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游记:麻省理工学院印象(MIT)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位于波士顿剑桥南部查尔斯河的北岸,我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听说过麻省理工这个名字,现在已经记不得为何会认定这是美国一所顶尖的名校,也许是来自于早年读过的一个钱学森故事,那个故事里说钱是一个极有天赋的人,所以他才能够到美国的MIT去读书。

麻省理工所在的查尔斯河岸地带十分开阔,据说这里是靠把河道填平了才建成的,现在看上去查尔斯河依然很宽,难道这里过去是大片的荒凉滩涂不成?

河边的纪念大道(Memorial Drive)是一条上下行分开的林荫大道,在这里比较容易找到停车位,如果从周边的街道上找不到停车位的话不妨来这里碰碰运气。

麻省理工看起来是一所完全没有历史感的学校,也没有任何的人文色彩,整个校园看上去异常高冷,树荫绿地上几乎见不到学校常见的供师生休闲的座椅,以至于在校园里根本见不到人,难道所有人都只是呆在了楼里?

麻省理工成立于1861年,目标是成立一家为日益发展的工业培养技术人员的polytechnic学院,在欧美的城市里都设有这样的理工学院,类似于如今国内的城市职业学院。麻省理工成立的初衷是以实验室和实习车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而非向学生大量灌输科学理论。

不过,麻省理工成立的有点生不逢时,政府批准的宪章刚下来就赶上了美国内战,直到四年后才在波士顿市中心找到一个地方上课,学校运作之初碰到的最大难题是既没钱又没地,于是便被哈佛大学盯上了想将其吞并,在MIT校友、教职员工和学生们坚决抵抗下才未能得逞。

1916年后,麻省理工时来运转,从政府获得了查尔斯河边刚填出的一片新地,同时又有一个神秘的史密斯先生捐了一大笔钱,直到1920年才知道这个Mr. Smith就是伊斯曼·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四年里他一共捐了$2,000万美金现金和柯达股票,一下子使MIT站住了脚跟。

麻省理工聘请建筑师威廉·W·博斯沃思(William W. Bosworth)设计了新校园,开始大兴土木搞建设。博斯沃思采用当年最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楼宇采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门字布局,中间主楼扣着一个硕大的穹顶,据说这个造型是借鉴了古罗马的万神殿,顶部中间是透空的。

这组宏大的建筑群与同时期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相比,更接近于希特勒当年推崇的那种“简约古典主义”风格,看起来雄壮但却极不亲切,三面建筑围成的开阔庭院空旷得只有平坦的草坪和排列整齐的数木。也许这正是理工科直男们追求的风格,完全不带任何人文色彩。

麻省理工三十年代开始加强物理、化学等纯理科教学,减少职业培训课程,提升学校整体科研能力。

MIT真正的崛起始于二战期间承担的大量国防科研项目。以联邦国防拨款建设起辐射实验室协助英国开发新发明的微波雷达技术。随后承担了飞机陀螺仪、导航仪、战斗机和轰炸机瞄准器、侦察机高空高速摄影机、飞机黑匣子记录仪等研究,战后又继续承担了弹道导弹飞行控制系统和阿波罗计划等。麻省理工建有美国大学最强大的核反应堆,是当年开发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主要参与者之一。

麻省理工战后转向电子芯片、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语言、计算机互联网络、AI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以及生化领域中的生物技术、基因组、大脑认知科学和癌症研究等方面,所有的研究项目都属于最前端的领域。校友和教职工中有9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6名图灵奖获得者和8名菲尔兹奖获得者。MIT拥有630余项技术发明专利,通过转让技术获得巨额专利使用费。

麻省理工校园周边建了许多大公司的科研实验室,比如辉瑞制药的研发大楼,MIT从来不缺合作者也根本不差钱,有无数的大公司拎着钱袋子前来拜庙门。202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捐赠基金价值184亿美元,在美国高校中排名第六。尽管MIT校园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显然是个穷庙富和尚的地方,教授们手上有用不完的课题费。

麻省理工是私校但不是常春藤盟校,但在美国大学排行榜中常年都居于五强位置,许多时候仅名列在哈佛大学之后排名第二位。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拥有在校生11,934人,师生比例为:1:3,2022年收到33,240人申请入读本科,录取了1,365人,录取率为4.1%,也是本科最难考的学校之一。MIT真算是牛到了旁若无人的地步,牛到了连校名都不惜的改,仍然还叫理工学院。

接下来我要到波士顿城外的莱克星敦转一转,亲眼见证一下打响美国独立第一枪的地方,未完再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