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探秘:隆宗门上遗留200年前的箭头,嘉庆皇帝遭受耻辱的事变

大千视野·万象观止

览故宫600年沧桑,探秘紫禁城

每个建筑、每个角落的历史奇闻异事。

本期:隆宗门

1813年,大清嘉庆十八年初的一天,紫禁城内一片喊杀声,混战中突然破空射出一支箭,命中了隆宗门的匾额。居然有人攻进了防卫森严的紫禁城。

在此之前,一名太监打开了西华门的大门,天理教200多人的队伍蜂拥而入,直逼到隆宗门前,如果过了此门就是紫禁城的内廷,包括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和皇子、妃嫔们住的后宫就可畅通无阻了。

在防卫森严的紫禁城怎么会轻易攻入呢,隆宗门匾额的这枚箭矢,为何200年来没有将它拔除,如果现今去故宫的隆宗门参观,依然能看到这枚已经腐朽的只剩箭头的历史遗留。

红圈处为200年前箭头

隆宗门简介

隆宗门位于故宫紫禁城乾清门广场西侧,是内廷和外朝的重要通路连接点。内廷的乾清宫在雍正皇帝之前一直都是皇帝的居住宫殿,还有当时的嘉庆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包括其他后宫妃嫔、皇子的居住之所都在一处。进入隆宗门就是进入了皇帝的家。

隆宗门可见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一处森严的禁门,非重要的事务,未经召见不得随意出入的地方,这么重要的位置怎么会被民间的教众轻易攻到的呢?

隆宗门

天理教由来和隆宗门事变细节

天理教,源于白莲教的一个支派或者说名为“八卦教”。因为清朝时期活跃在民间的教派众多,各有各的信奉和崇拜的对象,所以其真实由来和渊源不是很明确。

最权威和较为真实的说法是由北京附近的红阳教和坎卦教,以及河南境内的中震卦教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早在隆宗门事变之前的嘉庆十六年,即1811年,天理教就开始策划起义的相关事宜。由北京、河南、山东的教中势力联合进行,最终目的就是先攻取北京紫禁城。

再由山东和河南分别夺取当地政权,然后联合多路并进。并且收买宫内太监做内用,趁嘉庆帝离开皇宫之际,占领紫禁城,把满清皇权赶出关外。

天理教

嘉庆十八年初(1813年),嘉庆帝出宫去承德围场狩猎之际。按照先前计划,天理教教众起义军200多人,化妆改扮分批进入北京城后,再集合兵分两路,从紫禁城东、西华门开始进攻。

此时皇宫内太监刘得才做内应,打开了紫禁城西华门的大门,教众们鱼贯而入,一路厮杀来到隆宗门前,太监刘得才说只要过了隆宗门,就是真正进入皇帝的老窝了。

可是隆宗门管理严格,不可能随意打开,天理教徒决定翻墙进入。皇宫内留守的皇子和妃嫔惊慌失措,少数守卫将兵们竟然开始逃跑。

西华门

当时的皇子、后来的道光皇帝急忙带人抵抗,用手中的一支鸟铳打死了两个翻墙的教徒,这下让起义教众们有点心慌,以为有军队埋伏,攻势随即减缓一些。这给随后赶来的京师火器营,健锐营赢得了时间。

最终双方经过激战,教徒们始终不是护卫禁军的对手,起义军最终被击退而平息。而此时的嘉庆皇帝还在从承德回京城的路上。

而同时,在河南的天理教同伙因其消息泄露,被当地官府逮捕,此次震惊朝野的叛乱,全盘结局是以失败而告终。

来源于网络图


这次隆宗门事变,让嘉庆帝无比的愤怒和焦虑。在他看来,一帮200多人的乌合之众竟然打进皇宫,这种事从汉唐宋明各朝以来还是头一次,对自己可谓是奇耻大辱。

嘉庆回京来到事发地隆宗门前,抬头看到了射在隆宗门匾额的那支箭矢,嘉庆皇帝若有所思,随后严令下去,不要拔除此箭,让它永远留在那里,以作警示后人之用。所以那支已经腐朽的只剩残存的箭头,至今仍在隆宗门的匾额之上。

红圈内为隆宗门箭头

隆宗门见证的历史

隆宗门作为除外朝正门之外,可以直接进入内廷后宫的所在,是皇帝住所的一道重要禁门,不能随意出入,所以遇上重大事件才能打开,比如以下事件:

清朝历史上的皇帝并不都是死在皇宫内,他们有的是死在紫禁城外的皇家园林,比如:康熙崩于畅春园、嘉庆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崩与热河行宫、光绪崩于中南海的瀛台,这几个皇帝死后,他们的“梓宫”回紫禁城都是从隆宗门迎入的。

故宫老照片

结语:嘉庆帝用隆宗门的这支箭来做警示,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后来的大清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而且自乾隆末年之后,嘉庆皇帝开始,清朝已经慢慢地病入膏肓,吏治腐败、天下民怨四起,嘉庆帝虽有强国之心却没有匡扶之力,把遗愿留给后世子孙完成,但又不知封建王朝已经是末路。

持续更新请关注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故宫##历史故事#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