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赢主任:带状疱疹的治疗重点是什么?答案是保护神经和治痛
近日,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疼痛科诊治了多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发病部位包含胸背、腰腹、颜面,疼痛程度重,夜间影响睡眠,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其中一位老年患者,发病初期,表现为一侧颜面部皮肤疱疹和疼痛,就诊当地医院,诊断“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等相关治疗,疱疹虽然消褪,但疼痛未见好转,反而加重。发作时,痛苦的惨叫声,让邻居们都跟着捏了一把汗。这期间,家属还曾寻求民间的巫医帮助,巫医表示他也爱莫能助。多方打听,找到高新区人民医院疼痛科。虽然患者错过神经治疗的最佳时间窗,但医生没有放弃,通过两次精准的脉冲射频神经调控治疗,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发作次数得到有效控制,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高新区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赢介绍说,很多人对这种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甚至粗浅地认为这只是简单的皮肤病,即便是得过“带状疱疹”的人,对它的危害,也不甚了解。还有一些病人还执迷“土方”,待到疱疹褪去,疼痛残留,痛苦地走上漫长的治痛之路时,才追悔莫及。实际上,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让治痛变得非常复杂,毕竟疱疹后遗神经痛,目前仍是“世界级”的医学难题。特别是颜面部及四肢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如果不能得到彻底治愈,后遗痛的治疗将非常困难。
带状疱疹,是由于儿时感染原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之后,病毒潜伏于神经系统,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如熬夜、劳累、着凉,年老体弱等)病毒再次被激活,便会沿两到三根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扩散至相应的皮区或相同节段的神经组织复制,对神经造成损伤,表现出疼痛和疱疹两个特点。发病本质就是神经受病毒感染,造成神经损伤。所以,急性期治疗的重点是抗病毒,有效地保护病变的神经,控制疼痛。疱疹只是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切不可本末倒置。其实疱疹即便是不治疗,随着病毒的凋亡也会自然消褪。
带状疱疹需要规范治疗,防止后遗神经痛发生。张主任说,带状疱疹在60岁以上的人群发生率高,传统治疗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高达65%以上。有不少患者甚至医生,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都存在误区,认为疱疹消褪了,疼痛就跟着好了;或者就默认得了带状疱疹,注定是要遗留神经痛,治不好的,以此耽误或者放弃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保护神经,降低疼痛发作频率,毕竟一旦出现神经损伤,很难彻底恢复,因此强调疼痛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发病后72小时内,为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后遗痛的发生率与年龄、病程、疼痛程度成正比,颜面部及四肢后遗痛的概率较其他部位高。所以,一周之内有效的抗病毒,完善的疼痛控制,充分地神经保护,是防止后遗痛的关键。发病的急性期内,传统的药物抗病毒、治痛、营养神经药,没有办法在短期内达到,使病毒快速灭活、疼痛控制完善、神经充分保护的功效,所以才有后遗痛的高发生率,给病人及医疗资源带来巨大的负担。
张主任再次强调,急性带状疱疹的治疗,只关注疱疹是非常危险的,短期内高效的灭活神经根处的病毒及对神经根的有效保护,才是治疗的关键。当出现皮肤疼痛和疱疹时,建议及时就诊疼痛科,会避免很多弯路。其他科室确诊此病疗效不好时,更要就诊疼痛科,因为我们除了药物治疗为基础外,疼痛科特有的神经阻滞、神经调控技术,迅速达到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缩短病程,这是其他科室所做不到的。
张主任特别强调,如果颜面部及四肢部位的带状疱疹,如果急性期不能“干净利索”治愈,一旦遗留后遗痛,即便是疼痛科最后一招“撒手锏”——神经毁损,也无法进行操作。因为无论是病人和医生,面对神经毁损后,将对视力或四肢功能造成严重伤害的残酷现实面前,都将无法做出最佳选择。(王晓川)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