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卢氏】范蠡,行走的传奇


范蠡,行走的传奇

作者:郑俊甫

卢氏盆地最东端有一座贸易重镇,叫范里镇。洛河经范里穿山河口峡谷出县境,海拔1800多米的象君山矗立于镇东,形成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迎河,中间低洼的浅盆地状。范里镇的十八盘岭坡陡弯急,易守难攻,为县东之门户。元代在此设关,名虎豹关。据清光绪版《重修卢氏县志》记载,越国名臣范蠡,曾沿洛河途经范里,并在此居住经商。“范里”镇,因此而得名。在范里村东北五里处的新庄村,建有一个“袖珍”公园——西子公园。园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尊西施头像和范蠡的雕塑。公园简陋,塑像粗粝,却蕴含着历史的厚重,寄寓着范里人对范蠡的尊崇。

岁月流年,时间苏醒,两千多年前春秋末期一个小小的片段,在“范里”这片土地上泛着青铜的光泽。范蠡辉煌的一生跨越沧海桑田,八十八载的生命历程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写满了一篇沉甸绵长的故事,或者说更像是传奇。

公元前468年,历经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终于一雪前耻,扬眉吐气,成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在大摆庆功宴的那天,助越灭吴最大的功臣范蠡却留下了一封辞职信,要归隐园田。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一件难于理解的事情,入吴为质,整整三年,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吃尽了人间所有的苦。现在好了,“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该喘口气了,该享受人间的繁华了,你却要走。为什么呀?越王勾践也想不明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面对闹辞职的范蠡,恩威并重道:“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我要跟你平分天下,共享荣华,你要是不答应,我就治你的罪。然而,并没有什么作用,去意已决的范蠡还是驾着一叶扁舟,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给目瞪口呆的越王一抹潇洒的背影。是年,范蠡已经68岁了。

范蠡落脚的第一站是西湖。因为夫人喜欢这个地方,每日读读书,泛泛舟,优哉游哉,范蠡打算跟家人一起在这里养老了。这时候,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同为助越灭吴功臣的文种,被越王赐死了。这件事对范蠡的刺激非常大,因为辞职前,范蠡曾经提醒过自己的这位好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奈何文种不听。文种觉着,自己的抱负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才华还不曾纵横。现在好了,“走狗”烹了,一切成空。下一个,该是他范蠡了吧?于是,范蠡丢下刚刚营造好的安乐窝,携妻带子,逃到了齐国。在海边找了一处地方,结庐而居。这还不够,为了彻底销声匿迹,范蠡还隐瞒了姓名,从此改名鸱夷子皮。

这是范蠡离开越国后,寄居的第二站。在这里,范蠡开始了他另一段开挂的人生。《史记》说他“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落脚没多长时间,范蠡就成了千万富翁。他怎么做到的?除了开荒耕田种粮食,范蠡还兼营副业,开始做起了买进卖出的生意。他和农户、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同,到年底,如果商品涨价,就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也会严格履行合约。从而拥有了一大批稳定而优质的合作伙伴,大大降低了成本。短短几年,范蠡就成了齐国首富,家资巨万,而且其乐善好施,人们称颂他“富行其德者”。据载,范蠡有一位合作伙伴,曾经在范蠡资金短缺的时候,赊给他大批货物。后来,合作伙伴去找范蠡结算,不想半途遇到强人,行李被抢,其中就有范蠡签下的借据。合作伙伴忐忑不安地向范蠡讲明缘由,范蠡二话不说,不但结清了欠款,还付了合作伙伴一大笔盘缠。从此,范蠡声名鹊起,在圈里树立了很好的威信。

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业行为吧?那个同样以经商著称的孔子门生子贡,算起来还是范蠡的小师弟。范蠡的名声越传越响,最后传进了齐王的耳里。这时候的齐国桓公在位,管仲为相,正在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有了称霸中原的意向。齐王为了自己的诗和远方,不断招纳贤才,听说海边有位贤能的人,立马请到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但这离范蠡的理想相去甚远,否则他也就不会泛舟五湖。范蠡在相国的任上呆了一段时间,忧心忡忡地跟家人说:“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只携带着细软,悄悄离开。

这一次,范蠡选择了宋国的陶邑(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定居了下来。之所以选择陶邑,是因为这里处于宋、齐、楚、越等国的交界,是当时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道路通畅,经营便利。范蠡和家人又开始了耕种放牧的生活,同时做一些货物的买卖。

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范蠡的经商之术逐渐开始变得成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他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他会根据当地的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实情,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范蠡对商品价格的涨跌趋势,也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出如金玉。”透过市场上某种商品的多寡,就可以预测其价格发展的趋势。一种商品,其价格昂贵,可以获取极大的利润时,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去生产,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多了,价格就会下跌。反之,一种商品价格极为便宜,必导致很少有人愿意生产,以致供不应求,于是价格就会上涨。范蠡还提出了一个“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的“待乏”原则。在水灾之年做车的生意,在旱灾之年做船的生意。粗听似乎违背常理,其实蕴含着大道理。因为水灾时,大家都在做船的生意,利润必定不高。而车的生意此时却无人问津,如果趁机囤积一批车,水灾一旦结束,车将成为特别紧俏的商品,价格必然上涨。将水灾之年囤下的车抛出,就能迅速获取巨利。

范蠡经商期间,打听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他知道,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难,马匹在吴越卖掉也不难,而且肯定有不菲的利润。可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千里迢迢,花费的盘缠且不说,当时已是战国初期,群雄并起,到处兵荒马乱,各国都在忙着攻城略地,扩展疆域。沿途的强盗也不少,很多做长途生意的,都纷纷关门歇业。这时候,铤而走险,运一群良马,很可能到不了吴越就会被抢去。后来,范蠡听说附近有个名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用巨资买通沿途强人,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去。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榜文上说自己有一个马队,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获利颇丰。

范蠡的很多经营之道记载在《计然篇》中,讲求根据需求作出变化以及“物极必反”的道理,强调“劝农桑,务积谷”、“农商兼营”等。范蠡有一个著名的经商理论——“三八”价格,农末俱利。范蠡以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

范蠡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后来生意越做越好,几年的工夫,就积累了亿万家财,成了陶地首富。有一次,范蠡经商路经卢邑,在一个集镇闲逛。范蠡原本觉着,一个小小的卢邑,远离京都繁华之地,偏安于群山怀抱,必定是人烟稀少,景象荒凉的吧。可是,一路逛下来,却发现镇上很是热闹,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人们熙熙攘攘,连大树底下也摆满了杂货小摊,有皮毛肉类和各种山货。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禹带领卢邑人劈山开石,疏通河道,洛水东流,水位下降,留下一片几十里的大湖,人们才在湖边镇上安居乐业。

范蠡通过走访,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范蠡觉得商机来了,于是在当地开了商铺,开始收购山货。他收购的山货价格很高,没多久,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库房。范蠡找人把每种货物挑拣分类,按各地商贾需求,把货物用牲口驮运出山。出售后,再到市上购回食盐、葛麻布衣和各类日用杂货等。往返的利润一盘算,很是可观。后来,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效仿,学着做生意,卢邑渐渐成为富庶之地。某日,一家收山货的店铺不小心失火,范蠡的店铺就在隔壁,也被殃及,随之起火。接二连三,一条曾经热热闹闹的街,很快陷入火海。镇上的人往来呼号,忙乱着救火,范蠡却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到附近的镇上去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筑房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大家都开始搭建新房,范蠡采买回来的东西正好派上用场,人们争抢着购买。范蠡被烧毁的店铺虽然损失惨重,但卖砖瓦木材赚到的收益,数倍于店铺所值,同时也帮助了大家。范蠡在卢邑经营了几年山货,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把绝大部分资财都送给乡邻和穷苦人,人们感谢不尽。卢邑县令为了感念这位伟大的商人,就把莘川村命名为“范蠡村”。

范蠡的一生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后人评价说:“春秋战国五百年,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唐代诗人李白在《悲行歌》中有言:“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就身自退。”元代王昙也在《留侯祠》中写道:“君不见五湖范蠡载西施,一舸鸱夷去已还。”范里当地已经开始打造文化古镇和“范蠡文化产业园”,要把这位“商圣”的魂始终留在范里。范里,作为一座商业重镇,东连洛宁,南接栾川,商业交流自古繁华。算起来,应该也是得了范蠡这位“商圣”基因的传承吧。


(来源:卢氏部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