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罕见照片:大户女子展示三寸金莲,男子用辫子绘制几何图形
1939年,世界第一台照相机诞生,人类历史也从此有了新的记录工具,让我们有幸透过一张张老照片,穿越时空,回到被定格的那一刻。

当照相机来到中国时,正当清朝时期,也许来的不是好时候,我们曾经透过一张张老照片看到当时纸醉金迷的场景,也看到衣着褴褛的穷苦百姓的艰难生活,并惊讶于当时的风貌。
当今留存下来的老照片不仅仅这些,下至市井一隅,上至深宫内院,这些老照片还原了当时的民风民俗,阶层百态,为我们还原出一个完整的清朝。
清朝女性,三寸金莲的牺牲品
清朝女服一大特色就是宽大,臃肿,女性身材被严严实实包裹,完全看不出线条。

说起来主要也是因为当时服装设计观念还未觉醒,裁缝技术落后,加上封建思想束缚,对女性肉身的过度保护,尽管服装的款式在当时有多种多样,却始终保持宽大不合身的原则。
和宽大的服装形成强烈对比的,不得不提脚部和如今正常比例天差地别的三寸金莲,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个景象会产生自我怀疑,以为是照片的问题,直到所有老照片中的女性都是如此才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这是封建观念的人文产物,也是古代女性的最大噩梦。

古代女性以小脚为美,从商朝到南宋各有说法,只能说由来已久。由于佛教理念和历史传说的结合,女性的足部成为莲花的代名词。
按照脚部尺寸大小,长三寸是小脚的最上品,约十公分长,我们说的三寸金莲名称就是由此得来。四寸为银莲,五寸称铁莲。而我们现代女性脚上长的,不能说排不上号,只能说啥也不是。
为了打造这双符合社会审美的小脚,女性从五六岁的时候就要接受缠足,她们想尽办法阻止脚掌的正常发育,甚至脚部骨折变形溃烂在所不惜,我们常说削足适履,也许这个词就是为描述这个现象产生的。

那缠足如此痛苦的人类,为什么还会一直延续下来呢?
古人的病态痴恋
首先,古人对小脚的病态痴恋蔚然成风,北宋大诗豪苏东坡写的《菩萨蛮·咏足》就曾描写出了金莲小脚女性的弱柳扶风,婀娜行走之姿,令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对小脚已有统一的审美。后期清朝文献中甚至还曾出现过《香莲品藻》这类文学著作对女性的金莲小脚做出分类,分享,甚至品玩攻略。
到了大清入关的时候,朝廷曾经声明女性可不必缠足,想要解除缠足这一风气,奇怪的是,不仅没有效果,连满人女子也偷偷效仿起来。
其次,小脚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不要以为如此痛苦的“矫形”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女性裹足无法下地从事劳动,自然成为了豪门贵族的专属标志,明朝甚至规定身份低微的人“男不许读书,女不许裹足”。

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很多的小脚女子多为大户人家。有些条件很好的女性没有跟随当代风气,嫁入豪门时因没有一双动人的三寸金莲,甚至不能有名分。
与此同时,有的平民百姓为了让自家闺女跻身豪门望族,不惜让孩子从小加入“金莲阵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最后,不得不说封建社会中,男权对女性的压制。自古以来,女性天职是相夫教子,从未有过可以选择的权力。

包裹的小脚不仅可以展现女性柔美之姿,更重要的,行动不便之余可以轻松限制女性的人身自由。
由于小脚是取悦男性的重要途径,是嫁入豪门的敲门砖,也是在丈夫三妻四妾中获得稳固地位的加分项,这让古代女性在这个噩梦中痛苦万分又不得不趋之若鹜。
发型,一个时代的标志
清朝前后期,发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朝代的更替。明朝时期,男性大多冠发,进入清朝时期,多尔衮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所有男性必须留辫子,而且前额的头发剃干净,为防止反抗和不顺从,甚至以个人和全家性命做威胁。

而当清朝被推翻时候,一纸《剪辫令》让蓄了200年的辫子造型就此解除。从此男性发型得到自由发挥,也预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
清朝是个很神奇的朝代,很多人都认为那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度,只是因为洋枪洋炮的威胁才被打开国门。
其实早在之前,各阶层力量的驱使,加上大时代的趋势推动,外国文化已然在这个国度悄悄生根发芽,源源输入。

那个时候伴随南怀仁,张诚等外国信教徒走入大清朝廷为国效力的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在大清范围内得到允许流入民间。
伴随宗教信仰的传播他们还带来了很多新知识,其它外国人的入驻也开始在国内开始创办西式学堂,教会学堂应运而生。
朝廷因为外交需要,也开始有意培训一批外语翻译人才,甚至到后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烈需求,也开始有了派遣留学制度,集中学习西方的语言,技术和军事要务。洋务大臣的推动让洋务学堂也频频崛起。

觉醒的资产阶级为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开始组织师资力量学习外国知识,培养一批批为其服务的优秀人才,民办维新学堂也在民间同时兴起。
新式学堂犹如雨后春笋,悄然崛起,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在这个时期得到改革和创新。
得益于此,人们开始接触到外语,代数,地理,化学,物理,自然学科等,实用层面触及外交,军事,医学,工程……

图中的黑板大多为英文,人物跟随内容拿着自己的辫子在黑板上绘制几何图形,可见当时的西式教育已是以英文为主,见证了当代学员在接受西式教育时不忘根本,活学活用,倒也是有趣。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