之后。

她能回来,还是养父王德清千里迢迢去找她的,还是因为她的养母已经病入膏肓了,可她还不知道。
而在养母董桂兰离去前,她还把他们夫妻的积蓄和自己常年戴在身上的手表交给了王登,她说亲人终究还是亲人。
董桂兰心里知道,王登三年来不回家,她终究还是要离开他们。
给她伟大的爱,却也要还她以自由。

其实,到这里,我只想说,来自养父母的这份爱真的好深层。
紧接着,王登怀孕了,因为遇到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她的师兄杨志,她最后退学了,她选择留下了孩子,她说她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自此,她悄无声息离开了养育了她十几年的家,离开了孤苦无依的养父,留下了孤零零的养父王德清。
哪怕,她的养父找了那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并且为她狠狠的教训了他,可是她的养父还是找不到她了。
这一走,便是好几年,杳无音信。
当王登再次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1997年,她的养父王德清已经老了,满脸皱纹,两鬓斑白。

当养父看到她们母女那刻,当王德清在家里表达担心而发怒的时候,我再次泪目了。
这么多年,一个电话没有,一封信没有。
这么多年,孤苦伶仃的养父又是怎么过来的呢,就像王德清他的话一样,不想让他担心,可是他天天担心!

然而,当王德清看望孩子转身的那刻,我又笑了,但我笑得很难过,笑得很心酸,谁家里没有这么一个老人呢。
这个老父亲,养了她十几年的老父亲,真的老了,可他的爱,依旧那么令人感动,朴实无华。
尽管他上一秒,还在表达对女儿的担心想念而发怒,可我们都知道那是爱。
在年夜饭上,王登说她要结婚了,养父说只要对她好对孩子好,就好。

王登说丈夫是个外国人,养父说只要你和孩子好,在哪,都好。
可养父唯独没有说,他好不好,他以后该怎么办,他膝下无后,他死了怎么办。
于是,王登又离开了养育她十几年的家,丢下了孤零零的老父亲,留下了空荡荡的家。
这一走,便是国外,还是十多年。

等王登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2008年,汶川地震。
在电影的结尾,她都没有去看下他养父,王德清。
其实,王登心里的坎一直过不去,她这么多年很少回到家中,我想也是因为这个吧,但其实这又和养父母有什么关系呢。
就算对过去的埋怨,哪怕过不去那道坎,可丢下养父一个人这么多年,这究竟又是为何呢,于心何忍呢。

所以,当她与弟弟相认,当压在她们心头三十多年来的痛苦都得到和解的时候,当他们都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其实最可怜的还是王登的养父,王德清。
因为他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只剩两鬓苍苍。
很多人说,影片里可怜的人那么多。
为什么不是徐帆老师饰演的李元妮,她失去了丈夫,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带着失去手臂的儿子,还怀着对女儿的愧疚活了30多年,她不可怜吗?

她很可怜,她失去了丈夫,为了救儿子放弃了女儿,她没得选,但是她也是幸运的,她还有儿子,她其实还有女儿,她的女儿其实在离开他们后过得很好。
她以后还有儿子养老,还有孙子满堂。
也有人说最可怜的还是王登,被母亲无情抛弃,自己在死人堆里走出来的,带着这份怨恨活了30多年,孩子还是那样出生的,她不可怜吗?
当初我也认为她最可怜,可是母亲选择弟弟是没有办法的事,哪怕选择了她,母亲也一样难过,严格意义上,这真的不叫放弃,而她母亲也绝不会想着放弃她,等待30多年的西红柿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她也是很幸运的,她其实没有被无情抛弃,也从没有被放弃过,她的成长是快乐而幸福的,她被最疼爱她的养父母宠着,她也没有失去亲生母亲和弟弟,她的亲生母亲这么多年也一直在等待和守候着她,她其实被很多人爱着,关心着,捧在手心里。
也有人说李晨饰演的方达也很可怜,他小小年纪没了父亲,失去了手臂,还失去了30多年的姐姐,他不可怜吗?

方达也可怜,小小年纪没了父亲,失去了手臂,可是他也是最幸运的,母亲选择了他,他有母亲的疼爱,他有爱她的妻子和孩子,他有幸福的家庭,他爱情事业双丰收。
那王登的养父王德清呢,他有什么呢。

他无儿无女,又失去了老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吃百家饭度日子,一个人孤零零的活着。
那以后呢,谁来陪伴他呢。当王德清生活不能自理了,谁来照顾他呢。当王德清死去,谁来为他送行呢。
作为影片里最可怜的那个人,他似乎什么都没有了。
但我想,把王登的养父写得这么伟大又这么可怜,或许也是因为这种在灾难的苦痛中与自己和解的代价是非常大地吧。
灾难可能会给很多人的心理都造成一辈子无法磨灭的伤痛,而走出这种痛苦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
没有牺牲,又怎么迎来曙光呢,而王德清终究成了那根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
王登的养父母用心养育她长大成人,关心她爱护她,并且在养父的指引中,她慢慢走出了心里的那道坎,最终与自己的父母家人和解。
他们在灾难的痛苦中走了出来,走向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或许,是陈道明饰演的王德清在影片中最大的价值吧。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