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三次造访,中苏关系渐行渐远,双方为何关系破裂?
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1年时间里,对外访问次数达到52次,其中3次访问的是中国。
赫鲁晓夫的这3次中国之行宛如中苏关系的三部曲,成为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兄弟从友好到分歧再到决裂的标志。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苏关系突然交恶?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以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身份,率领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布尔加宁、副主席米高扬等官员参加我国的国庆典礼。
这是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中国。
回想一年前,赫鲁晓夫在军方大佬朱可夫的帮助下,战胜了马林科夫和贝利亚成为苏联第三任扛把子。
此时的赫鲁晓夫不仅要迅速在苏联内部巩固位置,还要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确立老大的地位。
因此为了获取支持,他选择在我国建国5周年的日子访问中国。

10月1日,毛主席会见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成员,陪同他们一起出席了一系列活动。
在此期间,赫鲁晓夫一直在毛主席身边,两人不时进行着交流。
到了10月3日,重头戏终于来了,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双方先是一番经验交流,说了说各自国内的建设情况,有什么成绩,有什么不足。
轮到赫鲁晓夫讲话时,为了彰显自己「老大哥」的地位,主动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
主席也不客气,直接说需要核-武器,苏联不帮一把吗?
赫鲁晓夫没有想到主席这么直接,但对于核武器这种涉及国家安全的顶尖机密,他自然是不会给我们的,但是牛都吹出去了,又不好驳了自己的面子。
于是他含糊其辞道:「搞核武器太费钱了,有苏联给你们提供核保护伞就行了。」
主席没有回应他,其他人也都保持沉默。
赫鲁晓夫也感觉到了场面的尴尬,于是继续开口:「要不先帮你们建设一个小型原子反应堆吧,这个花钱少,可以派一批人到苏联学习,这样如何?」
主席则说:「这样也行,让我们再考虑一下。」
最终,中苏进行了3次会谈,就很多问题达成了协议。
1954年10月12日,双方签署了会谈公报,向世人宣布会谈结果。

苏联承诺:
给与我国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
帮助新建15项工业企业;
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140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
赠送中国拖拉机198辆、播种机120台、机动犁100辆、耕耘机100台、汽车40辆,此外还有无线电台16个、修理机床14台等;
派遣专家到中国协助工作。
赫鲁晓夫的第一次访问行动,在经济、军事、科技、农业等领域给予了我们大力援助,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也让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可惜好景不长,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带来的“蜜月期”只持续了4年。
赫鲁晓夫在彻底掌握苏联权力后,开始不断放飞自我。
先是用一份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内的思想混乱。
仅这一问题就让双方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但毛主席等人为了稳定大局,保持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只是委婉地批评了赫鲁晓夫,但仍然承认苏联的「老大哥」地位,帮他渡过了难关。
但赫鲁晓夫愈发狂妄,一直以「老子党」自居,无视兄弟党之间的平等地位。
无礼地提出要在我国建设「长波电台」和组建「联合舰队」。
这两件事的关键就在于,苏联妄图在我国沿海城市建立军事基地。
这种侵犯主权的无理要求,直接被我国拒绝。
为了达到目的,赫鲁晓夫再次来访。

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乘专机秘密抵达。
毛主席开门见山的问赫鲁晓夫:
「电台和舰队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们出于什么考虑?」
赫鲁晓夫开口解释道:
「长波电台是苏联国防部的意思,我不知道,至于联合舰队是尤金传达错了意思,苏联从未想过共同指挥舰队。」
但赫鲁晓夫仍旧不死心,他试探性地向毛主席提出能否在中国建设一个苏联的海军基地。
毛主席果断拒绝。
他深知外国驻军会产生什么后果,哪怕是苏联这个社会主义老大哥也不行。
8月3日,赫鲁晓夫离京回国,送行时没有欢送仪式,两国领导人之间已经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果然,没有达到目的,恼羞成怒的赫鲁晓夫要实施自己的报复了。
1959年6月,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了两国协定,拒绝向我国提供制造核武器的资料和样品。
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让中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9月份,赫鲁晓夫从美国访问回国后,又提出了「三和路线」,并要求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跟随苏联的步伐,实施一致的外交策略。
这又是对我国主权的一次挑衅。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时隔一年再次造访,名义上是参加我国建国十周年庆典,实则是为了让我国屈服。
决裂在所难免!
在当晚的晚宴上,赫鲁晓夫发表了讲话,先是赞扬我国取得的成就,接着含沙射影地抨击道:「不要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
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国实行苏联提出的「三和路线」。
宴会不欢而散。
到了第二天的会谈,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毛主席直言赫鲁晓夫「胆量大、喜欢捅娄子、无理取闹」。
这是两国领导人有史以来空前严重的一次争吵,赫鲁晓夫乘兴而来,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最终,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赫鲁晓夫的三次造访,让中苏友谊荡然无存,两国走上了对抗的道路。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