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架C919交付 国产大飞机“上岗”须闯过这些“气象关”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杨虞波罗)2022年12月9日,编号为B-919A的全球首架国产C919飞机正式交付给中国东方航空。

据中国气象局介绍,面对空白领域和技术垄断,气象人一再打破技术壁垒,不断探索试飞气象保障技术,为国产大飞机适航取证的征程保驾护航。

2017年5月5日,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腾空而起、冲上云霄。这是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的场景。

据上海市气象局试飞气象保障团队负责人李伯平回忆,首飞当天上午阴云密布,由气象部门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商飞公司”)联合组成的试飞气象保障团队,在不利天气条件下准确捕捉到两小时的“好天气”窗口期,成功保障C919安全执行首飞任务。

首飞气象保障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李伯平说,一个新机型的首飞需要条件严苛的“好天气”,而围绕适航审定工作的试飞则需要寻找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坏天气”。在正式进入市场之前,飞机必须经过一系列试飞考验,取得适航合格证。侧风、高温、高湿、高寒及自然结冰等“坏天气”下的测试检验都是飞机适航审定科目中的重要试验,亟需针对性的气象保障服务。

由于我国民机事业起步较晚,过度依赖国外技术让国产大飞机取证十分被动,试飞气象保障服务“国产化”刻不容缓。从2014年起,围绕国产大飞机试飞需求,上海气象部门跨前一步,主动对接商飞公司、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紧密合作,建立了国内首支专业化试飞气象服务保障团队,开启了试飞气象保障“国产化”的逐梦之旅。

五年间,试飞气象保障团队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为ARJ21和C919型号先后提供多次试飞气象保障服务,涵盖自然结冰、大侧风、高温、高温高湿、高寒等试飞科目以及首飞、转场等常规试飞活动,精密监测和精准预报能见度、大风、云、降水、颠簸等试飞气象安全关键条件。

自然结冰试飞科目是难度最大的科目之一,对云层的液态水含量、云层水滴直径和周围空气的温度等要求极度严苛。曾经,为了完成自然结冰试飞科目,ARJ21飞机在乌鲁木齐苦寻四年未果,最终远赴北美“万里寻冰”。

“虽然国内可供参考的资料和方法几乎是空白,但我们始终相信,在国内一定能找到符合自然结冰试飞条件的云!”据李佰平回忆,起初团队从大量调研国内外自然结冰预报方法着手,学习国外飞机结冰气象条件预测算法。方法有了,但应用到国内试飞中,却“水土不服”。

验证和优化算法刻不容缓。为获取大量的观测数据反复检验算法,试飞气象保障团队不畏风险,主动进入结冰区域去试飞,自2016年起陆续在安徽安庆、湖北宜昌、陕西等地多次开展飞机结冰综合探测试验。2021年初,团队对全国四个自然结冰重点目标区域进行长期跟踪预报,对过冷水、结冰等云物理参数进行采样,成功收集到大量实验数据和资料,为做好C919大型客机适航审定自然结冰试飞的准备工作奠定了基础。

试飞气象保障团队基于算法的预测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逐一细致比对,并依托中国气象局上海数值预报模式系统技术优势,研发适合大飞机试飞的自然结冰潜势预报新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可控的全流程飞机结冰试飞气象服务能力,最终有效减少了空报的概率。

技术瓶颈的突破、保障能力的自主化,让试飞气象保障团队有了底气,也为自然结冰试飞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2月17日,C919在陕西阎良上空完成了自然结冰试飞,实现在国内按照适航标准完成航空器自然结冰试飞“零的突破”,向适航取证迈出重要一步。

此次试飞成功是无数人数年来如一日不断积累的结果,其背后还有一套由“趋势预诊”和“临近诊断”相结合的飞机结冰试飞气象服务流程提供的有力支撑。

早在1月中旬,试飞气象保障团队就启动了“趋势预诊”,基于数值预报系统得到短期到中期的一系列自然结冰预报产品,提前一周给出“1月20日至28日,陕西地区将经历一次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的预报意见,捕捉到珍贵的气象“窗口”。试飞三日前,团队提供了一份更详细的天气预报,为大飞机申请试飞空域和试飞时间点提供决策依据。

天气过程时刻在演变,当试飞的时间逐渐靠近,“临近诊断”随即启动。试飞当天,所有人屏息以待,试飞保障团队利用卫星云图、气象雷达、探空站点的资料等多源观测数据紧密追踪天气变化,及时调整预报结论,并与试飞现场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引导飞机进入结冰云层。

结果显示,预测结冰状况与实际探测基本相符。

在各方通力合作下,截至2月17日,试飞保障团队共计开展5架次审定试飞,穿云29次,成功捕获满足规章要求的结冰气象。

举报
评论 0

    今日头条推荐引擎有 9 条更新

    为什么要研制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总设计师给出答案
    失去美国订单后海外订单量竟变多了,关税“回旋镖”已砸向美企和民众
    男子被派出所所长堂侄殴打20个月后身亡,案件6年后重审开庭,官方:核心问题是死因
    上海“拆二代”败光5套房近4000万,彩票中800万又挥霍一空……
    前天05:58

    东方大国这次不打算救美国了,很多人还不知道原因,其实说白了,挺简单的。就俩理由:一是怕把美国逼急了,真动起手来,战火可不是闹着玩的;二是现在救美国,压根儿捞不着啥好处,说不定还得赔本儿。不如先冷眼瞧着,等欧洲、日韩被美国拖得筋疲力尽,咱们再捡个大便宜。   东方大国这次选择"见死不救",说白了就是六个字:此一时彼一时。2008年金融危机时咱们勒紧裤腰带买美债救市,那是因为当时出口占GDP近40%,美国打个喷嚏咱们就得感冒。可现在呢?内需贡献了近90%的经济增长,外贸依存度从67%降到了30%以下,咱们的经济命脉早就在自家锅里炖着了。   先说第一条怕美国狗急跳墙。美国现在就像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兜里只剩最后一张筹码。2025年到期的美债有9.2万亿美元,利息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比军费还高。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政府居然还搞出个"对等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125%的关税,连越南、欧盟都没放过。这就像在伤口上撒盐,全球股市三天蒸发的市值比2008年雷曼危机还多,VIX恐慌指数直逼疫情峰值。   更要命的是,美国军工复合体正磨刀霍霍。最近美军在南海的侦察机活动频率增加了40%,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基地突然进驻了6架F-35。五角大楼那帮人心里清楚,一旦美债崩盘,唯一能转移矛盾的就是对外战争。这时候要是咱们伸手救市,就等于给赌徒递筹码,说不定哪天就把战火引到台海或者南海了。   再说第二条救美国没好处。2008年咱们买美债是雪中送炭,现在去救市就是肉包子打狗。中国持有的美债从1.3万亿美元降到7590亿美元,11年减持了5460亿。为啥?因为美国国债已经成了烫手山芋。36.2万亿美元的债务像颗定时炸弹,违约风险比2008年高了五倍。就算咱们再买几千亿,也填不满这个窟窿,反而会被美国当成冤大头。   从经济账上算更划不来。2008年中国对美出口占21%,现在降到13%。美国市场对咱们的重要性早就今非昔比。反倒是美国离不开中国,202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还有3800亿美元,要是断了这根弦,美国超市货架得空一半。更关键的是,咱们的产业链已经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芯片自给率从5%涨到21%,新能源车占全球60%的份额。就算美国搞技术封锁,咱们也能自己造血。   现在欧洲和日韩正被美国往火坑里推。欧盟对美贸易逆差扩大到2800亿欧元,德国汽车出口暴跌12%。日本更惨,国债收益率倒挂,央行被迫无限量购债,连养老金都拿去填窟窿。这时候咱们要是出手救美国,就等于帮它维持霸权,让欧洲和日韩继续当冤大头。等他们被美国吸干最后一滴血,咱们再出手整合欧亚大陆,这才是真正的大棋。   有人说美国倒下会引发全球混乱,这话没错但也不全对。苏联解体的时候,美国不也担心核武库失控,主动给了800亿美元援助吗?现在轮到美国崩溃,咱们同样得防止出现"核按钮失控"的风险,但没必要当接盘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美国慢慢失血,咱们在旁边搭把手维持基本秩序,等它瘦成皮包骨,自然就没人跟着它闹事了。   从历史经验看,每次全球危机都是重新洗牌的机会。2008年咱们抓住机会成了世界工厂,这次说不定能借着美元霸权崩塌的机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现在东盟国家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超过40%,中东石油美元也开始松动。等美国债务崩盘,咱们手里的黄金储备和数字人民币就是最硬的通货。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救美国就像给老虎拔牙,弄不好就被反咬一口。与其当东郭先生,不如当坐山观虎斗的猎人。等美国把盟友都拖垮了,咱们再带着"一带一路"的诚意去收编残局,这才是用最小代价换来最大利益的智慧。这场博弈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咱们有的是耐心跟它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