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健者肠道内有益菌比例高达70%,普通人只有25%,如何养护肠道微生态?

养护肠道微生态
撰文 心悠
编辑 保健君
肠道菌群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共同组成了“肠道微生态”,是目前已知人体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系统,甚至出现了“万病之源,始于肠道”的说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关于肠道菌群的探索仍在继续。
了解肠道菌群
人体的“肠道菌群”数量惊人,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种类有1000余种,总重量超过1.5公斤。人体粪便干重的50%都是脱落的细菌或其“尸体”。

肠道菌群的分类及作用
这些数量庞大的肠道细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
有益菌也被称为益生菌,主要包括各种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它们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
有害菌
有害菌会产生致炎、致敏、致癌等有害物质,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其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繁殖,就会引发多种疾病。
中性菌
中性菌是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
研究发现:
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达到70%
普通人只有25%
便秘人群减少到15%
而癌症患者肠道内的益生菌的比例只有10%
肠道菌群紊乱
菌群紊乱,又称菌群失衡,表现为肠道菌群的失调或移位。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等因素,均可导致其发生。根据严重程度将肠道菌群紊乱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一度失衡
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去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复。
二度失衡
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不可逆,需要干预或调养。
三度失衡
菌群交替症,临床表现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和放射线照射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什么是微生态调节剂
微生态调节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进物质制备成的制剂,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微生态制剂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元。

如何养护肠道菌群
01、肠道菌群日常保健
良好的肠道环境需要健康的体魄来保证,因此非疾病状态的健康人要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十六字的健康四大基石要身体力行。
对患有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能的诱发因素,合理使用及慎用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药物(如制酸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同时注意引起失衡的情况,配合医生处理好放化疗、创伤、围手术期的治疗工作。
02、合理应用微生态调节剂
出现菌群紊乱,医生会根据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制剂,单独应用活菌制剂(数种活菌联合应用)或益生元制剂,也可活菌制剂+益生元制剂联合应用。
益生菌药物的剂量以每剂含有的细菌菌落数(CFU)表示,CFU相当于活菌的数量。益生菌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因此要严格按照“保存条件(是否需要冷藏)”来储存,还要注意不能放置过久导致菌群自然消亡。
“几无副作用”并不意味着“可长期服用”
微生态制剂是比较安全的一类药物,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微生态制剂引起严重毒副反应的报道。目前对益生菌安全性的担心主要是菌株能否引起潜在的感染,是否会携带和传递耐药性,以及是否会产生有害的代谢产物。这类药物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使用后及时随诊调整使用期限,避免在临床上滥用微生态制剂。
03、疗效评判应个体化
肠道菌群紊乱的程度和方式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的效果可能出现差异,需要个体化评估。
04、与抗生素合用问题
微生态制剂应避免与抗生素同时服用,以免影响疗效。若需同时应用抗生素,应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错开服药时间,最好间隔2~3小时。胃肠道外使用抗生素影响较小。布拉氏酵母菌、酪酸菌和芽孢杆菌制剂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以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05、益生元使用初期的腹泻反应
益生元具有非消化性,易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诱发高渗性腹泻,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大便次数调节剂量,一般保持每日大便1~2次较为合理。
06、极端情况下的菌群紊乱
临床上不能进食的患者,肠道缺乏营养物质的滋养,也会导致菌群紊乱,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肠内营养支持路径。
07、新方向
近年来开展的粪菌移植治疗对于传统治疗无效、且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密切关系的肠道内外疑难疾病是一种选择。
中医药在微生态失衡防治方面也有许多积极效果,一些中药(如黄芪、枸杞、五味子等)在适宜浓度下可发挥益生元的作用。
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9月刊可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中老年保健》杂志原创作品,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