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层的高楼住宅,未来将变成“蜂窝房”?50年前梁思成就预言过
进入2022年后,因为经济下行、房企暴雷和疫情反复的三重影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被撞击得“头昏脑涨”,多地楼市陷入了跌跌不休的恶性循环。哪怕当地政府针对性地推出了各种救市政策,但依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可以这么说,发展到当下,中国房地产行业积蓄了20几年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泡沫的破裂声此起彼伏。消费者对于楼市的信心也一降再降,很难回到从前。
和烂尾、延迟交付以及严重减配等问题相比,曾经被梁思成预言的“蜂窝房”或许并不是最急迫的,但是它已经开始初露端倪。如果不着手解决,未来很可能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隐患。
为什么那些几十层的建筑,未来会变成“蜂窝房”?梁思成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否给出了解决方案?

房地产
过快发展的中国房地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有一定了解,弄清楚背景后,才能知道问题发生的根源。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商品房市场起步很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各个城市一直实行福利房制度,市民需要等待单位的分房才能有一个栖身空间。
当下的年轻人可能对分房制度充满了艳羡,殊不知,那时的工人也有很多不满。
一方面是因为福利房数量很有限,往往要排队很多年才有可能得到;另一方面名额掌控在单位领导手中,那种任人揉搓拿捏的感觉没体会过的人根本不知道有多痛苦。
而且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私营企业和个体生意方兴未艾,这部分人无法拿到福利分房,只能自己买房子。

分房
因此,从1997年开始,商品房制度正式实施,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房地产市场化之后解决了分房难的问题,不少老百姓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心仪房子,住得更加舒服和敞亮。
但是新的问题很快接踵而至,首先是房价的过快提升。中国人内心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园情怀,对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着过分的执念。很多家庭哪怕花光积蓄,也要买房。
这就给了房地产开发商足够的底气,它们不断抬高房价,给很多楼盘赋予了本不该有的高价。可即便如此,依然有大量的购房者愿意进场,给了房价继续提升的空间。
如今,超高的房价已经成为压垮很多年轻人的重担,他们年纪轻轻就要背负巨额的房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不说,精神压力还很大。很多人买房后都不敢在公司说一个“不”字,生怕被开除。

购房
因为有非常旺盛的购房需求,所以很多开发商一心想赚快钱,这就导致了中国地产业的又一个问题——粗制滥造的产品和千篇一律的设计,很多新房项目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国内的不少开发商还设计了很多几十层高、楼间距超近的项目,这样的新房住起来压抑又憋屈。但仅仅因为它们售价比正常项目能便宜一些,就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所以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同类项目开始蔓延全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楼盘的弊病逐渐叠加,出现了诸如物业管理差、小区老旧、居住环境脏乱差等让人难以忍受的毛病。
如果放任这个问题继续发展下去,几十年后,这些项目就会成为标准的“蜂窝房”,沦落为城市建设的“伤疤”。

“蜂窝房”
“蜂窝房”初见端倪
那么所谓的“蜂窝房”到底是什么?
其实它的定义很简单,指的是那种居住密度极高、人均面积很小以及居住环境不佳的楼盘,完全就是字面的意思。
类似这样的新房项目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初见端倪,它们有不少都是房地产商盲目开发时期上马的项目,从外面看都觉得特别压抑,住进去的居住体验就更差了。
但是这样的房子依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且就算是后续不想居住了,租赁的时候也颇有市场。
因为它能满足很多普通打工者的居住需求,让后者以较低的代价生活在一二线城市。

“蜂窝房”
对这些人来说,虽然“蜂窝房”的居住条件很差,内部的管理也充满问题,但最起码能够给他们在大城市提供一个立足之地。对工薪阶层来说,能做到这一点还夫复何求呢?
当然这个问题目前看来还处在初期,很多楼盘的使用时间只有十来年,基础设施还没出现大问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项目的“房龄”逐渐增大后,问题会越来越多,居住质量会成倍下降。
到那个时候,所谓的“蜂窝房”就不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切的事实。

“蜂窝房”
即便已经有媒体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批评报道,但是很多房地产商依然在开发此类高层项目,虽然在楼间距上稍有改善,然而本质上还是有严重的居住问题。
而且就这还算是好的,正规的商品房项目毕竟要考虑销售,品质不会太差。最让人担心的,其实是很多城市的还迁房项目。
这些项目往往集中了几十个高层楼盘,整体的质量较差,居住密度却很高,两梯八九户更是常态,没有专业的物业公司,只能依赖社区来协助管理。几十年过去后,它们更容易发展为“蜂窝房”。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在几十年之前就准确预料到。比如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对“蜂窝房”的出现一直忧心忡忡。

“蜂窝房”
梁思成的解决方案
说到梁思成,相信学习建筑的人肯定对他如雷贯耳,大众虽然对其不熟悉,但对这个名字也肯定有印象。
毕竟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而妻子又是名声斐然的林徽因。
梁思成是我国非常优秀的建筑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和《营造法式注释》等名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可谓是虎父无犬子的典范。
在研究了东西方不同国家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发展以后,梁思成在50年前就提出了担忧,他认为当中国房地产行业开始快速发展后,未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蜂窝房”的情况。

林徽因
梁思成认为伴随着机械化施工的发展,房子的修建速度和容量都会有极大的提升,能够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居住空间。
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有不少弊端,比如让新建筑失去美感,变得千篇一律;甚至会出现“蜂窝房”,导致城市空间被束缚。
为此,他发表了很多相关的论文,在面对媒体采访的时候,也多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不过梁思成先生也知道,有些东西的出现是必然的,并不是他大声呼喊就能阻止的,事实正和他预料的一样。
可以这么说,只要资本逐利的想法不变,“蜂窝房”的出现就是必然。

梁思成
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把一些早就存在的问题反复拿出来诉说,却给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梁思成先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准确地预言了问题的出现,还给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
梁思成先生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控制房地产地过快发展,否则很容易出现质量和设计都非常差劲的项目。
其次,要提升楼盘的丰富度,这一点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在设计新房项目的时候不能只用一种设计,而是要采取不同的风格,多变的色彩搭配以及小区内景观建设。
最后,梁思成先生还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认为以后的楼盘要发展优秀的物业系统。只有把这方面建设好,才能做好小区的日常维护,减缓小区设施的老化速度。
总的来说,梁思成先生提出的解决方案放到现在都还有很不错的实践价值,是解决“蜂窝房”的良方妙策。

房地产
问题的改善与变化
其实对于“蜂窝房”这个问题,大众也不必过分担心。在梁思成先生当年提出这方面的担忧之后,国家和政府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这方面有了针对性的处理。
比如很多城市这些年都在进行“老旧片区改造”的工作,对于一些房龄较长的小区都进行了改装和修缮,甚至一些小区还加装了电梯,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政府的帮助下,一些老旧小区还引入了物业公司来进行管理,设施维护和日常清洁都有了保障。
其次,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后,尤其是2020年开始,房地产行业连续遭遇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冲击,它整体的发展速率已经开始减缓。很多企业的运营规划因此进行了调整,从冲量改为了保质。
不少优秀房企的产品设计已经比之前有很大改善,不仅在外形上形成了差异,整体的居住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加装电梯
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对于高层的修建如今也是多加限制。
超高层项目已经很难得到审批,连层高超过30的项目也很难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小高层和洋房的项目。
这种项目的居住密度低,楼间距也很宽广,再加上都配备了优秀的物业,即便是几十年后,也不会发展为“蜂窝房”。
而且随着购房者的类型从刚需向改善过度,过去的那种高密度聚居项目未来是很难出现了。
因此,“蜂窝房”这个问题以后可能会存在,但基本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房产
结语
梁思成先生不愧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他不仅设计了很多优秀建筑,留下了著作等身,还准确预言到了中国房地产发展会遇到的问题。
而且他提出的“蜂窝房”解决策略也部分得到了国家的践行,正因如此,这个问题才一直在可控范围内。
不过在经过几十年的狂飙突进后,爆发式发展的中国地产已经裹挟了太多问题,“蜂窝房”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惟愿它平稳落地后,能在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彻底肃清内部“病灶”,让每个买房人都买的放心、住的舒心。
参考资料
《规则的博弈 中国房地产市场观察》——牛建宏
《梁思成全集》——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摊大饼建城是大错!
以后高层都是稀缺资源
房产撕裂了年轻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