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文之一〇一——《笠翁对韵》之“九青”

《笠翁对韵》之“九青”

撰稿:成宇 | 主讲:成宇

童声诵读:邵剑儒 指导教师:李静

上期答案

竹篮装笋母怀儿

这个下联对得工整巧妙,和上联一样暗含几层比喻,而且和上联意境相合,堪称绝对。张英连连点头称赞。原来这侍女虽是贫苦人家出身,幼时也读过一些诗书,灾荒之年被卖做女婢,她小时侯常在家乡提竹篮挖笋,正是提篮挖笋的生活经验,使她对出了下联。

《笠翁对韵》之“九青”

庚对甲,巳对丁。魏阙对彤庭(1)。梅妻对鹤子(2),珠箔对银屏(3)。鸳浴沼(4),鹭飞汀(5)。鸿雁对鹡鴒(6)。人间寿者相(7),天上老人星(8)。八月好修攀桂斧(9),三春须系护花铃(10)。江阁凭临,一水净连天际碧(11);石栏闲倚,群山秀向雨余青(12)。
危对乱,泰对宁(13)。纳陛对趋庭(14)。金盘对玉箸(15),泛梗对浮萍(16)。群玉圃(17),众芳亭(18)。旧典对新型(19)。骑牛闲读史(20),牧豕自横经(21)。秋首田中禾颖重(22),春馀园内菜花馨(23)。旅次凄凉,塞月江风皆惨淡(24);筵前欢笑,燕歌赵舞独娉婷(25)。

注释

(1)魏阙(què)对彤(tónɡ)庭:魏阙,高大的城阙,借指朝廷。彤庭,帝王的宫殿。

(2)梅妻对鹤子:北宋隐士林逋,长年隐居于杭州西湖之孤山,终身不娶,以植梅养鹤为伴,故称“梅妻鹤子”。

(3)珠箔对银屏:饰有珍珠的垂帘和银饰屏风。珠箔:即“珠帘”。

(4)鸳浴沼:鸳鸯在池塘中戏水。沼,水池。

(5) 鹭飞汀:白鹭在沙洲上飞翔。汀,水边平坦的沙洲。

(6)鸿雁对鹡(jǐ)鴒(línɡ):鸿雁,大雁。鹡鸰,生活在水边的一种鸟。

(7)人间寿者相:寿者相,长寿者的面相。

(8)天上老人星:天上的南极仙翁。

(9)八月好修攀桂斧:神话传说,吴刚因学仙有过,罚他砍月中桂树,桂树高五百尺,砍后伤口复合,所以吴刚要永远砍下去。古代科举登第称之为攀桂,这句话也指考生在八月份参加科举。

(10)三春须系护花铃:明代宁王爱花,曾经作护花铃,蜂、鸟落在花上,铃铛就会发出响声惊走它们。

(11)江阁凭临,一水净连天际碧:化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江阁,指耸立在武汉长江边的黄鹤楼。

(12)石栏闲倚,群山秀向雨馀青:倚石栏杆,眺望雨后青翠秀丽的群山。

(13) 泰对宁:泰,平安。宁,安宁。

(14)纳陛对趋庭:纳陛,登上宫殿的台阶。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论语》记载:孔子的儿子孔鲤,一次趋庭而过,被孔子叫住,问他学诗学礼的情况。以后就把见父亲叫趋庭。

(15)金盘对玉箸(zhù):玉箸,玉制的筷子

(16)泛梗对浮萍:泛梗、浮萍,是指浮动在水面的浮萍和草茎。比喻飘荡不定。

(17)群玉圃:群玉,仙山名。中国自古就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传说群玉山上有瑶圃,是西王母所居之地。

(18) 众芳亭:众花聚集的亭台。

(19)旧典对新型:旧典,旧的典籍、制度。新型,新的典籍、新制度。

(20)骑牛闲读史:指李密牛角挂书的典故。瓦岗寨义军领袖李密,幼年勤奋好学。他听说名师包恺在缑山,便骑着牛,去缑山拜师,牛角上挂着《汉书》且行且读。

(21)牧豕自横经:汉代公孙宏,少年贫穷而好学,为人放猪,常带着书籍边放猪边学习。

(22)秋首田中禾颖重:七月,田间谷穗饱满沉重。秋首:即“首秋”,农历七月。禾颖:带芒的谷穗。

(23)春馀园内菜花馨:三月,园内菜花芳香浓郁。春余,晚春,指农历三月。馨:香气远闻。

(24)旅次凄凉,塞月江风皆惨淡:旅途中倍感凄凉,边塞的月光、江边的清风令人感到悲凉。旅次,旅途中寄居之所。

(25)筵前欢笑,燕歌赵舞独娉(pīnɡ)婷(tínɡ):写宫廷中的奢靡生活。娉婷,姿态美好,亦指美女。古时燕赵人善歌舞,后以“燕歌赵舞”泛指美妙的歌舞。

今天我们讲“九青”。这个韵部共69个字,分别是:

丁 仃 厅 叮 宁 汀 刑 廷 邢 伶 听 形 灵 町 疔 盯 钉 陉 咛 囹 坰 泠 泾 经 苓 青 亭 俜 型 屏 庭 扃 星 柃 玲 瓴 荥 荧 冥 娉 瓶 铃 停 棂 硎 羚 翎 聆 萍 萤 蛉 铭 婷 惺 猩 蜓 溟 腥 零 龄 暝 蜻 霆 瞑 螟 醒 酃 馨 醽

这些字现在都归入了中华新韵的“十一庚”。

这个韵部中的典故里涉及了不少关于刻苦读书的内容。比如“骑牛闲读史,牧豕自横经”,这个对联的上联讲的是隋末唐初瓦岗寨义军首领李密的故事。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司徒李弼;祖父是北周的太保、邢国公李曜,父亲是隋朝的上柱国、蒲山郡公李宽。李密在隋朝末年帮助杨玄感筹划起兵反隋,失败以后投奔了另一股反隋力量——瓦岗军,并成为了瓦岗义军的首领。李密少年时期学习刻苦,留下了牛角挂书的典故。有一次他骑着一头黄牛去拜访包恺,为了不浪费路途上的时间,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书阅读。途中遇到了越国公杨素,杨素并不认识他,看他如此勤奋,就随口问道:“这个勤奋读书的少年是谁?”他认识杨素,下牛施礼说:“我是李宽的儿子李密。”由此杨素极为器重李密,并向杨玄感推荐李密说他非等闲之辈。杨玄感于是倾心和他结交,这为他日后帮助杨玄感起兵,打下了基础。这副对联的下联讲的是汉代宰相公孙宏,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给人家看管猪圈,他在管理猪圈的时候,身边还带着书,随时翻阅,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并被皇帝征召,最终成为宰相。

在历史上像这样刻苦读书的事迹数不胜数,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历史典故,比如孔子的“韦编三绝”、苏秦的“锥刺股”、孙敬的“头悬梁”、匡衡的“凿壁偷光”,车胤的“囊萤映雪”等等,无不是精彩的励志故事,自然也成为了自勉、励志对联中的常见典故。

其实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从个人的角度说,刻苦攻读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社会的角度说,苦读诗书、勤学本领是为了服务社会,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学而优则仕”。他们刻苦攻读主要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在参加乡试之前,考生先要取得考试的资格,就是要参加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这相当于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因为八月桂花盛开,因此所发的考中者的榜文,称为桂榜,考中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由礼部主持,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榜文叫杏榜。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的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考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如果一个考生不间断的连中解元、会元、状元,这叫做连中三元,一千多年来,连中三元者历史记载仅有十几位。

童生试中考取秀才,只能是取得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或者说它是一个资格考试。而乡试才是科举考试的开始,考中了举人就初步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获取了走入朝堂的机会,因此古人十分重视秋闱,在“九青”这个韵部中就有一个关于秋闱的上联“八月好修攀桂斧”。

科举在古代读书人的心目中极为重要,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关于科举的趣联。比如科举前励志而博取一个好彩头的,有“及第岂无缘,望老汉摘星搦管正期舒骥足;成才当有道,看小生揽月挥毫直欲占鳌头”;还有因屡试不第而自我激励的,比如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科举考试历经千年,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少不了对联。明代的大文学家李梦阳曾在江西担任过乡试主考官。在阅卷的时候竟发现有一个考生的姓名和自己一模一样,当下好奇心大起。便命人将这位也叫李梦阳的考生喊来,出了一幅对子借机考验一下他:“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个上联以名同人不同为内容,实有取笑考生的意思。考生略加思索,回了一句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此下联对仗工整,实属佳句。李梦阳见这位考生才华横溢,十分喜欢,当堂点他为举人,并予以重用。雍正年间,有一位老童生颇有才华,但性情耿直,因而连考十二次都落第。他仍不灰心,继续应考。考官看见他很不高兴,随手将他的考卷丢在一边,随口出了一个上联来讥讽他,这个上联是“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老童生知道后感慨盈怀。他想,自己之所以“考到老”,就是因为考官徇私舞弊,于是一气之下大声吟出下联来回敬考官:“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于天。”科举舞弊历朝历代屡见不鲜,但也有正直的考官为国选才,而青史留名。有一位主考官,为了表明自己为国举贤的心迹,而写了一副对联昭示自己亲朋故旧,以免这些人来走关系,这副对联的上联是“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须谅我”。

本期试题

请问这位主考官的下联是什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