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拥有了C罗、梅西、内马尔……你会怎么用?
很多球迷说这届卡塔尔世界杯是“诸神黄昏”,因为很多巨星都宣布不会再参加2026年世界杯。像是35岁的梅西、37岁的C罗、30岁的内马尔、35岁的苏亚雷斯、37岁的莫德里奇等等,他们都是各自球队的英雄。
2022年11月22日,卡塔尔世界杯小组赛C组首轮,沙特阿拉伯VS阿根廷,梅西拿球时有三位对方球员进行防守。图|IC photo
对于梅西来说,这是他第5次迈进世界杯赛场。今晚的决赛也即将见证他是否能带领阿根廷走向辉煌。作为史上最年轻的5届世界杯参赛者,他被遍布全球的拥趸们期待着能如愿登顶,最终获封“伟大”桂冠。
巨星,对于主教练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球队来说意味着什么?该怎么去用好他们,挖掘出最大的潜力?
对于国家队主教练来讲,带着状态爆棚的明星球员征战大赛,就好像拿到了通向胜利的门票。1986年的迭戈·马拉多纳、1974年的约翰·克鲁伊夫和1998年的齐达内:他们就是球队通向巅峰的无价之宝。
然而,有时巨星对于一支球队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事情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发展,他们便有可能像摧毁对手那般对自己的球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马拉多纳在1986年世界杯率领阿根廷队夺冠时具有统治力的表现,帮助他成为一代巨星。1990年世界杯,马拉多纳再次带领阿根廷队跻身决赛,但他在这一年的世界杯故事竟是那般毁誉参半,争议不断。
1982年,就在他赢得世界杯的4年前,马拉多纳遭受了巨大挫折。在与巴西队的关键之战中,他鲁莽报复踢人被红牌逐出场,最终导致阿根廷队黯然出局。举国蒙羞,年轻的球王就此遭到全民痛斥。到了1994年,那张红牌好不容易在人们的记忆里渐渐模糊,任性的球王又因为兴奋剂检测结果异常而被遣送回国。
1998年6月18日,法国,1998世界杯小组赛C组,法国Vs沙特,齐达内因报复性踩踏被主裁判出示红牌。
齐达内也是如此。他是一位不可思议的天才巨星,以旁人无法企及的方式在球场上“肆意飞舞”。但他同样是情绪化的,也会荒腔走板,失去理智。1998年世界杯决赛,齐达内身着“高卢雄鸡”战袍,迈上人生巅峰。本土作战的他一人独中两元,助力法国首夺世界杯。但是,在这届世界杯中,齐达内也曾意外缺阵两场。因为在小组赛的一场与沙特阿拉伯队的比赛中毫无意义的报复性踩踏,他遭受处罚,未能参加小组赛最后一场与丹麦队的较量,在1/8决赛与巴拉圭队的鏖战中也只能在旁观战。
2006年世界杯决赛,齐达内再一次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意大利队的比赛无疑是艰难的,法国队开局尚好,齐达内亲自以一记点球打破僵局。但是加时赛风云突变,由于经不住意大利后卫马尔科·马特拉齐( Marco Materazzi )的缠斗与干扰,齐达内一头撞向了对手,换得红牌离场。在长长的更衣室通道里,他不仅留给了世界一个充满谜团的背影,也将赛场主动权就此交给了意大利人。
这是齐达内职业生涯的绝唱。
在世界杯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主教练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便是他们找到了最大化发挥队内球星优势的方法。作为主教练,你需要给这样的球员最大的空间,保护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但同时也要注意适时掌控他们,以免其误入歧途。因为你绝对可以相信,在隔壁那间更衣室里的对手正盼着你队中的明星球员“翻车”。
“他到底在哪儿?”主教练鲍比·罗布森环顾四周,向众人发问,仿佛他的中场大将正埋伏在训练营围墙边的草丛里跟他玩捉迷藏。其实加斯科因离球队大本营并不远,此时的他正在骄阳之下打着网球,以消耗一个23岁的年轻人身上过剩的活力。在与比利时队的关键比赛中,正是他在第119分钟罚出的任意球准确地找到了门前的戴维·普拉特(David Platt),后者打入制胜一球,最终帮助球队力克比利时队,避免了残酷的点球大战。阳光之下,加斯科因毫无顾忌地打着网球,仿佛在以这种方式避暑,而其他队友则好像是在掩护他。
“加斯科因好像是在逃离。”1990年世界杯期间曾经获许深入到英格兰队训练营中的作家皮特·戴维斯(Pete Davies)回忆道,“在1/4决赛前一天炎热的午后打网球,不过是加斯科因种种特立独行作为中的一项。你经常会发现他想在午夜时分打乒乓球。他精力充沛,就像是一个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精力无穷,常常需要找个地方释放。从好的方面讲,这就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
然而,主教练罗布森深知他能从加斯科因那里获得什么。那是这位中场核心神秘感的一部分,也是他能在其他人都筋疲力尽时创造奇迹的原因。球队管理团队面临的挑战就是要控制好这种能量,并确保它不会在球场之外被耗尽。
“他们故意将加斯科因和克里斯·沃德尔(Chris Waddle)安排在同一个房间,”戴维斯说,“因为他们两人都来自英国东北部,沃德尔实际上是在扮演着巨星保姆的角色。但是你要接受加斯科因可能有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性格,因为他非常古怪,却又非常能振奋人心。如果大赛期间有他在身边,你的感受会非常好。如果你情绪低落,他会走进你的房间,来调动你的情绪。他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同时你也会坚信,他在场上随时能创造出奇迹。”
但是正如后卫保罗·帕克(Paul Parker)所强调的那样,球队不能只围绕着加斯科因转,因此球队的管理层必须对宿舍安排做出一些调整,以确保全队上下其乐融融。
帕克是英格兰队中无忧无虑的开心果,受到每个人的喜爱,人缘颇好。他也是提振更衣室士气的最佳人选,许多队友都能从他滑稽的动作中感受到轻松,在重压之下获得喘息的机会。
“在那段时间里,加斯科因一直很好相处。但我想我不会公开说自己想和加斯科因分在同一个房间,因为他有时也会让我感到疯狂,”帕克在接受一家意大利足球播客的采访时说,“但是在那时,加斯科因确实有些异于常人,有些关于他的事情,你也只能笑笑而已。有时你恨不得要掐死他,但你又急不起来,因为他总会紧接着说些什么或者扮个鬼脸逗你开心。
在1990年世界杯期间,原本和加斯科因共居一室的特雷弗·史蒂文(Trevor Steven)一直想调走,因为他觉得加斯科因简直令人窒息。加斯科因总想找老乡沃德尔同住,但沃德尔其实也在不停地避免与他共处一室。球员们都希望能与加斯科因保持距离,但也都明白他作为一名个性化球星是不可替代的。既然找不到比他更好的,那就只能忍受他的一些缺陷。这些话现在看来可能显得有些陈词滥调了,但事实确是如此。”
2016年6月29日,英国,前传奇球星加斯科因涉嫌种族歧视被指控现身当地法院。
加斯科因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个性独特、有双重性格的球员能给团队带来怎样的影响。有时候,给球队带来动荡的可能并非队内的明星球员,但只有明星球员可以给球队带来某种特殊影响,他们的存在足以对球队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
加斯科因俨然就是英格兰队教练组在塑造一支胜利之师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在球场上,他是天才,但是如果与不合适的队友并肩而战,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一种障碍。罗布森好像知晓加斯科因需要什么。在长达一个月的世界杯赛事里,加斯科因以自己不可思议的表现推动着英格兰队勇猛向前。主教练合理地限制着他澎湃的无限能量,并在最需要的时机引导他去释放,使他能够帮助球队赢得比赛胜利。
内斯托尔·克劳森曾经是1986年世界杯冠军阿根廷队的成员,他将自己的观察与众人分享,他说:“比拉尔多和马拉多纳两人之间的尊重绝对是相互的,甚至达到了某种神圣的境界。根据我的观察,主教练比拉尔多对其他球员的要求比对马拉多纳严得多。马拉多纳拥有其他球员不曾拥有的自由,这是他与比拉尔多之间达成的默契。比拉尔多从未就此解释过,全队上下也没有人就此质疑过,那是他们两人之间的共识。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事情是马拉多纳是否高兴,这对于我们球队至关重要。我们都看到了,只要马拉多纳表现出色,阿根廷队就会表现得很好。”
当人们回想马拉多纳的巅峰表现时,球王身着蓝白两色阿根廷战袍的敦实身影会瞬间映入脑海。1986年世界杯上,马拉多纳光芒四射,以神迹般的表现帮助阿根廷队再一次捧起世界杯。在全队攻入的14个进球中,他一个人竟然就参与了其中的10个,包括5个进球和5次助攻。
然而,在那届世界杯开始前,马拉多纳并未受到阿根廷球迷的普遍支持。这是因为,在1982年世界杯上,身披10号战袍的马拉多纳在赛场上明显失控,被红牌罚下场,导致阿根廷队被宿敌巴西队淘汰出局。马拉多纳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离开了国家队,直到1985年才被比拉尔多重新起用。
1986年世界杯预选赛上,阿根廷队的表现并不能让人信服,比拉尔多实用主义的技战术风格也难以讨人喜欢,因此当他下定决心围绕被认为是难以自控且喜怒无常的马拉多纳重建国家队时,球迷们的不满情绪更加高涨,人们甚至开始怀疑他是不是带兵出战世界杯赛的最佳人选。
但是,如果说阿根廷队成功的关键是马拉多纳得到重用,那么更为重要的是,比拉尔多本人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来激发马拉多纳,使其释放出自己的巨大能量去创造世界杯历史上的经典时刻。可以说,是比拉尔多的这种能力造就了最终的不同。
马拉多纳与比拉尔多之间的传奇故事并没有因为1990年世界杯后比拉尔多的离任而画上永远的休止符。2010年世界杯时,两位传奇人物再度合作,马拉多纳担任阿根廷主教练,比拉尔多则以领队的身份在队中辅佐这位昔日的合作者。
两人的重聚合作其实并非一帆风顺,也会时常爆发争执,但两人终究还是惺惺相惜,而且能够各自发挥特长:比拉尔多会对日常训练和战术安排提出很细致的建议,马拉多纳则更愿意去激励球员,就像20年前两人合作时那样。只是这一次两人又有了一位可以共同塑造的天才——梅西。
“马拉多纳喜欢梅西。”2010年世界杯阿根廷队队员乔纳斯·古铁雷斯透露说,“马拉多纳全心倾注于阿根廷队,他希望用自己过往的经验来提点梅西,使其成为更加出色的球员,并希望梅西能成为自己的接班人。马拉多纳希望能挖掘出梅西身上最好的潜力,也一直在寻找最恰当的方式来与梅西沟通。你必须以独特的方式来对待梅西,因为他与大多数球员都不一样。马拉多纳用心地将自己的全部经验分享给梅西,希望他能越来越好,这简直令人惊叹。”
在马拉多纳的心目中,梅西拥有许多与众不同的优势,他也悉心思索着怎样能更好地帮助梅西,发挥他的那些优势部分。他会给梅西做特别的任意球动作示范,也会亲自传授作为球队护身符乃至最核心人物该如何应对无尽的压力的经验。尽管马拉多纳给予了梅西充分的爱护,但是真正让梅西在阿根廷队发光发热的则是已经去世的阿根廷前主教练亚历杭德罗·萨贝拉(Alejandro Sabella)。与马拉多纳不同,萨贝拉不善社交,与媒体关系平平,甚至在努力激发梅西天赋的过程中还遭到了媒体批评。媒体认为他太过顺从梅西的各种想法。但阿根廷媒体其实应该意识到,在萨贝拉率队征战2014年世界杯时,梅西表现不俗:他攻入4球并且奉献了一记助攻,最终获得当届世界杯金球奖。
“梅西非常出色,但是我们整支球队也必须以尽可能好的状态来配合梅西。我们必须在场上摆出更紧密的阵型,掌控更大的赢面。”萨贝拉在2014年世界杯开始前接受采访时曾经说道,“梅西已经很成熟了,他内心很平静,但是我们依然要创造一种合适的氛围,让他保持愉快的心情。我认为我们有义务让他保持平静。”
有报道称,萨贝拉不仅为梅西量身打造阵容,而且在世界杯首战中场休息时还根据梅西的意愿对战术安排进行了调整。因此,有一种说法不胫而走,即萨贝拉作为主教练其实缺乏对球队的控制力。尽管萨贝拉对此进行了否认,但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梅西才是实际上管理阿根廷队的人,而萨贝拉只是名义上的主教练。
萨贝拉与梅西之间的关系虽然招致了不少批评,但是在赛场上显然还是显示出了效用。曾效力于谢菲尔德联队的萨贝拉在接受国际足联采访时曾经指出,“满血状态”的梅西是所有教练都渴望得到的球员。“我们在缺少梅西的情况下踢过几场比赛,但事实证明,他是绝对不可替代的。有没有梅西,球队的表现大有不同,全世界任何一支俱乐部队或国家队都会受到主要球员的影响。我们非常倚重梅西,只要他不在场上,我们就能清晰地意识到一切都不一样了。”
如果一位教练想在世界杯上取得成功,那么让队内最具天赋的球星发挥最佳水平至关重要。因为在胜负难分的比赛中,这些球星的天才时刻和个人发挥往往能够决定比赛的胜负。尤其像马拉多纳和梅西这样的巨星,教练可能要让他们成为球队所有活动的中心;但对其他人而言,解决方案就没有那么清晰了。
“斯文松对我说:‘我们一定要尝试一下,我希望这变化可以适合你。’”布罗林回忆说,“我回答他,这个位置我没有什么把握。不过因为当时肯内特·安德森状态非常好,我必须给安德森腾出锋线位置,所以我答应试试看,但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在国家队踢过这个位置。”
正如布罗林所说,他改变了自己在场上的位置,在前锋线上给安德森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其与马丁·达赫林的配合更加紧密。三人一道形成了锐利的前锋线,安德森一人攻入5球,在1994年世界杯射手榜上位列第二,达赫林和布罗林也各有4球和3球入账。
“斯文松做出了非常棒的调整,那之后安德森一直在进球,我们也顺利地进入了半决赛。”布罗林继续说,“我接受了调整。尽管我并不是很高兴,但是我们必须做出调整,为了团队我必须这么做。所有人都看到了安德森在训练中的状态非常棒,他需要机会,他也成功地把握住了。新角色对我来讲也不错,我在场上踢得很顺利。”
然而,并不是所有球星都能享受特殊待遇。有时,一些个性坚毅的球星虽然一开始没有得到教练的认可,但他们仍然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带领球队奋力向前。
这便是喀麦隆传奇球员罗杰·米拉入选1990年世界杯喀麦隆队时的真实处境。这位经验丰富的前锋对外宣称,他与主教练内波姆尼亚奇之间“并没有什么交集”。但这位已年满38岁的老球员释放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只要被替换上场就能有所表现,这也使他成为那届世界杯赛场上最具威胁的射手之一。
事实上,在世界杯前,米拉已经处于半退役状态,他闲居在留尼旺岛上,起初并未受到主教练的青睐,还是时任总统保罗·比亚(Paul Biya)下令才促成这位老将入队。在训练中,米拉不寻常的天赋引起了内波姆尼亚奇的注意,那些围绕在这位老将身边的冷嘲热讽也逐渐烟消云散了。在那届世界杯中,这位俄罗斯主教练一次次派出自己手中的王牌,米拉得以屡屡登场建功。相比之下,此前关于世界杯的所有规划似乎都没有那么重要了。
当天赋异禀的明星球员对胜利充满信心和决心时,主教练通常会对其进行柔性管理。比如,比拉尔多会准许马拉多纳在训练之余畅所欲为,唯有如此,他才能找到最佳的比赛心态。而对葡萄牙队的主教练而言,他们在做安排时需要考虑的则是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ristiano Ronaldo,简称C罗)那令人震惊的职业素养。C罗当然是葡萄牙队独一无二的焦点所在,但他只是要求球队让他按照自己认为必要的方式来准备比赛。对C罗的教练来讲,就是不要在训练时间的长短和安排上限制C罗,以便让他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按照自己最高的标准来进行备战。
在奎罗斯之前执教葡萄牙国家队的斯科拉里,认同加斯帕的说法。他坦言,尽管C罗声名显赫,但是在队内管理中他却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斯科拉里告诉我,“在大众眼中,他可能不是那么平易近人,但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会全身心投入自己要做的事情之中,而且他还是一个很愿意听主教练话的人。所以对我而言,与C罗一起工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认为,从很多角度上看,他都已经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球员,既是因为他平日里表现得轻松且冷静,也是因为他为了足球倾尽所有。”
21世纪以来,足球运动正在逐渐淘汰过往几十年中那些不合常规的做法,C罗的自律风格越来越突显现代特征。以前,那些最具才华的超级巨星在场内和场外都会恣肆展现自己狂放不羁的叛逆风格,主教练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适应队中明星球员桀骜不驯的个性,就像比拉尔多对马拉多纳所做的那样。
保加利亚队头号射手赫里斯托·斯托伊奇科夫(Hristo Stoichkov)也是浑身上下明星范儿,他因喜怒无常的性格和精湛的球技而闻名,全队上下对他都是又爱又怵。当一切顺利时,像斯托伊奇科夫这样的球星便是无价之宝;可一旦进展开始受阻,那他们就会变成打开引线的手榴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斯托伊奇科夫身上兼具傲慢自大和反复无常两个鲜明的性格特征。他常与俱乐部主教练发生冲突,甚至在巴塞罗那效力时,曾与名帅克鲁伊夫关系紧张,但他就是有能力在关键时刻“踢”出成绩:1994年世界杯上他一举率领保加利亚队打进半决赛。但是4年后,当保加利亚队在世界杯小组赛中即将惨遭淘汰时,斯托伊奇科夫在场上仍然毫无表现。甚至在小组赛与西班牙队的一场关键之战前,斯托伊奇科夫竟然玩起了消失,赛前一天才匆匆赶回巴黎,结果保加利亚队以1:6的比分惨败于西班牙队。
斯托伊奇科夫与教练之间的关系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1994年,有“匕首”之称的斯托伊奇科夫与时任国家队主教练迪米塔尔·佩内夫(Dimitar Penev)关系紧密,2年后为声援黯然离职的佩内夫,他甚至选择罢训。1998年,佩内夫的继任者赫里斯托·博内夫(Hristo Bonev)与他则没有如此好的关系。那一年斯托伊奇科夫已然32岁,巅峰已过,断然无法复制4年前的风采,这让他在队内就只剩下破坏性。
“保加利亚队内每一次危机的中心都是斯托伊奇科夫。”保加利亚记者瓦西尔·科列夫(Vassil Kolev)当年在接受《独立报》采访时透露,“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无论是谁接替了佩内夫都要继续把斯托伊奇科夫选入国家队。”
以巴拉圭队守门员何塞·路易斯·奇拉维特为例,他可是位多面手,风格独树一帜,作为南美洲历史上的一流守门员,他还擅长罚点球和任意球。在职业生涯中,奇拉维特共计打入50个球,其中有8个进球是为巴拉圭队打进的,这展现了其罚任意球和点球的卓绝本领。进球虽好,但是守门员时常冲向前场去罚球,还是会让主教练提心吊胆。而奇拉维特本人则坚信,他被赋予了在场上攻守自如的特权。
“当你成为领袖,并且通过大量辛苦付出和贡献赢得了全队的尊重和支持时,你就能获得主罚任意球和点球的机会。”这位传奇守门员说,“在球场上,你必须非常努力,去赢得尊重以承担更多责任。我们过去有一套成型的战术体系,如果球出现了反弹或击中门框,队友们会迅速得到我的指令,进行解围或用犯规战术化解危险。”
奇拉维特拥有的这份信念便是一名想出类拔萃的球员所必需的。奇拉维特深知主教练会毫无条件地支持他,因此哪怕一时没有表现出来,他也会在心里保持一份自信,在未来的关键时刻有所建树。在世界杯的激烈对抗中,这份笃定能让一切大有不同。
1982年世界杯意大利队的头号英雄、“金童”保罗·罗西(Paolo Rossi)在接受国际足联官网采访时感慨道:“主教练恩佐·贝阿尔佐特对我的信任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贝阿尔佐特这样的教练,我是断然没有机会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来追忆我们的胜利和我的最佳射手荣耀的。”
罗西的回忆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在1982年世界杯前他本人便是意大利足球深陷假球丑闻的主角。在结束了为期两年的禁赛之后,当时饱受争议的主教练贝阿尔佐特相信罗西的能力,力排众议将他带到了世界杯。尽管这位射手因禁赛而在此前的联赛中几乎没有任何上场机会,但贝阿尔佐特还是将他列在了意大利队的首发位置中。如果说在世界杯前对于这位前锋获取机会的批评声量还不够的话,那么随着世界杯的展开,夹杂着怒火的质疑声铺天盖地,意大利队前4场比赛乏善可陈,罗西颗粒无收,表现得犹如生锈一般,开局简直糟透了。
但贝阿尔佐特执拗地支持着他看准的人。他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执着终于赢得了回报。在与巴西队的生死一战中罗西上演了帽子戏法,正是凭借他的连续进球,意大利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当我在禁赛两年后重回赛场时,一开始真的非常艰苦。贝阿尔佐特的信任以及队友们的支持太关键了。”罗西在采访中继续感慨道,“即使我没有破门,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大家对我的信心,这对于一名球员来讲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你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教练和队友都对你丧失信心的环境之中,你就很难有所表现。”
罗西与意大利队的美妙故事是1982年世界杯的核心亮点,这证明了主教练完全可以成功地给核心明星球员施加心理影响。在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瞬间都足以创造历史,感情支持比战术指令更有用。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尽管有无数的例子证明教练总是竭尽全力地从明星球员身上挖掘更多潜力,但有时为了全队利益,教练也会选择牺牲本队明星球员的天赋。
弗朗兹·贝肯鲍尔在1986年世界杯决赛中便做出了如此抉择。他决定让联邦德国队最好的球员洛塔尔·马特乌斯(Lothar Matthäus)专职防守对方球队最危险的马拉多纳,他要求马特乌斯放弃所有的进攻职能,只需要像影子一般死死困住马拉多纳。
贝肯鲍尔的这一果断决定,冥冥之中与1966年他作为球员首次参加世界杯决赛时的情境几乎完全一致,当年他的主教练赫尔穆特·舍恩(Helmut Schön)与英格兰队主教练拉姆齐策动了一模一样的战术,来抵消两队中最出色的天才球员的功力。
“拉姆齐认定贝肯鲍尔是联邦德国队中最危险的球员,具有改变比赛的能力,他便安排博比·查尔顿(Bobby Charlton)专门盯防贝肯鲍尔。”在决赛中一举攻进三球的杰夫·赫斯特回忆当年时说,“当年在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球员博比·查尔顿做了很好的榜样。半决赛中他一人独中两元,在过去的100场比赛中他一直保持着平均2场进1球的高效率。但是在那场决赛中,他坚决服从了主教练的安排,对贝肯鲍尔采取人盯人防守战术。他自始至终没有丝毫松懈,成功限制住了贝肯鲍尔。有趣的是,舍恩与拉姆齐想法完全一致,他认为博比·查尔顿是最危险的英国球员,只有派出贝肯鲍尔与之缠斗才能抑制住对手。因此决赛中两支强队中最伟大的球员,都紧紧盯防住了对手。”
两名那个时代里最伟大的球员在他们一生中最伟大也是最重要的比赛中心甘情愿彼此消耗,这足见他们与主教练之间的紧密关系。他们也许减弱了自己在最大舞台上的星光,但是他们为自己的国家做了最需要做的事情。
但是,如果一名主教练失去了球员们的尊重,那么用不了多久,他就需要开始寻找新的工作了。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为库叔提供3本《如何赢得世界杯》赠予热心读者。一本帮你看懂世界杯的书!央视体育主持人张斌担纲翻译并诚意解读,揭开赛场内外的秘闻,探寻Top国家队主教练的秘诀与智慧,找出赢下大力神杯的关键!请
请先 后发表评论~