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树科考队队员:半个多小时攀到六七十米,像做了上百个卷腹
10月9日,中国巨树科考队发布了目前“中国第一高树”云南黄果冷杉的准确高度——83.4米,相当于28层楼高。这棵树位于西藏察隅县上察隅区域,比今年5月时公布的测量数据高了0.2米。
科考队员攀爬巨树有哪些难点?采集的标本将如何利用?对此,新京报记者对参与科考的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负责人、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馆员钟鑫进行采访。
钟鑫在攀树上升途中。刘团玺 摄
先在大理进行三天基本训练,熟悉绳索操作
新京报:科考队共有多少名队员参与了攀树?大家分别承担什么任务?
钟鑫:这次主要攀树人员中有三位攀树技术指导,也就是教练。他们首先把绳索带到树顶树冠上,进行领攀。我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王孜作为技术人员,上树进行采集和调查。另外还有两名摄影师攀到三四十米高的位置进行拍摄。
新京报:这样高的树爬到顶端需要多久?如何保证队员的安全?
钟鑫:我们的技术指导爬得很快,大概半个小时就可以从树底攀登到树顶。我和王孜是初学者,在攀树的前几天才开始熟悉。我们采用的方式叫单绳攀登,是国际上一种成熟的高树攀登方式。它使用一根绳索,承重可以达到一吨以上,一个人的体重完全没有问题。我们主要需要熟悉技术操作和模式切换,需要前期反复练习。掌握了流程后,上下树都是很安全的。同时这也是无痕攀登,把绳索绕系在高处,结束之后由技术指导分段取下,不会在树上留下创伤和任何永久性痕迹。
最开始,我们攀爬得比较慢。我第一天攀到50米高的树杈上就花了一个多小时,此后越来越熟练,最终可以半个多小时攀到六七十米。
新京报:攀巨树要做哪些准备?有何难点?
钟鑫:我们的几位技术指导有长期攀树经验,是国内对攀树非常有研究的人了。攀树之前,我先到云南大理进行了三天的基本训练,熟悉绳索操作。
前期主要难点是把绳子系到高树上,我们尝试了无人机挂绳、弹弓挂绳等多种方式,最终成功,然后再由技术指导一段一段把绳索带至最高处。
攀爬这样的高树需要平衡协调两只脚蹬和踏的力度,并做好腹部发力。我攀登到六十米高度以上后,感觉像在树上做了上百个卷腹。我像尺蠖一样,不断卷曲伸张往上攀爬,这对于刚接触攀树的人来说确实有难度,对体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采用国际测量巨树“金标准”,得到最准确数据
新京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柯团队在西藏察隅县考察时,在成片的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中发现并测量了这棵迄今为止的中国最高树木,今年5月公布的数据是83.2米。为何要对这棵树重新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比之前高0.2米有何意义?
钟鑫:测量大树的方式有三种,激光雷达、无人机挂绳和人工攀爬。
使用激光雷达遥感的方式,人不需要爬树,可以快速获得很多棵树树高的基本值,但它存在局限性。由于树顶端有很多分支,在地面无法直接观测到树梢,无法确定哪个树梢是最高的,所以需要用无人机飞到接近它的水平高度去确定树梢位置,但无人机的高度也存在一定偏差。
本次科考使用了国际测量巨树的“金标准”——攀树直接测量法,即人工攀爬到巨树顶端,确定最高树梢之后,将金属卷尺从树梢放下至地面测量,同时这棵树长在一个斜坡上,还要确定树干基部露出地面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所以并不是树的高度差了0.2米,而是测量方法不同。
这种方法是之前的测量中没有实现的,此次得到了最准确的数值。目前,全世界最高树——生长于美国加州的一棵116米高的北美红杉,以及热带第一高树——马来西亚100.8米高的黄娑罗双,都是通过人工攀爬测量的。
此外,这次也刷新了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采集种质资源的树高纪录。
新京报:此次科考队提到,今年5月和8月两次调查间隔期内,顶芽生长长度在10厘米以上。这是否意味着这棵树以每年30厘米左右的速度在长高?
钟鑫:5月到8月是春夏之间,温度适宜,正是树生长旺盛的时期,所以不能以这段时间的生长速度推测其全年的生长。过了9月以后,察隅天气转冷,冬天还会下雪,这时几乎处于生长停滞的状态,所以不能说全年生长30厘米或更多。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测顶芽的发育状态,确认它是一棵非常健康的树,目前还在生长状态,而不是顶端死亡或者重新再生长侧芽的状态。
新京报:巨树树龄在380岁上下是如何判定的?
钟鑫:关于树龄的测量,我们使用了倒木年轮曲线的方法。同一片森林同种树的生长速率相对一致,这片森林也总会有些树因为狂风、山体滑坡、洪水等原因倒下。我们通过对多棵云南黄果冷杉倒木进行测量,根据胸径和年轮的关系形成数据模型,有一个曲线,再测量这棵树的胸径,对比曲线上的年龄,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年龄。
不同高度枝叶形态差异大,采集标本将开展后续研究
新京报:中国最高树上共发现有高等植物50余种,包括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等多种类型。这些植物是否会和巨树争营养?
钟鑫:这棵树上的50多种高等植物主要是附生植物,大部分生长在20米以下的位置。它们只是借用这棵树的高度获取更高处的阳光和水分,并不跟这棵树形成营养关系和寄生关系,基本上对这棵树没什么妨碍。
云南黄果冷杉是这片森林的建群种(群落的创造者、建设者),它提供了一个高度位置,可以看作大地向天空的延伸,给苔藓或者其他附生植物提供了平台。
我们在整棵树上只发现一种寄生植物,就是松柏钝果寄生,它大概在70米高以上的位置,个头不太大,数量也不太多,基本上不会对这棵树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新京报:对巨树上的标本是如何采集的?未来将开展哪些研究?
钟鑫:我们分层高,每隔3-5米采集这棵树的枝叶和球果。我们发现,这棵树的枝叶和球果非常有意思,高处的枝叶跟低矮处的枝叶形态差异非常大。对于巨树而言,它们获取水分的通道就是通过树的蒸腾作用,把水从地表的高度抬升到80多米的高度。位置越高,这些枝叶获取水分就越困难,它们的气孔密度和光合作用效率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采集这些标本,将通过它们的形态和分子数据,验证树叶在不同高度不同的光合作用效率。
新京报:此次同步发布了巨树等身照,给巨树拍等身照难度大吗?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
钟鑫:巨树等身照的拍摄是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老师带领的团队负责,由四名科考队员精密协作完成,先用无人机每隔几米拍三张到六张的一组照片,然后再隔几米一组,一直拍到树顶,这样得到160多张不同高度的照片,后期通过拼接完成。整体画幅超过3.5亿像素,可投屏于百米巨幕以展现巨树细节。
以往国外拍摄巨树,会用单反相机拉一根很长的绳索完成拍摄,我们使用无人机大大减少了这类繁琐的工作。更繁重的工作在后期合成上,不同高度的照片要合成同一张照片,后期要用大量的精力调整每张照片的透视,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据我所知,这也是我们8月完成拍摄后,10月初才公布巨树等身照的主要原因。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