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养出失控的孩子


那天,和朋友聚会,看到了这么一幕。


妈妈不停地给孩子夹菜:“来,宝贝,吃点这个,这个有营养,吃了对身体好。”


孩子呢,则又哭又闹:“不嘛,我不想吃,我要出去玩,去坐滑梯。”



被孩子闹得实在没办法的妈妈,无奈地抬起头,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爸爸,希望他能出来阻止一下孩子。


爸爸呢,则全程在那里专心地看着手机,只是不时地抬起头,皱皱眉头,颇有些不耐烦地训斥着孩子:“怎么回事,好好吃饭,不许闹。”


看着烦躁的爸爸、为难的妈妈、哭泣的孩子,我不由得在心里深深叹了口气。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大概率,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周围似乎经常在上演,爸爸忙于工作,经常不见身影,妈妈则在日复一日的繁忙与劳累中,变得焦虑暴躁。


而孩子,则在看不见身影的父亲、看不到笑容的母亲、感知不到温度的家庭中,被深深地伤害了。



央视有一个2分钟的公益广告《提款机爸爸》,看哭了很多人。


妈妈带着女儿到提款机取钱:“爸爸给我们钱,我们去买东西了。”


女儿扬起稚嫩的小脸:“爸爸不去吗?”



在她的心理,对爸爸的全部记忆,只是这台提款机。



过年了,窗外响起了鞭炮声,她跑到提款机,对着屏幕说了声:“爸爸,新年快乐。”



屏幕上出现了这么一句很扎心的话:“童年只有一次,多陪陪孩子。”



这样的场景,很多家庭都在上演。


他们总是对孩子说:“等爸爸忙完了,就回来陪你。”


可是不知不觉间,他们尚未忙完,孩子已然受伤。


胡慎之曾一阵见血地说道:“如果爸爸缺席,会让孩子终生缺钙。”


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代表的是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仅是强健的体魄,还包括性格中的力量感,也就是孩子独立、勇敢、顽强、富有责任感的品格。


如果爸爸缺席了孩子的成长,他们就无法将这份力量传递给孩子,而内心没有力量的孩子,则无法很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果成长过程中父亲缺位,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一位网友说:“我在上中学之前,很少见到爸爸,我始终认为,全世界能依靠的只有我自己。根深蒂固,个性强硬,固执似铁,不知道温柔是何物。”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一个好父亲?胡慎之老师说,好的父亲有五个职能:


☆供养:给予物质供养;


护佑:给予安全感;


规训:设立规则;


传道:传递价值观;


胜利:成为好榜样。


从小没有爸爸陪伴的孩子,如同大树没有了根基,变得脆弱、飘摇。


他们的身边,没有强有力的“掌舵人”,被浓浓的“无力感”所吞噬,从而变得胆小、自卑、害怕失败。


在遇到困难时,不懂得如何突破自我,更不敢去探索更加宽广的世界。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焦虑,就如影随形。


小的时候,担心孩子吃不好,不健康,上学了,担心他们成绩不好,性格不开朗,长大了,又担心他们遇到困难,不开心。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妈妈们如此焦虑?


事情多:因为爸爸的缺位,妈妈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高标准:过高的期待下,孩子烦躁,妈妈着急。


亏待自我:失去了自我,放弃了成长,因为亏待而倍感焦虑。


当妈妈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会因此寸步难行。


被誉为“硅谷教母”的埃丝特·沃西基讲述了她教过的一个学生的故事。



这个学生参与了校报主编的竞争,却最终落败,她很难过:“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竟然没能当选。”


埃丝特想着给这个学生一点安慰,但她一点都听不进去,于是,埃丝特决定和她的母亲谈一谈。


出乎她意料的是,电话那一端的母亲大哭:“孩子落选,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还是我做得不够好?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保证我的第二个孩子当选?”


埃丝特终于明白了,原来,问题的根源就在母亲身上。


正是母亲的太过焦虑,才让孩子变得太过脆弱。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与母亲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结,从母亲那里获取温暖、呵护、关怀,以及丰盈的精神滋养。


如果母亲一直处于高期待、高焦虑的状态下,孩子们得到的感受就是:我很差,我做不好,我不能让妈妈满意......


时间长了,他们会认同这个感受,他们无法尊重内心渴望长大、希望独立的需求,也无法能看到自己身上能够争取独立的力量。


于是,被压抑的孩子们,或者选择逃避,变得冷漠淡然,或者选择反抗,变得厌学,甚至,厌世。


孩子的童年本应是充满色彩和希望的,当这一切被无情地剥夺时,他们的内心,只剩下了一丝无望与叹息。


他们的世界里,也只剩下了灰白的色彩。



卢悦老师说过,父母与子女最好的关系,是等边三角形。



父亲用力,母亲用心,父母相爱,孩子方能健康前行。


每一个幸福有爱的家庭,都是父母一起参与其中,是“共努力、齐奋进”的共同奔赴。


1、父亲不缺席,用力教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帕克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追踪了将近400个家庭,详细记录了父亲和母亲在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差异,发现:


母亲跟孩子玩的方式更模式化,较少兴奋度;父亲则更容易带孩子玩激烈的运动,比如摔跤、捉迷藏等,并由此教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身体与调控情绪。


那些被父亲从小陪伴着长大的孩子,内心是踏实的,心态是健康的,将来,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也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母亲不焦虑,用心爱


母亲情绪平和,心才安,家才暖。


身为母亲,我们要努力做到不强求,不纠结,把脚步放缓一些,正如日本高人气杂货店店主后藤由纪子在《七分刚刚好》中说的:有能力,就努力做;没能力,就适可而止。



在她看来,妈妈不是超人,只是凡人。而孩子的每一种人生,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


放下焦虑,做一个“清爽”的妈妈,在云淡风轻的笑容中,打开孩子的心结,让他们,活得快乐、愉悦。


3、父母共携手,孩子方心安


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个问题:夫妻双方究竟应该谁来带孩子?


一位网友说:“要说应该,那就是,父母都应该参与到其中,一起携手,彼此补位。”


我的一个朋友,家庭氛围很好,夫妻两个都全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中,互相分工,共同配合。


每个周末,一个人带孩子出去玩,另一个则在家里做饭,之后,全家一起吃饭聊天说笑,幸福感爆棚。


父亲全程参与,母亲笑容满面,孩子快乐成长,这才是一个好的家庭应有的模样。



有人说,孩子的“有爱”和“缺爱”之间,只隔着父母的一次用心。


用力参与,用心呵护,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吃个饭、爬个山、逛个公园、看场电影,然后,拉着孩子的手,感知温暖,传递力量。


和谐稳定的家庭,不仅是每个人栖息的港湾,更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不缺席的爸爸,给了孩子生命最初的安全感,保护孩子一生。


不焦虑的妈妈,给了孩子世间最温柔的情感,托举孩子一世。


相信,在父母的手心里长大,被爱包围的孩子,总能得到岁月的厚待。


作者 | 夏小雨,一个热爱生活的资深财务女,此生唯两大理想,一支笔,一束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