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噎食窒息引悲剧,“背靠背”调解化纠纷

记者 杜洪雷

2022年5月,淄博市淄川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委”)收到了纠纷当事人送来的一面锦旗。原来,当事人亲属在某医院住院期间因噎食窒息死亡,就赔偿问题与院方发生争议,多亏医调委成功化解该起纠纷。

患者住院期间噎食窒息死亡

2020年3月,50岁的患者刘某到医院就诊,医院以“精神分裂症”收住入院。住院期间经院方系统治疗后,刘某病情逐渐稳定,精神状态逐步好转。由于刘某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故持续住在医院进行长期治疗。2022年4月,刘某在吃饭过程中突然倒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后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最终抢救无效,刘某因噎食窒息死亡。

刘某亲属听说此事后,聚集数十人到医院讨要说法。医院与刘某亲属多次沟通交流,可是并没有见效,于是向医调委提出求助。调解员详细了解纠纷缘由后,征求医患双方意见,受理了该纠纷。

随后,调解员根据调解需要,立即组织双方进行听证会调查。听证会中,调解员对医调委性质、调解原则、双方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调解程序等进行了详尽告知。

赔偿数目差距大陷入僵局

接着,医患双方分别就该医疗纠纷做了详细陈述。调解前,患方对本次纠纷也做了梳理,就相关案例的赔偿问题及刘某在医院的噎食过程中医方存在的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及观点。刘某亲属称:“刘某噎食死亡是医方监管不到位,噎食后抢救不及时造成,而且明知患者容易噎食还吃干性食物,刘某噎食后也没有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错过了抢救时间。”刘某家属称,他们查询过类似这种精神疾病在医院噎食死亡的案例,最少的也理赔20多万元,医方应承担责任。

某医院辩称,他们医院要求对患者每1小时巡视1次,刘某住院两年期间精神状态都很好,没有出现任何事情。刘某为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精神药品,病人吞咽功能减弱,就餐发生噎食。发生意外后,医院方面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抢救,也及时进行了转院,院方自认并无明显过错。

在听取双方的陈述争辩后,调解员根据双方存在的争议及该纠纷的性质制定了调解方案。因本案比较特殊,患者是因噎食死亡,并不属于诊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医调委告知双方可以选择医疗事故鉴定、法医司法鉴定后再调解,也可以在医调委的调解下,双方协商处理。

患方亲属经商议后考虑家庭困难等情况,提出双方协商处理,要求医方赔偿14.5万元。医方称院内意见补偿患方2万元。刘某亲属不同意,认为赔付的数额太少,医院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因医患双方就赔偿数额意见相差太大,各自态度又非常坚决,谁都不肯让步,调解再次陷入僵持状态。

“背靠背”调解引导双方各让一步

考虑到双方态度坚决,且刘某亲属情绪比较容易激动,调解员随即采取了“背靠背”的调解方法。调解员先安抚了死者家属的情绪。经过反复做工作,刘某亲属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在与其他亲属沟通后,表示同意就赔偿金额做出让步。

另一方面,调解员加强与医方的联系沟通,从刘某家庭情况及本次发生意外的实际出发,医方也表示认同,愿意做出适当赔偿。经与双方充分沟通后,见时机成熟,调解员立即组织医患双方再次进行面对面调解。在调解员的沟通、协调下,双方最终在赔偿金额上达成一致。

经调解,在医调委的见证下,医患双方自愿签订调解协议书:医方赔偿患方10万元人民币,此纠纷即一次性处理终结,双方不再为此事发生争执。通过回访,双方对调解结果均感到满意。

在医疗纠纷实践中,随着公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纠纷处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加之医疗活动的专业性较强,医院与患方沟通困难。调解员在调解此次医疗纠纷过程中,除了引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的司法解释外,更多的是积极贯彻以人为本、同情患方、寻求妥协、化解纠纷的要求,最终使患者亲属与医院达成调解协议,从而妥善化解纠纷,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医患和谐。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