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为啥逆势投资中国

早上就看到德国蔡司集团开始在中国苏州继续投资了,很高兴!联想到几天前宝马集团的mini电动车项目和自己的合作伙伴长城集团落户江苏。虽然美国等国家一直鼓吹在经济上脱离中国,但是欧洲比如德国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加码中国,请看看近期德企在中国的主要投资计划:宝马mini电动车生产线整体搬迁至中国张家港,与长城合资光束汽车,专门生产纯电mini;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投资100亿欧元新建新戊二醇(NPG)装置;德国大众宣布168亿在华投资项目和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宝马投资百亿人民币扩建沈阳高压电池生产中心;汽车动力总成企业德国FEV公司落户沈阳中德园;奥迪一汽合作的182亿元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长春,比亚迪和一汽的合资工厂也已经开始建设,预期2023年下半年正式投产。

据统计,德国企业上半年在国内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投资总额高达100亿欧元。那么,为什么德企会不断加码中国市场呢?主要是因为和中国市场联系过于紧密,市场供应链导致的,和印度越南等国家相比,德国企业大多数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强调产品的上下游以及配套能力,虽然越南等国家土地和人力成本较低,但是产品配套能力很弱,比如生产汽车的高质量钢材,汽车电子产品等等。他们的配套能力,物流运输能力,都不是和中国一个级别的,更谈不上国内研发能力了,何况德国汽车产业在中国早已是生根发芽,早就离不开中国强大的市场内需了。再加上欧洲因为俄乌冲突,造成能源紧张,没办法很多德企关闭了国内工厂,千里迢迢跑到中国内地去投资。目前,德国企业外迁的主要目标国是美国和中国,美国是政治需要,中国则是经济和战略需要。欧洲企业尤其是德企大规模涌入,对我们国家当然是好事,不仅解决很多就业问题,而且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能对当地政府的税收提高贡献。当然由于部分日资,韩资和美资不断逃离中国,德企进入表明资本仍旧是逐利的,中国市场的成熟度远非印度和越南等国家能够相提并论,越南生产的手机质量很难达到质量要求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已经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产学研结合都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如果外资企业不能逐步适应中国市场,很可能就被淘汰出局,比如当初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服装加工企业,现在还有市场吗?这部分不外迁也不行,换回来的是技术密集企业,比如蔡司集团的投资,生产的产品就远远不是服装这类产品,而是医学显微镜等高精尖产品。某种程度来说,产品的升级换代就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提高。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