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川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迁徙史,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到南方经历了五次大迁徙,也正因为如此,慢慢孕育、形成和发展成为了客家民系。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岭南的百越发动了3次战争,最终占领岭南,并任赵佗为龙川令,战后留下30万秦军镇守岭南,这30万秦军并不是客家人,而是广府人的先人。

那么怎样才算客家人呢?客家祖先都是以家族的方式迁徙的,并不是个人的方式迁徙,他们非常重视和继承家族的传统,维护家族文化,不容易被其他土著同化。

客家人无论迁徙到哪落地生根,首先就是要立祠堂、祭祖和修家谱等,客家人把这句谚语常记于心:“宁买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由此知道客家人非常的重视并继承家族的传统文化。

客家人迁徙中,一般会选择靠山的地方,客家老话常说“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虽山区环境恶劣、条件落后,但竞争相对小,受到外界文化干扰小。客家人非常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语言、风俗等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四川是我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也是客家人口最多的西部内陆大省。四川民居作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极富地方特色,自成体系,发展出一套适合山地、丘陵地谋生的生活方式。

大分散、小集中是一种新的聚居形式。小集中以原乡原籍原宗为聚居基础,聚居区内家族单位变小,必然导致居住空间变小。其中比较典型的客家民居是在川中地区,主要类型行一堂屋、二堂屋等。

所谓“二堂屋”,即进门间为下堂屋,正房中为上堂屋,上、下堂屋间为天井,同在中轴线上。左右厢房无门壁而开敞,正房三间,无楼,下房三间,中为下堂屋兼门厅,四围封闭,少窗。

客家土楼、碉楼民居的分布,以土楼民居特征最易识别,主要是方形、长方形平面,体量小于原乡土楼。有些周围附加木构瓦顶形成合院,反映出四川客家土楼与中原合院的融合。

附近武隆、南川、巴县受土楼影响最大,因当地不全是客家人,虽成为川中碉楼民居集中区域,但大大缩小了防御单体体量,民居自成一格,但可明显看出土楼的影子。

其他非纯客家人居住地区,尤其山区和边远之地,也有建碉楼的习惯,但比较分散,且与客家人二堂屋及四合院相结合。川中客家人把原乡土楼和二堂屋两种形式在川中进行结合发展。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民居因地形、地势的不同、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多姿多彩的形式。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